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星,張 煜
(遼東學院農學院,遼寧丹東 118003)
高校為社會培養和輸送了大量高素質人才,涉農高校是強農興農的“國之重器”,提高和改善高等農業教育需要探索“新農科”建設。隨著當今農業農村發展趨勢的變化,社會對農業人才培養的需求有了一定的轉變。因此,高等農業院校必須充分發揮作用,順應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發展的趨勢,加快培養新型農業人才。
2019 年 9 月 5 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為新時代涉農高校指明了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的“新農科”建設方向,賦予了“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高億萬農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等重要使命。“新農科”建設是全面振興本科教育的重要一環,而“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農科”建設提出的最高人才培養目標。
高等農業院校作為高素質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產出的重要基地,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進程中,責任重大。“新農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辦學定位、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建設、課程建設、能力培養等,涉及農科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各個環節。
遼東學院農學院源自1948年建校的原安東農業高等專科學校,經過70余年的歷史積淀,薪火相傳,為遼寧省農業領域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自2003年遼東學院升本以來,農學院始終秉承“深耕實踐、啟佑鄉邦”辦學理念,緊緊圍繞應用技術型大學的辦學定位,植根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走特色辦學之路,全面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在新農科建設背景下,遼東學院農學院在人才培養、課程建設、基地建設等方面做出探索與實踐,以期為農業發展培養優秀應用技術型人才。
2.1 確立培養目標“新農科”建設首先要充分認識農業高校的差異性。農業產業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征,辦學綜合實力、發展服務定位方面涉農高校差異都在逐漸加大。在新農科建設進程中,必須充分關注這種差異,避免以新的一刀切標準推進新農科專業建設[1]。教育部屬高校在辦學類型定位中都確立為研究型大學,重點突出培養卓越人才、學術精英;地方農業高校基本上明確為教學研究型大學,更多側重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遼東學院作為典型的應用技術型大學,植根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生產一線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與同類高職院校相比,在突出實踐能力提高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管理能力、創新思維和創業精神,定位于為生產一線培養“有技術、懂管理、留得住”的應用技術人才。
2.2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從我國農業專業人才培養的演變可知,農業才培養應不斷優化培養目標,完善課程體系,體現農業產業發展前沿特點,提升對人才綜合能力培養的支撐度[2]。人才培養模式涉及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結構、實踐教學等諸多方面,而且隨著一個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結構升級、科學技術發展而不斷充實新的內容[3]。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面對我國產業結構升級與發展是必然需求。
根據專業特色選取農業龍頭企業,實施“訂單式”培養,以產業需求為導向,與參與單位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通過企業調研、同類涉農院校考察,總結企業需求、人才培養建議與意見。現已完成園藝、種子科學與工程、動物科學、動物醫學4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2021級首批4個專業新農科實驗班將啟用“1+2+1”人才培養模式的“新農科人才培養方案”,即通過1年基礎教育,2年專業教育,1年實踐實習,為生產一線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
2.3 構建課程體系
2.3.1完善課程體系。課堂實現從 “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轉換。考慮農業產業升級和發展,結合學校多學科門類齊全優勢,注意學科交叉融合,新設置了農業企業管理、企業文化與禮儀、智慧農業、農產品電子商務、農業大數據、大國三農、耕讀中國等課程,為學生職業發展奠定知識儲備。加強勞動教育、四史教育,全面進行課程體系構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具有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情懷和“愛農知農為農”素養的新時代接班人,樹立服務地方產業發展理論,立志為鄉村振興做出貢獻。
