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鵬 趙振華 陳景益 黃立飛
(1.江門市植保有限公司 廣東江門 529000;2.江門市植保科技有限公司 廣東江門 529000;3.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廣東省農作物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 廣東廣州 510640)
甘薯小象甲[Cylas formicarius(Fabricius)]又稱甘薯蟻象甲、紅頭娘、沙蟲、臭心蟲,屬鞘翅目錐象科,起源于印度,廣泛分布于全世界范圍的熱帶和亞熱帶甘薯產區,是國際與國內重要的檢疫性害蟲[1]。目前,甘薯小象甲在我國廣東、福建、廣西、浙江、江蘇、江西、湖南、貴州、海南、云南、重慶、四川和臺灣等13個省(區)均有分布,其中在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和浙江等省(區)為害猖獗,是中國南方薯區及長江中下游薯區危害面積最大、對甘薯品質和產量影響最大的害蟲[2-3]。甘薯小象甲主要通過幼蟲蛀食薯塊形成隧道,被蛀食的薯塊因產生萜類和酚類物質而不能食用或飼用,為害造成的薯塊產量損失一般為5%~20%,嚴重地區達30%~50%,個別田塊可高達100%[4]。
甘薯小象甲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例行檢疫、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以及利用天敵控制、性誘劑誘捕[5]和昆蟲不育技術[6]等生物防治,其中,化學防治是控制該蟲為害的重要措施,但是目前我國僅有45%殺螟硫磷和40%樂果乳油2種登記用于甘薯小象甲防治,生產上多用毒死蜱、辛硫磷、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7]、甲基對硫磷、敵百蟲、吡蟲啉、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8]和氟蟲腈[9]等化學藥劑進行防治。Smith等[10]研究表明,甲基對硫磷對來自路易斯安那州和德克薩斯州2個甘薯小象甲群體毒性最強,其次為除蟲菊酯、氟氯氰菊酯和聯苯菊酯。生產上防治甘薯小象甲,一般會在整地起壟時撒施毒性較高且持效期較長的有機磷類或氨基甲酸酯類殺蟲顆粒劑進行預防,到甘薯生長中期再根據田間蟲口密度噴施或淋施殺蟲劑,這對甘薯小象甲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成本較高且容易出現農藥殘留超標。
噻蟲嗪為新煙堿類殺蟲劑,具有胃毒、觸殺和內吸活性[11]。聯苯菊酯是1種高效合成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具有觸殺和胃毒作用,殺蟲譜廣,但無內吸作用[12]。1%聯苯·噻蟲嗪顆粒劑(穎壯)由噻蟲嗪和聯苯菊酯復配制成,兼具兩類藥劑優勢,具有較強的內吸傳導和胃毒、觸殺作用,對椰心葉甲幼蟲、成蟲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同時具有保葉效果[13]。蔣日盛等[14]在福建省連城縣試驗表明,每畝施用1%聯苯·噻蟲嗪顆粒劑5 kg對甘薯小象甲防效可達87.5%。此外,聯苯·噻蟲嗪對宿根蔗甘蔗粉蚧[15]、茶小綠葉蟬[16]、煙粉虱和溫室白粉虱[17]等害蟲也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為了進一步探索1%聯苯·噻蟲嗪對甘薯小象甲的防效和對甘薯的安全性及產量和品質的影響,2021年分別在廣東湛江、汕尾和惠州等3地進行了1%聯苯·噻蟲嗪防治甘薯小象甲田間試驗,以期為生產上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1.1.1 供試藥劑試驗藥劑:1%聯苯·噻蟲嗪顆粒劑(穎壯),江門市植保有限公司生產。對照藥劑:各藥劑及有關信息見表1。

表1 試驗點殺蟲劑、甘薯品種、栽種與收獲時間
1.1.2 樣地概況3個試驗地點分別位于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稔山鎮范和村、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河頭鎮羅宅村和廣東省汕尾市陸豐市甲東鎮奎湖村。惠東試驗地為沙壤土、地勢平坦、肥力中等,前茬為水稻,排灌條件好;遂溪試驗地為紅沙土、地勢平坦、肥力中等,鋪設了水肥一體化設施;陸豐試驗地為沙壤土、地勢平坦、肥力中等,前茬為水稻,排灌條件好。3個試驗地肥水管理條件一致。甘薯小象甲常發的甘薯地為試驗地。3個試驗地點甘薯種植密度為3 030株/667m2,試驗點種植的甘薯品種、栽種時間和收獲時間,詳見表1。按照當地常規甘薯栽培措施管理,期間未施其它小象甲防治藥劑。湛江遂溪試驗點發生了甘薯病毒病害(SPVD)。
1.2.1 試驗設計試驗共設5個處理(表2),3次重復,每個小區55 m2,隨機排列。按照小區面積,計算各處理用藥量,在甘薯栽后第7天,戴手套后將藥劑均勻撒施到植株附近的壟面上,甘薯生長全程只施藥一次。當地常規施藥方案及總施藥次數(表3)。空白對照區不作任何藥劑處理,其他田間管理保持全部與各藥劑處理區一致。整個示范區全程不再使用對小象甲具有防治作用的藥劑。

