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春
摘要:幼兒時期是良好性格形成、習慣養成、社會交往的重要階段,也是創造力高速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創造力表現出直觀性、不穩定性、可塑性等特點,為此,教師可將教育戲劇與幼兒園五大領域的教學有機融合,積極提升幼兒的創造力,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文章以繪本《卡利咔嚓·吃吃吃》為例,探究教育戲劇融入幼兒園教學中的具體路徑,為兒童創造力的開發提供方法借鑒。
關鍵詞:兒童創造力;教育戲劇;幼兒園;內涵;案例;價值;延伸
中圖分類號:G6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6-0101-04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一般規劃課題“太原市幼兒園教育戲劇現狀的調查研究”(課題編號:GH-220803)階段性研究成果
教育戲劇是把戲劇作為工具,以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基礎,組織多種形式的藝術活動,使幼兒通過體驗、探索、思考,獲得新經驗的教育新形式。教育戲劇融入幼兒園教學中,可使幼兒教師以教育戲劇為基點,轉變教學觀念,優化教學行為,解放幼兒的天性,激發幼兒的自主探索精神,積極捕捉幼兒的靈感和閃光點,并以此為教育契機,發展幼兒的創造力,讓幼兒成為教育戲劇的原創者,實現富有個性的發展。
1.教育戲劇概述
教育戲劇的研究最早受到法國教育思想家盧梭“在戲劇實踐中學習”理念的啟發[1]。20世紀初,美國進步教育之父帕克和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倡導教育應以“全人”為目標,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并進一步建議,通過藝術讓兒童學習處理自己生活中的各種問題。20世紀20年代,英國教師哈里特·瓊森將戲劇化教學運用到實踐中,并取得顯著成效。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美國西北大學戲劇系教授溫妮佛·伍爾德開始嘗試在小學中開展一系列戲劇活動,并將戲劇作為促進兒童語言、社會、認知、身體、情緒及社會行為發展的媒介[2]。1956年,美國兒童劇場委員會首次提出“創造性戲劇術(Creative Dramatics)”,將其定義為戲劇的一類,是指引導兒童從事戲劇創作活動。此后,戴維思、班姆等人進一步完善創造性戲劇的概念,將其定義為“通過戲劇元素,賦予參與者能力及意義”的一種活動?!皯騽〗虒W法(Drama in Education)”概念的提出以以上研究為基礎,指以戲劇作為教授學科知識的媒介,讓學生通過戲劇增長見聞,透過表演行為看到知識的內在意義[3]。我國對教育戲劇研究的起步較晚。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李嬰寧將戲劇教學法解釋為“作為教學的教育戲劇”,將其應用于幼兒教育、普通教育、大學藝術教育、社區民眾活動、特殊教育和矯正治療中,認為課堂教學可借鑒戲劇教學的相關元素,形成以“熱身方法、主題課方法、成果匯報方法”為標志的獨特教學體系[4]。學前兒童戲劇教育學者張金梅將教育戲劇定義為一種創造性、互動的教育方式,用以鼓勵、吸引學生[5]。王添強將教育戲劇定義為“在社區與學校,通過戲劇游戲、扮演技巧和范式、故事與戲劇手段進行的輔導與教育活動”[6]。綜合學界的觀點,“教育戲劇”可被定義為用戲劇的方式或有劇場性質的活動進行教育的一種模式,重點非“戲劇”而在“教育”。
2.兒童創造力的內涵
兒童天生就有創造力,表現為不拘常規、樂于體驗、有廣泛興趣、富有想象力等。相關研究表明,兒童時期是創造力高速發展的時期,這時期的創造力存在很強的直觀性、不穩定性、可塑性。如何利用可塑性這一特點培養兒童的創造力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相關研究表明,環境因素在一個人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兒童會在適宜的環境中進行各種創造性的活動,如果缺乏外界環境的有效刺激,兒童的創造力可能無法繼續發展。
國內對教育戲劇的研究大致可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研究教育戲劇本身
學者張金梅將教育戲劇本身作為研究對象,追溯其起源、表現形式及類別、作用,認為教育戲劇能讓學生了解抽象概念,提升整合知識的能力[7]。學者周翔認為,教育戲劇具有“重視過程甚于成果、即興創作、形式多樣、利于全人教育”等特征。王添強則重點研究教育戲劇的功能性,認為其在創意、語言、合作、表達等多方面對學生均有顯著貢獻[8]。林枚君研究教育戲劇的基本框架及實施過程,并形成三種戲劇課程模式(學習有關戲劇的概念、通過戲劇認識自己、通過戲劇來探討相關議題)[9]。田麗娜關注教育戲劇的意義,認為教育戲劇將戲劇、影視、教育學交叉融合,鼓勵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角色扮演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由原來的“要我學”變成“我要學”[10]。
