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玲
摘要:健康評估課程是高職醫學院校護理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是基礎護理與臨床護理之間的橋梁課程,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效果關系到后續相關臨床護理課程的學習。當代護理教育更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無法滿足當代護理人才的需求。健康評估課程教師在教學中應用多元化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職業素養和職業勝任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值得在各高職醫學院校推廣應用。
關鍵詞:健康評估課程;多元化教學;高職護理專業;職業素養;職業勝任力;綜合能力
中圖分類號:G65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6-0021-04
傳統的護理專業教育側重于傳授學生基本理論知識及基本操作技能,往往忽略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和社會各領域的不斷進步,社會對護理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護理教育已不能滿足當今社會對護理人才的需求,因此,護理專業教育面臨著諸多挑戰。健康評估課程是高職醫學院校護理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是基礎護理與臨床護理之間的橋梁課程,在高職護理專業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如何提升健康評估課程教學效果,促進護理專業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是高職醫學院校護理專業研究的重點。本文分析高職醫學院校健康評估課程教學現狀,并探索將理論、實踐、職業教育等融為一體,實現知識、技能、職業素養、職業勝任力等多個培養目標的策略,以期達到理論教學與臨床護理的成功接軌。
健康評估是一門讓學生從身體、心理和社會等方面系統收集護理對象的健康資料并進行分析,以明確其現存的和(或)潛在的健康問題,監測和判斷病情變化情況,從而做出護理診斷的護理專業課程。該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健康評估方法、常見癥狀評估、健康史評估、身體評估、心理評估、社會評估、心電圖檢查、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及護理病歷書寫等。健康史評估是通過問診的方法對患者此次及既往相關病情做初步了解;身體評估是通過視、觸、扣、聽、嗅診的方法對患者的身體狀況做出評估;心電圖、影像學、實驗室等輔助檢查是進一步對身體狀況做出判斷;心理、社會評估則是對患者的心理、社會適應狀況進行評估。健康評估課程的教學目標是通過理論教學及實踐教學等環節,培養具有良好護理職業素養、較強臨床護理能力和崗位勝任力的護理專業人才,為學生日后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知識與技能基礎。健康評估是護理程序的第一步,貫穿于護理程序的全過程。準確的健康評估是做出正確護理診斷,進而實施護理的前提。其內容大多出現在后續內、外、婦、兒科等各科疾病的臨床護理中。因此,學習該課程可以為后續學好臨床護理相關課程打下基礎。
健康評估課程包括理論課和實踐課,目前大部分高職醫學院校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理論課主要是教師講授,學生跟隨教師的節奏聽講、做筆記。實踐課則主要是通過播放操作視頻、教師示范教學,讓學生觀看后進行操作練習。學生因無法接觸到臨床,所以健康評估課程對他們來說就比較抽象,難以產生學習興趣,這勢必會影響后續相關臨床護理課程的學習。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式無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無法讓學生形成主動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等,不能讓學生將健康評估各章節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臨床思維。此外,健康評估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但由于部分高職醫學院校實訓室條件有限,實訓課時分配不合理,學生實踐操作受限,再加上教學模式不夠創新,學生的臨床能力得不到有效培訓,難以適應將來的臨床護理工作。
針對高職醫學院校健康評估課程的特點及教學現狀,筆者通過多年的探索提出多元化教學模式,以期為健康評估教學提供些許經驗。多元化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聯合應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和多種教學方式,形成“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體系,全面提高護理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職業素養。
1.運用CBL教學法,提高臨床思維能力
CBL教學法即案例教學法,指教師依據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編制臨床典型案例,并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的教學方法[1]。臨床思維能力是職業勝任力的核心要素,是護士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對病例進行分析、推理,從而做出正確的護理評估及護理診斷的能力。CBL教學法是以案例為基礎的,而教學案例是由本校健康評估教學團隊利用課余時間到三甲醫院收集真實臨床病例編制而成的。CBL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更早地熟悉臨床,認識到健康評估學習對于后續臨床護理學習的重要性,并學會應用所學知識對案例進行層層推敲和抽絲剝繭式的分析討論,進而提高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提高臨床思維能力。如講解常見癥狀評估中呼吸困難這一節時,教師可以引入支氣管哮喘及左心衰竭的案例,讓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分析討論更好地區分肺源性呼吸困難及心源性呼吸困難,突破學習難點。
2.應用PBL教學法,增強自主學習能力
PBL教學法是“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它能夠引導學生以解決問題為目標而展開自主學習,在“發現問題—引出假設—自主探究—驗證假設”的過程中獲取相關知識,進而提高知識運用能力[2]。PBL教學法倡導學生通過課前自主學習、查閱資料、小組討論的方式自主解決問題,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綜合思維能力。在PBL教學法運用過程中,教師設計問題時應緊緊圍繞教學大綱,符合學生實際,可以先設計一個病例,再附上3至4個以開放性問題為主的小問題。如講解血液一般檢查時,可以設計如下病例:女性患者,25歲,頭暈、乏力1個月,予以血常規檢查,結果顯示:RBC 2.8*1012/L,Hb 90g/L,WBC 6*109/L,PLT 150*109/L。請思考以下問題:①該患者血常規顯示有何異常?②正常的血常規范圍是多少?③如何判斷患者的貧血程度?④為明確貧血原因,應進一步做哪些檢查?課前,學生可以通過查閱資料、小組討論等方式解決這些問題,并分組制作PPT,在課堂上進行匯報。這樣的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使學生主動探究問題,主動內化吸收知識。