表2 試驗處理設置

表3 試驗點常規施藥方案及施藥次數
1.2.2 項目測定施用1%聯苯·噻蟲嗪顆粒劑60 d,進行第1次調查,每個處理區隨機取3點,每點調查1株,共取3株,調查各處理甘薯長勢,隨機刨開觀測甘薯地下部的生長情況及甘薯小象甲的為害情況,記錄各處理間甘薯數量和受害率的差異,計算防治效果。
收獲前3天進行第2次調查,每個小區5點取樣,每點連續挖取5株,共25株,收取直徑l cm以上薯塊,記錄鮮重、總薯塊數、受害薯塊數,計算薯塊受害率和防治效果。根據受害率和防治效果,分析各處理間防效的差異;根據每667 m2栽培株數計算各處理的理論畝產量,評價各處理間產量差異,并按單個薯塊100 g以下為小薯、100~250 g為中薯、250 g以上為大薯的分級標準,分類稱重并計算各處理的商品薯率。
受害率=(受害薯塊數)/調查總薯塊數×100%
防治效果=(對照區受害率-處理區受害率)/對照區受害率×100%
增產效果=(處理區產量-對照區產量)/對照區產量×100%
商品薯率=(大薯鮮重+中薯鮮重)/(大薯鮮重+中薯鮮重+小薯鮮重)×100%
第1次調查結果(表4)表明,幾個藥劑處理的薯塊受害率顯著低于空白處理,1%聯苯·噻蟲嗪顆粒劑(穎壯)5和6 kg/667m2與常規藥劑方案處理的防效基本相當。收獲前3天調查表明,幾個藥劑處理的甘薯受害率均明顯小于空白處理,1%聯苯·噻蟲嗪顆粒劑5和6 kg/667m2處理對小象甲的防效均與3次施藥的對照方案基本相當,無明顯差異。

表4 1%聯苯·噻蟲嗪GR對小象甲的田間防治效果 單位:%
從平均數據(表5)看,1%聯苯·噻蟲嗪顆粒劑5 kg/667m2的平均增產率10.13%最高,6 kg/667m2的平均增產率與當地常規施藥方案相當,分別為7.07%和7.68%,4 kg/667m2的平均增產率最小,只有4.51%。湛江點由于發生甘薯病毒病害(SPVD),6 kg/667m2處理的增產率最高為4.52%,5 kg/667m2處理僅增產了1.26%,而4 kg/667m2處理和當地常規施藥方案相比對照減產。

表5 第2次調查的甘薯產量和商品率
藥劑處理的商品薯率都有所提高,1%聯苯·噻蟲嗪顆粒劑(穎壯)處理的商品薯率都比對照方案高,其中4和5 kg/667m2的最高,商品薯率93%以上,見表5。從湛江點數據看,商品薯率都不高,與試驗點發生甘薯病毒病害(SPVD)相關。
試驗過程中進行調查觀察,處理區未見對甘薯生長有明顯的不良影響,處理區平均薯塊數量高于空白處理,可見藥劑不僅對甘薯的生長安全無不良影響,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地下塊根的形成。
3個示范點的試驗結果表明,在甘薯栽后1周用1%聯苯·噻蟲嗪顆粒劑(穎壯)5~6 kg/667m2撒施在植株附近的壟面上,可有效替代傳統的多藥劑聯合多次施藥進行甘薯小象甲的防治,不僅防效有保障,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甘薯的產量,提高商品薯率,提高栽培效益。通過減少藥劑的施用量和施用次數,還能實現農藥減量控害和降低甘薯的農藥殘留風險。
廣東省甘薯常年種植面積500萬~600萬畝,是重要的糧食和經濟作物。近年來,在土地流轉政策的推動下,廣東沿海地區已經發展起不少集約化和規模化的鮮食型甘薯種植基地,但甘薯小象甲發生越來越嚴重,已成為影響鮮食型甘薯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為確保鮮食型甘薯產業可持續發展,有必要篩選和使用高效低毒農藥進行防治。本試驗篩選出的高效低毒低殘留藥劑1%聯苯·噻蟲嗪顆粒劑(穎壯)在鮮食型甘薯生產上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