2.結合具體學科開展研究
部分研究教育戲劇的學者將其作為一種教學方法,融入具體的學科教學實踐中。范煜輝等在高校漢語課程中融入教育戲劇,并創新性提出“解讀—改編—創演”的漢語戲劇教學模式,以替代原有的“輸入—互動—輸出”模式。王燦明等學者將教育戲劇融入英語教學中,認為創設情境,適當減少對文本準確性的要求,可激發學生的思維與運用語言的積極性,讓學生想說,不怕說。香港明日藝術教育機構將教育戲劇融入語、數、英、社會、藝術等學科中,形成一系列可復制的教案。梁巧華、羅志敏、沈文莉等學者將教育戲劇引入中小學課堂,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的變革[11]。歐恰雯通過剖析各學科個案,提出“身臨其境—換位思考—感同身受—自我教育”的教學模式。
3.幼兒園教學中融入教育戲劇的研究
有的學者通過廣泛研究得出如下結論:幼兒園階段,教育戲劇往往以繪本、角色扮演等方式,激發幼兒的學習動力,維持幼兒的專注力;小學階段,教育戲劇用以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與語言能力發展;初高中階段,教育戲劇用以打破學科間的知識隔膜,助力“全人成長”[12]。王毅等人對英美和中國的教育戲劇發展做了系統梳理,并以一所幼兒園為個案,運用田野工作法,呈現英美教育戲劇經驗如何在中國本土進行實踐轉化[13]。另外,有關教育戲劇融入幼兒園教學中的價值的探討、兒童創造力培養策略及影響因素、五大領域中關于兒童創造力發展等方面的研究也比較全面。眾多學者認為,創造力開發的黃金期出現在兒童時期,教育戲劇活動為學習對象提供戲劇游戲、學習范式、情境空間等,有利于促進兒童創新性解決問題,激發兒童的自主探索精神。但基于教育戲劇融入幼兒園教學促進兒童創造力開發的實踐研究較少,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教育戲劇是融文學、音樂、美術、表演于一體的藝術形式,以直觀、有效的方式對人的認知、情感、社會性、審美觀等方面發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14]。在教學中,教師可將教育戲劇活動的范式運用于社會、科學、語言、健康等活動中,以此提高幼兒的溝通、解決問題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1.案例的背景
基于素質教育理念,幼兒園教師要在保教結合的基礎上,積極培養幼兒的創造力。但目前,幼兒園的創造力培養存在幼兒模仿多、思考少,教師講得多、啟發少,幼兒被動接受知識灌輸,師生互動的數量和質量不夠,幼兒園教學“小學化”等情況,無形中扼殺了幼兒的好奇、猜測、提問、幻想等創造性學習行為。教育戲劇是一種創造性的戲劇教育形式,教師可借助戲劇游戲和扮演范式,讓幼兒將外在活動與思考相結合,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
2.案例選取原則
在實踐過程中,為讓案例更具說服力,筆者將一個班級的幼兒分為兩個小組,其中一個小組以教育戲劇的方式學習,另一個小組以說教的傳統模式學習。為獲取真實有效的數據,筆者對兩個小組的幼兒進行一學期的跟蹤觀察記錄,以真實性、典型性、啟發性為案例選取標準,以幼兒能夠根據情境、通過語言表達、調動生活經驗、發揮想象力等方式充分表達自己的創造力,其創造力得到培養和發展作為案例選取的原則。經整理分析,最后以繪本《卡利咔嚓·吃吃吃》教育戲劇活動為呈現案例,本案例完整展現了教師的引導啟發以及師幼互動交流、總結反思、對幼兒創造力培養的建議等培養幼兒創造力的全過程。
3.案例呈現
繪本《卡利咔嚓·吃吃吃》講述的是一只名叫卡利咔嚓的小豚鼠,每天都和其他豚鼠伙伴吃蒲公英的葉子。終于有一天,蒲公英只剩下最后一株了。這時候,卡利咔嚓會吃掉最后一株蒲公英,還是不吃呢?教師沒有直接告訴幼兒故事的結局,而是運用教育戲劇范式———“觀點與角度”,把這個兩難的問題拋給幼兒。那么,幼兒會有怎樣的觀點?又會站在怎樣的角度去理解這個問題呢?教師讓幼兒想象自己就是那只小豚鼠,選擇吃最后一株蒲公英的站在左邊,選擇不吃的站在右邊,形成兩個隊列。首先,教師詢問站在左邊的幼兒:“為什么選擇吃掉最后一株蒲公英?”幼兒A:“因為實在太餓了?!苯處熎饰觯哼@個回答符合幼兒的天性,在幼兒的認知中,餓了就要吃飯。幼兒B:“不能浪費食物,所以要把最后一株蒲公英吃得干干凈凈?!苯處熎饰觯河變簣@一直在開展“光盤行動”,由此,幼兒進行了知識遷移,聯想到要珍惜糧食??梢?,“光盤行動”已經深入幼兒內心。然后,教師問站在右邊的幼兒:“為什么不吃掉最后一株蒲公英?”幼兒C:“小豚鼠可以尋找其他食物?!苯處熎饰觯哼@是一個靈活、不偏執,能自我調適的幼兒。幼兒D:“我要用最后這株蒲公英種出新的蒲公英,不久之后就可以長出更多蒲公英了。”教師剖析:這個幼兒有愛心,有環保理念,遇到問題時能夠冷靜分析,并想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幼兒E:“先吃一半,剩下的一半等餓了再吃?!苯處熎饰觯哼@個幼兒很有憂患意識。