3.運用情景模擬教學法,提高護患溝通能力
情景模擬教學法指通過實物演練、角色扮演等手段創設臨床真實工作情景的教學方法。在情景模擬教學中,學生們可以扮演護士、醫生、患者、患者家屬,在情景模擬中提高護患溝通能力,體會患者的痛苦,更好地理解和尊重患者,養成救死扶傷的職業精神,這可以為學生在今后的護理工作中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打下堅實基礎。如講解腹部評估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胃炎”這一常見疾病進行情景模擬。為了更好地扮演角色,學生首先需要學習和掌握評估腹部常見疾病的方法,然后進行角色探討、演練。在演練過程中,每個學生可以輪流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對各個角色產生共鳴。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很好地掌握知識點,還能提高護患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及護理服務能力。
4.應用信息化教學法,促進理實結合
信息化教學法指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各個教學環節,促進理實結合。將信息化教學法應用于健康評估實訓教學中,創建理實一體化教學中心,構建智能化心肺檢查教學系統、腹部檢查智能仿真教學系統、SimMan 3G模擬病人系統等,可以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使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直觀、形象,進而促使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和技能。信息化教學還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開闊學生的眼界,提高教學效果。如講解腹部評估這一節中的腹部觸診時,應用腹部檢查智能仿真模擬人,可以讓學生更精準地掌握各個壓痛點的具體部位及各個臟器的觸診手法,進而提高臨床能力。
5.應用多媒體教學法,提高認知能力
多媒體教學法指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文字、聲音、圖像、影像等多種教學信息按照教學要求進行有機組合,并通過電腦屏幕或投影儀顯示出來的教學方法。教師在健康評估理論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法,可以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使教學內容更具形象性、生動性,有利于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如講解心臟評估這一節中的心臟雜音聽診時,教師可以運用動畫形式演示正常及異常的血流動力學改變情況,并播放正常及異常心音的對比音頻,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心臟雜音的形成過程及聽診特點。
6.應用SP進行教學,提高職業素養
標準化病人(SP)又稱模擬病人,是指在接受過專門系統的培訓后,可以準確模仿某一疾病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及情感態度的“患者”。他們可以將自己的身體作為教具,供學生進行臨床演練學習。現代醫學護理專業要求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還要具備基本的職業素養,其中主要包括臨床能力、溝通技能及倫理學修養[3]。學生面對患者時,其人文關懷意識越強,服務意識就越強,服務水平也往往越高。通過對SP病人進行問診,學生不僅能增加問診經驗,提高護患溝通能力,還能增強與患者交流的自信心;通過對SP病人進行身體檢查及判斷,學生不僅能強化臨床技能,還能提高臨床思辨能力[4]。
除上述教學方法外,教師還可以選用翻轉課堂、微課等,運用微信、QQ及學習通、雨課堂、慕課等,豐富課堂教學,促進師生互動,提高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大綱、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情及可利用的教學資源等進行綜合考慮,從多種教學方法中選擇出最適合、最有效的方法進行聯合應用,如CBL+PBL教學法、PBL聯合情景教學法等[5],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以上多元化教學模式具體應用在高職“健康評估”課程中時,可能會遇到以下一些問題,高職“健康評估”課程教師需要采取有效對策加以解決。
1.部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待提高
PBL、CBL、翻轉課堂等教學法聚焦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較高的要求。但部分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基礎較差,再加上他們已經適應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很少自覺、主動學習,不能在課前進行充分的學習、思考和討論,導致課中難以有效參與學習活動。對此,教師在課前可以利用學習通、雨課堂等教學平臺發布學習任務、討論任務,做好分組,分配好組長,明確每個成員的任務,并明確每一項任務考核分值,以引起每位學生的重視。此外,教師應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查閱文獻、請教老師和同學等方式,對每一個知識點進行深入挖掘、主動思考,擺脫依賴心理[6]。
2.部分學生的臨床應用能力不足
CBL、SP、情景模擬等教學法需要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到臨床實踐中,因此學生需要具有一定的臨床思辨能力、應變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但學生尚未學習臨床護理課程,缺乏對臨床疾病的綜合認識,面對當下對患者的疾病做出綜合分析、判斷、評估、診斷的要求,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部分學生會因此產生挫敗感,喪失對臨床護理工作的信心。對此,教師應盡可能選擇生活中的常見疾病來制作案例,并在教學過程中進行適當引導,啟發學生發現臨床問題并予以思考,以增強學生對臨床護理工作的信心。此外,教師應積極為學生創造臨床實踐的機會,可以安排學生到教學醫院進行見習,讓他們接觸臨床,了解臨床工作,提升臨床思維能力。
3.教學資源缺乏
