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玲 中共慶元縣委黨校
在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后,黨中央、國務院針對新的歷史階段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新目標。實現共同富裕,最艱巨的任務在農村,最關鍵的群體是農民。促進農村農民共同富裕,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沒有農村農民的共同富裕,就談不上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慶元縣東部鄉鎮是我省“山區26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縣”及最偏遠的山區縣,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有必要針對我縣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做好經濟發展戰略部署工作,優化縣域產業布局,積極探索新的經濟增長點,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助力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慶元東部包括百山祖、荷地、左溪、賢良、五大堡、嶺頭、張村、舉水、龍溪、江根、官塘11個鄉鎮,行政村由原來的200個合并到97個,基本上鄉村都是空心化。倘若加上緊鄰景寧畬族自治縣的英川、大地、家地、毛垟、秋爐、雁溪、標溪7個鄉鎮,面積48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4918人,常住人口僅4958人)一并計算,連片空心化鄉村總面積達1533平方公里,18個鄉鎮,133個行政村,445個自然村,常住人口總數不足兩萬人,平均每個鄉鎮一千人口,占戶籍人口不足15%,也就成為浙江省最大的連片空心化鄉村。
空心化鄉村的最為突出的現象就是人少。據200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記載,東部鄉村有90994人,而今戶籍人口10.4萬人,常住人口僅1.47萬人。轉移出來的人中,有的到縣外、市外,有的安置在縣城。其中,官塘鄉常住人口僅有251人,這應該是全省常住人口最少的鄉鎮了,近70%村落僅10余名留守老人。有些村落,幾乎看不到年輕人和小孩子,看不到有學生的學校,看不到農貿市場。沒有人居住,大部分房屋或破損嚴重,更見不到炊煙裊裊,雞犬相聞;大量耕地拋荒,林地“顆粒無收”更是普遍現象。
東部地處浙西南山區,地理位置屬沿海區域的“神經末梢”,遠離縣城和發達地區。這些年公路交通雖有較大改變,總里程731.2公里,但公路等級低,公路配套設施不全。主干道S329省道也僅有三級公路標準,其余均為四級及以下農村公路為主,竹林道建設滯后且標準低。一半以上的鄉鎮,離縣城的車距都在一個半小時至二個半小時。
大多鄉村除了少數的農業生產經營項目以外,幾乎看不到成點規模的產業形態,工業企業難覓蹤影,鄉村旅游和民宿經濟也只在幾個村落剛剛起步。產業支撐作用嚴重不足。村集體經濟收入1萬元以下達78個占80%,其中收入為零的村達63個占64.9%。
我縣東部食用菌、錐栗、高山蔬菜等傳統特色農業以往都有一定規模和基礎。受市場波動、勞動力缺乏、管理粗放等因素影響,近年來傳統產業日趨衰退,多數無法穩定經營。東部鄉鎮曾是我縣香菇主產區和菇民之鄉,興盛時東部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食用菌,1997年生產香菇達1.1億棒,年總產值達2.77億元。2018年,在東部原地種植香菇僅有2681萬棒,僅達興盛期的四分之一;東部有毛竹林13萬畝,占全縣毛竹總面積的29.7%。由于立地條件較差,毛竹品質普遍較低,且分布較為分散,成片流轉經營的約有300戶1500畝,目前70%的毛竹林無人管理。
近年來,東部鄉鎮依托當地優勢致力發展香榧、油茶、中藥材等新興特色產業,雖產業初期投入大、生產周期較長,但取得較好經濟收益。左溪鎮引導農戶種植香榧,面積不斷擴大。目前,共有香榧種植1137畝,單片規模多在100畝以上,苗齡6年以上,7年生以上香榧均能掛果。左溪鎮青竹等村2008年從諸暨引進種植的158畝香榧已掛果,且取得了較好經濟效益。黃精、重樓、覆盆子、白及等藥材種植面積迅速擴大。東部賢良鎮岱頭建成三葉青、多花黃精林下種植示范基地400余畝;張村鄉澄湖錐栗林下種植白及200畝;嶺頭鄉溫岙新建多花黃精育苗基地210畝。目前全縣已有林下中藥材復合經營面積2800多畝,規模全省最大。水產養殖面積共280多公頃,主要有稻田養魚、大鯢養殖等。2017年水產品總產量300多噸,漁業經濟總產出約1000萬元。但只有浙江山鼎大鯢研發有限公司等規模企業和合作社5家,以家庭養殖業為主,缺少魚苗繁殖基地,產業發展后勁不足。