4.案例分析
繪本《卡利咔嚓·吃吃吃》是幼兒園大班的語言教學活動素材,其情感教育目標是讓幼兒知道人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系,懂得尊重和珍惜生命,形成環保意識。在教學中,教師以問題———“蒲公英只剩下最后一株了,卡利咔嚓是否會吃掉”,引導幼兒發揮想象力去思考。幼兒的回答以“吃掉”和“不吃”為主,但如果選擇吃掉最后一片蒲公英葉子則與活動的情感目標相違背,教師可通過語言引導的方式將幼兒的思考統一為“卡利咔嚓沒有吃掉后一株蒲公英。豚鼠家族任意吃蒲公英的行為,使得食物出現了危機。當卡利咔嚓發現只剩下一株蒲公英時,忍住了吃的欲望,用心守護蒲公英,終于讓蒲公英重新長滿蒲公英谷,以此讓幼兒懂得珍惜生命,保護環境。
為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教師可繼續以問題引導幼兒思考:“當發現只剩下一株蒲公英后,卡利咔嚓忍住了吃的欲望,耐心守護蒲公英,終于讓蒲公英重新長滿蒲公英谷。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保護我們的環境呢?”然后可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結:小豚鼠用智慧幫助了同伴,讓蒲公英重新生長,我們從小就要樹立合理利用資源、保護自然資源的意識。
5.價值分析
(1)教育戲劇融入幼兒園學習活動促進兒童創造力開發的心理環境。在繪本《卡利咔嚓·吃吃吃》教育戲劇活動中,教師將選擇權交到幼兒手中,讓幼兒自選觀點與角度站隊,自主表達真實想法,不限制幼兒的表達自由,充分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沒有唯一的對與錯標準答案,沒有他人的干預與評價,排除外界環境的影響,幼兒遵從自己內心的選擇,可感受到創造力發揮帶來的快樂。
(2)教育戲劇融入幼兒園學習活動促進兒童創造力開發的操作路徑。1)營造真實的學習環境。《卡利咔嚓·吃吃吃》教育戲劇活動以自由平等的學習氛圍,給予幼兒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想象、選擇、創造。教師無法將創造力植入幼兒的大腦中,但可以營造適宜發展創造力的學習環境,并為幼兒提供發展創造力的條件。2)提供可資參考的教學手段。教育戲劇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手段,可為幼兒創造力的發展提供相應的戲劇空間。在《卡利咔嚓·吃吃吃》教育戲劇活動中,幼兒自主進入教師創建的戲劇空間,進行體驗、探索,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創造性地作出自己的選擇,身臨其境地感受選擇帶來的影響。3)建立新型師幼關系。在《卡利咔嚓·吃吃吃》教育戲劇活動中,教師與幼兒保持良好的師幼關系,允許幼兒與眾不同,發展自己的個性,并及時回應、鼓勵幼兒作出的選擇?!犊ɡ青辍こ猿猿浴方逃龖騽』顒又械挠變菏钦麄€活動的參與者、思維的引導者、創作的欣賞者,可隨意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4)解放幼兒的學習空間?!犊ɡ青辍こ猿猿浴方逃龖騽』顒咏o幼兒提供充足的創造空間,允許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需求來編創結局,能夠“自圓其說”即可。每個幼兒的想法都是獨一無二的,不一樣的想法折射出每個幼兒的創造力發展過程,教師要關注幼兒的真實情感與想法,并為其提供相應的空間。
6.教育延伸
幼兒園的教育戲劇活動通常以繪本為載體,筆者調研的5所幼兒園分別以《菲菲生氣了》《11只貓去旅行》《貝尼都會干什么》《老鼠娶新娘》《七只瞎老鼠》《遇見你,真好》等繪本開展教育戲劇活動?;顒又?,教師通過“墻上角色”“教師入戲”“坐針氈”“畫面定格”等戲劇范式和戲劇游戲,讓幼兒從不同角度了解繪本角色的性格、繪本的主要內容。在傳統幼兒園活動中,幼兒會模仿或跟隨其他小朋友提出問題,幾乎沒有自己的想法,但在教育戲劇活動中,幼兒有清晰的思路,并敢于提出各種問題,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在進行教育戲劇活動時,教師還嘗試引導幼兒站在繪本不同角色的角度進行討論,鼓勵幼兒自由表達。每次教育戲劇活動結束后,幼兒的創造力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例如,在完成繪本《菲菲生氣了》的教育戲劇活動后,當幼兒間發生矛盾時,其他幼兒會積極幫他們解決問題,并安慰生氣或傷心的小伙伴,溝通協調能力明顯增強。在完成繪本《貝尼都會干什么》的教育戲劇活動后,幼兒挑戰困難的勇氣明顯增強。在完成繪本《老鼠娶新娘》的教育戲劇活動后,幼兒的交流溝通能力、共同解決問題的能力明顯提升。
