楊詩敏,劉文
(嘉興學院,浙江 嘉興 314000)
布面甲在古代被稱作“衣甲”或“暗甲”,現代多稱其為“布面鐵甲”,即布面外觀的鐵甲,外面是布,里面則是大塊的鐵甲片,達到御敵效果的同時也可以起到御寒作用。
布面甲最早出現于蒙元時代,當時已相對成熟。蒙元被推翻后,其盔甲形制流傳了下來并被明代沿襲。明代中后期,隨著火藥武器的普及,戰爭方式發生變化,原來只能使用鈍器、錐類武器才能對當時的重型盔甲造成傷害,現在只需要使用火藥武器在近戰距離外就能完成。
因此,沉重的華麗盔甲逐漸成為武士們的負擔,慢慢退出了戰場,復合材料甲胄由此登場,雖然對火藥武器以及其他武器僅具有有限防護的功能,但是大大增強了機動性且降低了價格,更適宜大規模裝備部隊,讓整支部隊披甲率更高。《大明會典》[1]中記載了萬歷時期的19種甲式,其中,布面甲有11種,可見布面甲已成為當時的主流裝備。
布面甲源于蒙元時代,有長袍式和段褂式兩種形制。段褂式布面甲也可以叫作上衣下裳式布面甲,與長袍式不同,其將身甲和腿裙分開,除了前開襟外,兩側下緣也開叉口,進而有前擋保護下體,護腋保護腋下,肩膀有披膊保護。這種布面甲在明代后期、清代一直使用,是中國甲胄歷史上最后一代甲衣形制[2]。
明軍的布面鐵甲沒有完整的存世實物,只有較嚴謹的仿品。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3]記載,乾隆四十八年,乾隆皇帝派遣專人到盛京取出沈陽故宮中收藏的太祖、太宗甲胄,然后描畫圖樣,回京后按照原樣制出,供奉于太和殿東側的體仁閣內,分別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皇太極鎧甲和努爾哈赤鎧甲(圖1)。從這兩件布面甲可以看出,明代基本沿襲了蒙元時期的布面甲款式,只是將側襟改成對襟,并增加了腿裙的裝置。

圖1 皇太極鎧甲(左)和努爾哈赤鎧甲(右)
該布面甲沿襲了元代四形制,依舊使用布帛作為表里,外面釘有甲泡,要害部位內綴有鐵甲片,棉布做襯(圖2),只是沒有了元代的前襠和兩側的護腋[2]。

圖2 布面甲的結構(采自《畫說中國歷代甲胄》)
明代武宗皇帝后流行一種衣服款式稱為罩甲,其形制為對襟、方領或圓領、無袖或短袖、衣身兩側及其前后開叉。布面甲大多是罩甲的款式。
布面甲的優勢如下:相比札甲,布面甲無須編綴甲片,只需將甲片釘在布面上,且布面甲的甲片比札甲大,因此制作時間大大縮短。明代布面甲較輕,與傳統的札甲相比,在工藝簡化的同時提升了甲衣穿戴的便捷性。除此之外,明代布面甲對軀干的保護面積增大,棉布的應用對火器鉛丸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遠程的弓箭與火銃無法沖開甲片間隙,能以柔克剛,具有一定的實戰意義。受制于小冰河期的氣候以及明中后期困窘的財政,布面甲在明代中后期被大量制作,使用棉鐵復合甲的邊軍作戰地點多在西北和北方,甲片的內置可以起到有效保暖與抑制生銹的重要作用,修復時置換內置甲片即可。綜上所述,由于制作和保養成本低廉以及特殊的氣候環境與戰爭方式,布面甲被廣泛應用于軍隊中,成為明代最常規的甲衣類型。
紫花布面甲的正式名稱叫作“紫花布火漆丁釘圓領甲”,是用一種花朵為紫色的木棉纖維制成,故稱“紫花布”。明代《徐顯卿宦跡圖》中則繪制了身著紫花布面甲的士兵場景(圖3)。

圖3 《徐顯卿宦跡圖》中身著紫花布面甲的士兵
據《大明熹宗哲皇帝實錄卷之二十》[4]記載:“天啟二年,工部將發過援遼軍需,自萬歷四十六年起至天啟元年止,總數開具以聞……紫花梅花等甲二十六萬一千五百八十九副……”可見紫花布面甲的裝備、生產規模之大。
明代之“青”色,即靛青所染出的藍色,因價格低廉,進而“青衣”成為古代軍服常用布料。《大明會典》[1]中記載,弘治九年,明代確定了青布鐵甲的形制。青布鐵甲的布面使用厚而細密的青白色棉布(圖4),后因藍色不足以盛軍容,由弘治時期兵部尚書馬文升改制為靛青色。青布罩甲有齊腰甲和長身罩甲兩個款式,如圖5、圖6所示。

圖4 《真武靈應圖》中身穿青布罩甲的士兵

圖5 明代身穿齊腰甲的步兵

圖6 明代身穿長身罩甲的步兵
歷經兩代革新,明代布面甲的造型多樣且種類豐富,其實用性也大大增加,到了近現代,殺傷力巨大的熱武器陸續登場,無論是曾經光鮮亮麗的宋代鎧甲,還是后來暗淡無光的布甲、棉甲,都次第淪為歷史塵埃,逐漸淡出了人類文明的視野,但這些曾經保護人體的甲胄幫助人們躲過了一輪又一輪的戰火烽煙,在人類文明史上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