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雪萍,謝中勇
惠州市第一婦幼保健院兒科,廣東 惠州 516100
手足口病是指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好發于5 歲以下兒童,是兒童常見疾病之一。其中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中以柯薩奇病毒A16 型(CoxA16)與腸道病毒71型(EV71)尤為常見[1],主要表現為厭食、低熱、口痛以及手、足、口等部位出現小皰疹或潰瘍為主,大部分患兒癥狀較輕,可自愈,然而部分患兒病情進展迅速,易出現神經源性肺水腫、腦炎等嚴重并發癥,且出現后遺癥的風險增加,引發一系列癥狀,從而對患兒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目前,臨床中以抗病毒藥物、營養支持、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等對癥治療為主,對患兒進行早期干預具有重要意義。腸道病毒的流行與季節等環境因素具有較高相關性,6~9月份是其高發季節。近年來,我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發病率及死亡率呈上升趨勢[2],其影響因素復雜,呼吸異常、嘔吐、發熱以及頻繁驚跳等神經反射癥狀均與手足口病患兒并發腦炎具有較高相關性。明確手足口病患兒并發腦炎的影響因素,有利于緩解患兒病情進展程度,改善預后,降低其死亡風險。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重癥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兒并發腦炎的相關因素,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5 年1 月—2022 年1 月惠州市第一婦幼保健院收治的148 例重癥EV71 感染手足口病患兒臨床資料,將并發腦炎患兒分為研究組(n=66),未并發腦炎患兒分為對照組(n=82)。納入標準:(1)符合臨床中關于手足口病相關診斷標準[3]。(2)患兒EV71 聚合酶鏈反應均為陽性。(3)年齡在1~6歲。排除標準:(1)昏迷或頻繁抽搐。(2)伴有嚴重器質性疾病。(3)臨床資料不全。
統計患兒年齡、性別、精神狀態、體溫、意識障礙、發病至就診時間等基本資料及嘔吐、空腹血糖、呼吸異常、肢體抖動、頻繁驚跳、呼吸道感染、口腔潰瘍、白細胞(WBC)計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及淋巴細胞計數。其中患兒年齡、性別、體溫、意識障礙、發病至就診時間等基本資料通過收集患者臨床資料進行統計,體溫以≥39 ℃連續3 d 以上為標準;精神狀態、嘔吐、呼吸異常、肢體抖動、頻繁驚跳、口腔潰瘍通過密切觀察患兒臨床表現進行分析并統計,呼吸異常以出現呼吸節律減慢、增快等異常為標準,頻繁驚跳以12 h內驚跳次數≥3 次為標準;測定并統計患兒空腹血糖,以血糖≥8.3 mmol/L 為高血糖;呼吸道感染通過觀察患兒臨床表現進行分析、統計;WBC計數、淋巴細胞計數通過血常規檢測進行收集并統計;于清晨采集空腹靜脈血3 mL,通過化學發光法測定CK-MB水平,并進行收集、統計。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行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重癥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兒并發腦炎的影響因素應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法進行分析。
兩組患兒并發腦炎的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性別、精神狀態差、意識障礙、發病至就診時間(>2 d)、口腔潰瘍、WBC 及CK-MB 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嘔吐、空腹血糖(升高)、體溫≥39 ℃、呼吸異常、肢體抖動、頻繁驚跳、呼吸道感染及淋巴細胞計數升高則為重癥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兒并發腦炎的影響因素,見表1。

表1 重癥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兒并發腦炎的單因素分析 例(%)