首先,標準化病人的培訓需要大量的時間及資金,培訓成本較大,很多醫學院校的標準化病人數目有限,然而學生人數較多,存在“一對多”的狀況,這使得大部分學生訓練不足,無疑會影響學習效果。同時,部分標準化病人比較機械,比較配合學生,與真實的臨床狀況有一定的差距。為此,醫學院校可以選擇有醫學背景的教師作為標準化病人。教師作為標準化病人,可以以其豐富的教學經驗及臨床經驗更好地指導學生,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此外,部分醫學院校健康評估理實一體化教學中心的信息化設備同樣面臨“一對多”的情況,這就要求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分配教學資源、配置教學設備[7]。
4.部分教師教學能力有待提高
多元化教學模式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應用,需要教師準備大量的案例及視頻輔助學生課前學習,這些案例及視頻不僅要符合教學大綱要求,還要符合學情,因此教師必須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制作視頻、設計案例與討論的問題等。同時,多元化教學模式還要求教師熟練應用各種信息化教學平臺及教學設備,能夠合理組織和安排課堂活動,控制好活動時間。但部分教師的教學能力有所欠缺,導致課堂組織比較混亂,教學效果不佳。為此,教師應關注現代教育技術發展,不斷學習和掌握先進的教學手段,還應通過教研室小組集體備課、向同行學習、參加各種培訓等方式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
5.部分教師教學理念有待革新
由于高職醫學院校教師大部分是醫學類專業畢業,而非教育類專業畢業,部分教師還保持著比較傳統的教學理念,重視理論知識教學,忽視能力培養。在多元化教學模式下,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貌似“以學生為主體”,實際上只是流于形式地將教學方法簡單化應用。比如對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僅限于運用多媒體技術簡單地展示文字和圖片,不能充分發揮信息化教學的作用。有的教師可能在嘗試多元化教學的過程中因教學能力欠缺而感受到挫敗,或者因懶得花更多時間去做多元化教學的相關準備,上著上著便又回歸到傳統的教學模式。對此,高職醫學院校教師應及時轉變傳統教學理念,進行革新,樹立先進的、現代化的多元化教學理念。
健康評估作為一門基礎護理和臨床護理之間的橋梁課程,可以說是開啟臨床護理學習的“知識閥門”,在醫學院校護理專業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健康評估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以提高教學質量。多元化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于枯燥、抽象的方式,而是通過PBL、CBL、情景模擬等豐富的教學方法和信息技術等教學手段,在學習中做到自主探究、自主學習,對知識產生形象、具體、直觀的體驗感,并實現學有所用,進而提高臨床思維能力、職業素養和職業勝任力。在實施多元化教學的過程中,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分配教學資源、配置教學設備,教師應積極更新教學理念,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并以學生為中心,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臨床能力。
參考文獻:
[1]郭大英.CBL教學法應用于健康評估癥狀學教學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19):217.
[2]朱建英,楊麗敏,吳茜,等.國內外護生評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的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13):1605-1607.
[3]張志強.基于臨床醫學專業的實驗診斷學的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3,15(07):160-163.
[4]賈淑云.標準化病人對護生人文素養和職業素養的影響[J].繼續醫學教育,2022,36(08):59-62.
[5]郭大英.PBL+CBL聯合教學法應用于健康評估教學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05):31.
[6]王希斌,萬瑞融,程道海,黃春.多元化模式在醫院藥學的帶教體會[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3,21(05):33-36.
[7]黃思敏,王雅立,于紅虹,葛莉.基于案例教學法的多元化教學模式在康復護理課程中應用效果的Meta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22,43(24):2354-2360.
Exploration of the Diversified Teaching Mode of"Health Assessment"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hen Xiaoling
(Minjiang Teachers College,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108, China)
Abstract: Health assessment course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nursing majors in vocational medical colleges, serving as a bridge course between basic nursing and clinical nursing.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this course is related to the subsequent study of relevant clinical nursing courses. Contemporary nursing education places greater emphasi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cannot meet the needs of contemporary nursing talents. The application of diversified teaching models by health assessment course teachers in teaching can improve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y, professional literacy, and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and is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in various vocational medical colleges.
Key words: health assessment course; diversified teaching; vocational nursing major;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comprehensive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