2.3.2重視思政教育。課程思政是對思想政治工作的拓展,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課堂的一種新的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新模式。其體質是緊緊圍繞高校育人的根本,挖掘課程育人元素,在積極探索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4]。課程思政不僅是育人的方式方法,更是一種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的價值旨歸,是對“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回答[5]。通過課程思政,培養社會責任感和“三農”情懷,是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創新創業技術領軍人才和社會發展管理人才的必要途徑[6]。課程設置中,除了思政課程,全部專業課程還落實了課程思政。從學院、專業、課程層面進行教學改革立項研究,從各個教學環節,講好身邊故事,融入對學生創新精神、探索精神、團隊精神的培養。目前農學院已有2門課程成為遼東學院課程思政示范課,2門課程入選優秀課程思政案例,校級立項課程思政教改項目12項。教學大綱、執行綱要落實到每一個章節內容。
2.3.3融合雙創教育。確立以需求導向教學思路,分層次、分階段、分類型系統地培養農科大學生的創意、創新、創造、創業的意識和能力,是促進專業教育與雙創教育的深層次融合的有效有途徑[7-8]。從基礎到實踐,設置創新基礎、創新創業培訓、創新與技能教育等課程,培養創新思維與創業意識。把雙創案例引入課堂、把科學研究轉為創業項目,促進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通過“遞進式”培養創新思維與創業意識,依托“學、練、大、創”,循序漸進,引導學生成長。近3年來,農學院學生獲得“挑戰杯”“互聯網 +”“創青春”“標本大賽”“食品大賽”等專題競賽獎省級以上獎60余項。近年來,學生積極參加遼寧省動植物標本制作大賽,每年為動植物標本館新增標本100余件(套),動植物標本館獲批為“遼寧省科學技術普及教育基地”。
2.4 加強課程建設
2.4.1一流課程建設。依托一流課程建設,加強農業生產類課程群建設,逐步豐富線上課程資源。線上資源包括:思政案例集、生產案例集、雙創案例集、習題集、電子版講義、教學綱要、執行大綱、授課PPT、視頻等課程資源,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資料。農學院已有3門課程入選遼寧省一流課程,4門課程入選學堂在線課程向全國推廣,10門課程入選遼東學院一流課程。通過加強課程建設,課堂正從 “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轉換。
2.4.2完善考核方式。課程考核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過程性考核不僅能夠真實反映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情況,有效評定學生成績,同時還可以促進學生學習[9]。將考核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之中,促進學生對課程的有效投入。增加課程過程性考核,適度提高考核難度。考核內容包括案例分析、創業策劃、文獻翻譯、專利撰寫、隨堂測試、實驗報告、綜合分析、討論以及期末測試等多種形式。其中過程性考核占50%。
2.4.3改革教學過程。授課過程中,注重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基于問題解決布置任務,鼓勵團隊協作,激勵學生主動探究,考查學生能力的達成為根本。考核以評價學習成果為主,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成為學習過程的積極參與者。提倡授課過程中以農業生產過程確定教學內容,將生產過程細分為項目進行課程優化,以項目為核心授課。
2.4.4探索協同育人。依托課程改革,把提升學生應用技能作為主要教學目標,開啟校企協同育人新模式。通過“空中課堂”把企業生產現場與課堂進行連接,讓學生體驗生產現場;把采訪優秀校友作為課程思政部分內容,通過了解優秀校友成長歷程中了解行業發展;把畢業生作為“助教團”課堂上進行遠程對話,活躍課堂氣氛,了解職業環境;強化案例教學,把企業生產案例引入課堂;把企業生產手冊內容與課程理論進行有機結合,教材體現出應用技能培養,正通過以點帶面的做法,全面推進課程建設。
2.5 強化實踐環節
2.5.1校內實踐基地建設。依托遼東學院園藝生產基地、玉米育種基地,動物生產基地、動物醫院、實施“頂崗式實踐”,學生主導基地的生產與管理,“吃、住、研、學”在基地,全程參與種植管理、養殖實踐、生產管理、產品加工等內容。通過頂崗實踐,鍛煉了學生的實踐操作水平、生產管理能力,有效增強了創新創業意識。
2.5.2校外實踐基地建設。建設校外實踐基地省級2處、校級8處,增加校外基地暑期實踐環節。所有同學在大二暑假期間到校外實踐基地實踐1個月,參與企業生產與管理,加深對職業環境和工作內容認識。在大三專業課程學習時,進入“帶著問題進課堂”學習狀態。最后1年為教學實習與頂崗實習,強化應用技能的培養。對比省內其他涉農本科專業,遼東學院“新農科人才培養方案”是實踐環節占比最多、與企業聯系最緊密培養模式。
在探索“新農科”發展理念、專業優化改革、人才培養改革、協同育人機制創新等方面,各級、各類涉農高校都在進行有益探索與實踐,“新農科”建設也成為地方涉農院校的重要內容[10]。涉農高校應根據所在地區產業發展狀況,以“新農科”建設為契機,探索應用型農業人才培養新模式,構建新農科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以期培養出適應基層和引領未來農業發展需要的應用型農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