我縣旅游開發集中在東部。重點有百山祖國家4A級景區、月山景區等。東部共有民宿69家1043個床位、農家樂30家,主要集中在月山村和車根村。我縣旅游業基礎支撐體系逐步建立,旅游市場經營環境不斷改善。但仍然存在開發成型少、業態培育少、融合發展少、功能配套少、特色不鮮明等困難和短板。養生養老、康體休閑、避暑度假等新業態還沒有得到很好培育。2017年,全縣旅游接待人數共297萬人,旅游總收入19.25億元,旅游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僅為8.5%。再加上交通的劣勢,慶元旅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較低,總體旅游經濟發展緩慢。
從東部實際狀況出發,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和我縣建設美麗“大花園”的發展定位,高位謀劃我縣產業發展戰略規劃,尤其要明確我縣東部產業在區域、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定位。要堅持“保護與傳承并重,利用與開發并舉”的發展原則,以市場為導向,充分利用優質自然資源、生態優勢、旅游資源、紅色資源,打造“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型”“紅綠融合發展型”“文化傳播型”鄉村振興、“以人為本”可持續型慶元模式。
1.生態產品的價值機制
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舉措,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應尊重本土特色,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結合生態環境特征,促進鄉村經濟向特色化、差異化、生態化方向發展。在發展中,堅持走農副產品創新發展之路,運用新技術,積極布局各項產業結構,以提升農產品質量和產品特色為目標,形成具有生態循環的農業產品特色,更好助力鄉村經濟發展。
2.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鄉村經濟發展,可充分挖掘當地旅游資源,開發利用鄉村的河流山水庫、田園風光、自然保護區、民族風情等,優化鄉村地區產業結構,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加農民收入。依托百山祖自然保護區、左溪、賢良等區域天然闊葉林打造景區式生態景觀林。在主要交通干道沿線可視范圍內打造美麗林相。加快大景區建設。加快百山祖、月山、雙苗尖大景區建設,傾力打造東部產業發展新引擎。對接壽寧下黨、政和錦屏、龍泉鳳陽山等毗鄰縣域的特色旅游資源,延伸旅游線路,互補互助,組團發展。
3.提檔振興傳統優勢產業
要重構食用菌產業體系。應盡快編制我縣食用菌產業發展新規劃,出臺系列政策措施,強化政府組織引領,持續加大產業投入,以確保我縣食用菌產業領先地位。要打造“慶元800”高山蔬菜品牌。開發東部海拔800米以上高山臺地,推進反季節高山蔬菜標準化、規模化、現代化生產;建設商品蔬菜基地。對接杭州、上海等大市場,建設高山反季節商品蔬菜基地;在荷地、嶺頭、舉水等地建設萬畝高山冷水茭白基地和千畝蘿卜、小尖椒種植基地。在江根、嶺頭建設千畝精品松花菜基地。在松源班岱后、舉水落嶺、百山祖齋郎等地建設千畝保障型蔬菜供應基地,在江根、舉水、官塘等地建設菜―藥輪作基地,在舉水落嶺等地建設花卉基地;加強品牌運作。充分運用“麗水山耕+地方特色產品”的母子品牌運作模式,打響“慶元800”高山蔬菜品牌,提升產品價值。茶葉、油茶、香榧的單位畝產值都比較高,十分適合東部山區種植;擴大種植規模。充分利用坡地、拋荒耕地、新墾造耕地,強化政策引導,推廣茶葉、油茶、香榧等有機農產品;種植緊俏糧食和水果。推廣種植龍爪栗、藜麥、紅芒谷、甜橘柚等市場行情較好的生態農產品。
4.實行新型管理模式
實施新型管理模式,進行集中生產,向現代農業方向發展。農民可通過土地入股方式分紅,通過集中種植、養殖、管理,提高農場產品價值,使其達到綠色標準,從而實現農民增收。在生產管理方面,引入先進管理措施和方法,如引入大數據分析技術,結合實際情況確認種植生產的農副產品,為生產提供依據;通過各種精細加工,提高產品價值,依托互聯網平臺進行農產品銷售,增加農民收入,激活農村經濟。
1.紅綠融合發展
近年來,東部鄉鎮抓住紅色教育熱潮,集思廣益,推動綠色生態、紅色資源與富民產業相結合,發展紅色教育培訓、生態旅游、會展、民宿等“綠色+紅色”產業,吸引游客“進入式消費”,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了“綠水青山”的綜合效益。百山祖鎮深化紅綠融合,依托百山祖景區、齋郎軍旅小鎮建設,助推紅色培訓、鄉村旅游發展,為推動農村經濟蓬勃發展,打好紅綠融合牌,走好鄉村振興之路;濛淤村依托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堅持將紅色文化的傳承作為重要村級文化活動載體,深挖濛淤紅色故事,激發發展活力。東部鄉鎮先后開展了重走紅軍路、廊橋國際越野賽等豐富活動,鼓勵廣大黨員干部踴躍參與紅色文化宣傳活動,帶動藍莓、農家樂、民宿等產業發展。在歷史文化村落保護與利用項目開展后,鄉鎮民宿接待游客人數翻倍,群眾經濟收益得到了顯著提升。