總之,兒童是祖國的未來、中華民族的希望,發展兒童的創造力是促進幼兒全面、健康成長的關鍵。教育戲劇融入幼兒園學習活動中,能讓幼兒將外在活動與內心活動結合,以豐富的想象力和積極的思考活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開發兒童創造力提供有利條件。在教育戲劇活動中,教師要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采取靈活的教學手段,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解放幼兒的學習空間,積極促進幼兒創造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倪凱歌.回歸身體與情感:教育戲劇融入幼兒園兒童哲學的路徑探索[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1,37(04):23-35.
[2][13]王毅.學校教育戲劇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9.
[3]內莉·麥卡斯林,課堂內外的創造性戲劇[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0.
[4]李海英.教育戲劇的本土化及現實意義[J].戲劇叢刊,2010(04): 30-32.
[5][7]張金梅.我國學前兒童戲劇教育的范式分析[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4(02):92-100.
[6][8]王添強,朱曙明.兒童戲劇魔法棒[M].烏魯木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6:6.
[9]林枚君.兒童戲劇教育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
[10]田麗娜.小學語文教學中想象力培養的案例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21.
[11]梁巧華,羅志敏,沈文莉.有戲的教育[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20:89.
[12]梅玲.基于繪本的教育戲劇對多動癥兒童同伴交往的干預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22.
[14]索麗珍.創造性戲劇融入幼兒園藝術課程的實施探索[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
Research on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Drama into Kindergarten Teaching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Creativity
Yin Chun
(Taiyuan Preschool Teachers College, Shanxi Province, Taiyuan 030401, China)
Abstract: Early childhood is an important stage for the formation of good character, habit formation, and social interaction, as well as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 Creativity during this period is characterized by intuition, instability, and plasticity. Therefore, teachers can organically integrate educational drama with teaching in the five major fields of kindergarten, actively enhance childrens creativity, and promote thei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takes the picture book Kalikacha·Eat Eat Eat as a case study to explore the specific path of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drama into kindergarten teaching,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creativity.
Key words: childrenscreativity;educationaldrama; kindergarten;connotation; casevalue;ext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