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已經在世界范圍內遍地開花,各國都紛紛加碼,探索“AI+教育”的多種可能性。在我國,僅2018年,就有44家企業參加了“AI+教育”領域的投資。
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以下簡稱“服貿會”)于9月2日—6日在北京舉辦。服貿會整體設置綜合展和九大專題展,教育服務專題展作為九大專題展之一,從國際交流與區域合作、人工智能與科技賦能、教育服務與實踐創新3個方面,全面展示教育服務的新技術、新成果、新場景和新業態。
從本屆服貿會的教育專題展上可以看出,在教育領域,數字技術正在引領一場變革,伴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涌現,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和教育的融合不斷深化。
數字教育市場持續增長,“AI+教育”探索更多可能
在2023年9月5日,由“一帶一路”TOP10影響力社會智庫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聯合網經社數字教育臺發布的《2023年(上)中國數字教育市場數據報告》中顯示,上半年的數字教育市場規模達到了1786.8億元人民幣。
預計2023年,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3964億元,同比增長9.5%。此外,報告還詳細列出了自2019年至2022年的市場規模以及增速,分別是3468億元(同比增長21.47%)、4328億元(同比增長24.79%)、3220億元(同比下降25.61%)和3620億元(同比增長12.42%)。
在用戶規模上,預測2023年數字教育用戶規模3.44億人,同比增長9.55%。目前,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已經在世界范圍內遍地開花,各國都紛紛加碼,探索“AI+教育”的多種可能性。在我國,僅2018年,就有44家企業參加了“AI+教育”領域的投資。
數字化教育有利于教育公平
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博士、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機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閔海波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的教育將會更加智能化和個性化。
他認為,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數字化領域的深度融合將為教育的未來帶來更多可能性。
閔海波表示:“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在教育領域能夠發揮重大的基礎性作用。”他舉例說,如果將“機器人助教”引入課堂,并利用以人工智能為基礎的交互技術,如自然語言處理、人臉識別、動作識別、情緒識別、圖像識別等,就能解決基本的教育供給問題。這對于師資資源相對匱乏的中西部地區來說,效果尤其明顯。因為人工智能可以承載各種教育內容,所以它們可以兼容各類學科教學。
“AI+教育”亮相服貿會
科大訊飛的最新成果“星火大模型”在本屆服貿會展出亮相。
該款AI模型不僅能夠與人進行開放式知識問答、邏輯推理等交互,還能進行文生圖、圖生文的能力展示,為教育教學場景帶來全新體驗。AI模型與教育垂直場景深度融合,為精準教學、學情分析、個性化學習、測評與評價等教育教學場景帶來全新體驗。
在今年的服貿會教育專題中,科大訊飛展示了其在智慧教學、五育融合、教育治理、自主學習以及智慧高校等領域的成果。猿力科技也在今年的服貿會展區設置了兩大主題:猿力科技與飛象星球。其中飛象星球作為猿力科技的戰略級產品,此次它也占據展臺的核心位置。
飛象星球在服貿會現場展示能夠實現AI智能分析學情的“飛象智能作業”和智能雙師產品“飛象雙師課堂”。同時,斑馬、猿編程、海豚自習App、小猿學練機、數字教輔等多款產品也與觀眾見面。這是猿力科技首次公開旗下全部數字化教育產品矩陣。
人工智能,有“人”才能“智能”
目前,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和問題。首先,技術成熟度不足。盡管中國的人工智能技術在語音識別、視覺識別等方面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的水平,但在理解復雜的語義、情感、邏輯等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并且人工智能技術在穩定性、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也存在不足,需要不斷完善和優化。
其次,數據質量不高。數據是人工智能技術的基礎和核心,數據的質量直接影響到人工智能技術的效果和價值。目前,在教育領域收集和使用的數據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數據量不足、數據結構不均衡、數據標準不統一、數據隱私不保護等,需要加強數據治理和規范。
此外,人才培養不足。人才是人工智能技術的推動者和使用者,人才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到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目前,還存在如人才缺口大、人才培養不合理等問題。
(本刊編輯王振麟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