2.做強培訓經濟
借助浙閩邊效應,形成區域資源整合,依托黨校(行政學校)的培訓平臺,創新培訓理念,整合培訓資源,合理設置課程,發揮好黨校主陣地作用。連通龍溪、下黨的公路是在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同志的關心下建成的,被當地老百姓譽為“致富路”“幸福路”。要以此為切入點,開展區域共建宣傳,擴大影響力。要借助社會力量,引進民間資本,開發文旅項目,培育特色小吃、特色文創等業態。要以旅投為主體,組建市場化運作機構,加強市場化運行,激活“紅+綠”旅游市場。2020年舉水鄉月山村已成功創建全省首批職工療養基地,要積極倡導全縣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把“兩縣三鄉”紅色旅游作為支部主題黨日、工會療休養的目的地,助推我縣鄉村旅游經濟發展。
1.創新特色打造形態與文化的本土化和鄉土化
單一的鄉村旅游模式,容易陷入與傳統旅游活動類似的困境,因此在發展鄉村旅游經濟過程中,也應積極融入本土文化,用富有特色文化形成當地鮮明的旅游標志,吸引更多人來體驗,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在慶元至百山祖和舉水、慶元至張村、慶元至左溪等省道沿線重點打造一批具備旅游功能、宜居樂業的田園綜合體和“村點成景、沿線美麗、面上潔凈、業態繁榮”的美麗鄉村升級版。建設荷地東部高地避暑特色小鎮和賢良、左溪峽谷特色休閑旅游小鎮。依托東部地區豐富的優質山泉、食用菌、高山蔬菜等食材資源,開發食養產業。打造連通公路風景線,整合景區、景點、古村、古道、廊橋等地方特色資源,串珠成鏈、串鏈成片。
2.推進傳統村落保護發展
鄉村經濟發展,應堅持“保護與傳承并重,利用與開發并舉”的發展原則。在經濟發展中,要落實全縣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工作責任主體,有序統籌協調推進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工作。全面排查傳統村落和老屋資源,建立名錄,高標準編制傳統村落保護規劃和方案,組織力量爭取獲批若干個國家級、省級傳統村落。推進傳統村落保護。統籌做好“保、改、建”文章,采取生態博物館式的保護方式,最大限度保留一批村落的原生態環境和原真性、完整性。通過政府規劃、民間投資,把散落在各個自然村落中有價值的單體或構件搬遷集中,打造濃縮版慶元歷史傳統村落。激發傳統村落活力。利用傳統村落差異性開發避暑養生、民宿度假、文創體驗等基地,最大限度激發傳統村落的活力。
總的來說,鄉村振興離不開人,要以人民為中心,帶來新觀念、新知識和新能量,推動農村走向新變化、新面貌和新氣象。
1.加快人口集聚
加快推進撤鄉并村。明確中心村鎮、特色村和撤并村,繼續加大“大搬快聚”力度,讓農民下山、產業上山。加大引導人口聚集。建立農民跨村建房和鄉賢回鄉定居建房,高額貨幣補助鼓勵農民自購房搬遷,農民易地搬遷與土地退出和房屋置換,大幅提高生態公益林補償金并將其轉化為農民易地搬遷補償和養老保險等政策機制,促進人口轉移集聚。
2.鄉賢返鄉創業
大力吸引在外鄉賢返鄉投資創業,積極搭建“鄉賢會”平臺,引導鄉賢以項目回遷、資金回流、技術回援等形式回鄉興業。從鄉村走出來的許多能人、成功者、年輕人,都有一顆熱愛家鄉和榮歸故里的心,如果有適合的項目都愿意回鄉創業,參加家鄉的建設,為改變鄉村面貌、經濟發展,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鄉賢回歸已經日益成為留住鄉愁、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3.培育職業農民
鼓勵人才扎根農村。對回歸人才進行專項補貼、提升工資待遇、減免相關稅賦等綜合支持,出臺系列政策創造條件讓人才回歸農業和堅守農業農村。積極培育職業農民。努力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平臺,依托電大平臺,“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等項目,大力實施農廣校學歷教育、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等工程,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骨干農民。大力宣傳引導,鼓勵有情懷、有見識、有資金、懂市場的職業農民到東部創業,打造東部鄉村產業發展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