分析結果顯示,嘔吐、空腹血糖(升高)、體溫≥39 ℃、呼吸異常、肢體抖動、頻繁驚跳、呼吸道感染及淋巴細胞計數開高是重癥EV71 感染手足口病患兒并發腦炎的獨立危險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重癥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兒并發腦炎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由于其病情進展迅速,以及呼吸道感染、心率加快或減慢、神經系統感染等多種因素影響[4],易引發腦炎等并發癥,其中神經系統感染則主要表現為神經反射異常,如頻繁驚跳、共濟失調、眼球震顫、眼球運動障礙、肢體抖動或頭痛等。有研究認為,病毒通過運動神經進而侵犯中樞神經系統、造成神經損害[5-6],而在病毒侵犯中樞神經系統過程中,神經組織小血管內皮受損,出現廣泛的血管周圍及實質細胞炎癥、血栓等,引發缺血、梗死,同時小腦、腦干、大腦皮質等部位受損,進而引發頻繁驚跳[7],若中樞神經系統損害進一步加深,出現缺血、壞死,病變影響呼吸中樞,易引發神經源性肺水腫、呼吸異常[8],導致患兒病情進一步加重,進而引起腦炎等嚴重并發癥,而腦干受損則易導致顱內壓升高,進而引發嘔吐[9]。因此嘔吐對于短期內患兒病情進展具有一定參考價值;而持續高熱同樣可加重中樞神經系統損傷[10],進而引發抽搐等一系列癥狀,不利于患兒預后的同時,導致并發腦炎風險增高。經過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發現,嘔吐、體溫≥39 ℃、呼吸異常、肢體抖動、頻繁驚跳是重癥EV71 感染手足口病患兒并發腦炎的獨立危險因素,應密切關注患兒體溫及以及患兒是否出現嘔吐以及肢體抖動、頻繁驚跳等神經反射異常現象,并及時通過冰帽、溫水擦浴等物理降溫方式控制患兒體溫,同時給予抗病毒治療以及脫水等方式,降低顱內壓,酌情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等方式進行治療,并密切關注患兒呼吸狀況,當患兒出現呼吸急促等呼吸節律改變時,應及時采取機械通氣等措施緩解呼吸異常情況,緩解神經系統損害,降低腦炎感染風險。
重癥手足口病患兒其血糖升高具體機制目前尚存在爭議,多數研究認為是由于病毒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患兒相應神經組織受到大量應激源刺激,導致兒茶酚胺等激素對糖原分解增加,患兒出現應激性高血糖。而在本研究中,經過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發現,空腹血糖(升高)是重癥EV71 感染手足口病患兒并發腦炎的獨立危險因素,應密切關注患兒血糖狀況,及時給予胰島素等控制患兒血糖并密切關注患兒臨床表現,在控制高血糖的同時避免發生低血糖,并根據血糖變化及時采取抗病毒治療等干預措施,降低病毒對患兒機體損害,從而降低并發腦炎風險。
EV71 通常通過糞—口傳播等傳播渠道,自咽部或腸道侵入患兒機體,其在局部淋巴組織或黏膜中進行繁殖,并由局部排出,從而引發局部癥狀,病毒由此進一步侵犯局部淋巴結等組織,并通過血液循環進一步侵犯機體,引發第一次病毒血癥;病毒繼而經血液循環侵入深層淋巴結、內皮組織、肝臟等處大量繁殖并由此再次進入血液循環,引發第二次病毒血癥,進而病毒可通過血液循環進入中樞神經系統、皮膚黏膜等全身各器官、組織,而重癥手足口病患兒隨病情進展,其鼻咽部黏膜受到病毒侵襲,以及精神狀態差、抵抗力低下等因素,呼吸道感染風險增大,病毒可通過鼻咽部隨血液循環轉送至腦部,侵襲甚至破壞血腦屏障,進而腦組織受到病毒侵襲,引發腦炎等并發癥。而經過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發現,呼吸道感染是重癥EV71 感染手足口病患兒并發腦炎的獨立危險因素,應密切關注患兒是否出現呼吸道感染相關癥狀,并給予抗生素治療,并保持呼吸道通暢,緩解呼吸道感染癥狀,避免其進一步加重以降低腦炎感染風險。
淋巴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是機體免疫應答流程的重要參與細胞,在生理狀態下維持動態平衡狀態,而當病毒侵犯機體時,動態平衡被打破,T 淋巴細胞由于比例、數量等出現異常而導致細胞免疫受到抑制,同時體液免疫亢進,B 淋巴細胞增加,參與免疫應答,而NK 細胞等通過分泌可溶性細胞因子等發揮細胞毒作用,淋巴細胞計數增加[11],而經過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發現,淋巴細胞計數升高是重癥EV71 感染手足口病患兒并發腦炎的獨立危險因素,應密切關注患兒淋巴細胞計數,給予抗病毒治療,并根據患兒個體情況,酌情使用激素,抑制病毒侵襲,以降低腦炎感染風險。
本研究尚存在局限性,黎小年等[12]研究認為,循環障礙、肢體無力等同樣可作為手足口病患兒獨立危險因素,但與本研究不符,本研究也未能進一步探究B 淋巴細胞、NK 細胞等淋巴細胞在重癥EV71 感染手足口病患兒并發腦炎時的變化,今后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完善觀測指標,取得更為確切的研究結果。
綜上所述,重癥EV71 感染手足口病患兒并發腦炎誘因復雜,嘔吐、空腹血糖(升高)、體溫≥39 ℃、呼吸異常、肢體抖動、頻繁驚跳、呼吸道感染及淋巴細胞計數升高是重癥EV71 感染手足口病患兒并發腦炎的獨立危險因素,當患兒出現嘔吐、空腹血糖(升高)、體溫≥39 ℃、呼吸異常、肢體抖動、頻繁驚跳、呼吸道感染及淋巴細胞計數升高等癥狀時,應及時采取抗病毒藥物治療等干預措施以預防并發腦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