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 于海軍
在王俊仁看來,自己是扎根在農村的知識分子,是一名退休教師,有義務為村里做點事情,這些都算不得什么。
8月25日晚上,河南省封丘縣王村鄉瓦窯村文化廣場上擠滿了人,村里19名即將跨入大學校門的學子在鄉親們的注視下上臺領取獎金。
這已經是該村第29次舉行這樣的活動了。1995年,瓦窯村在本村村民、全國優秀教師、河南省特級語文教師王俊仁倡導下,由村“兩委”干部、村內教育工作者、愛心人士共同出資,為每年本村高考成績出色的學生舉辦歡送活動并予以獎勵。
截至今年,從瓦窯村累計走出了293名本科生,其中21人考上了碩士或博士,這對于只有1400人的村莊來說,分量很足。
在歡送儀式上,王村鄉黨委、政府授予封丘縣一中退休教師王俊仁“鄉賢楷模”的榮譽,以表彰他這些年所作的貢獻。

王俊仁
在瓦窯村,孩子考上了名校這件事比吃穿重要。在這里,崇學重教觀念已深入人心。
1995年,在教師王俊仁的組織下,瓦窯村舉辦了歡送大學生、資助大學生活動,給他們披紅戴花,發放助學金,這個活動延續至今。
王俊仁是村里第一位高中生,因為歷史原因,兩次與大學失之交臂。成為教師后,他深刻地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
“20世紀90年代初,有的農村孩子16歲就結婚生子了,由于沒文化,只能種地或外出打工,家庭貧困也在代際傳遞。”王俊仁說。
1995年夏天,村里一名學生考上河南醫科大學,王俊仁決定以此為契機,好好宣傳。“那時候農民愛看電影,我請了個放映隊,260元,我出一半,村里出一半。”王俊仁回憶,那時他每月收入僅有三四百元。
聽說歡送大學生,還放電影,村民們搬著凳子就都來了。電影放映前,王俊仁拉著封丘縣一中校長,站在銀幕前,扯著嗓子向村民們宣傳,誰考上了大學,改變了家庭命運。加上生動鮮活的故事,村民們聽得津津有味。
從那以后,瓦窯村只要考上一個大學生,就放一場電影。有一年,村里考上了6個大學生,王俊仁就一口氣給大家放了6場電影,在當時,那是轟動十里八鄉的大事。
王俊仁常對貧困學子們說,如果想要改變人生,讀書是唯一出路。
如何讓村民真正重視教育,這是關鍵。王俊仁意識到,只靠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讓村民們都參與進來。2005年,王俊仁發現村小校舍破舊不堪,村里沒有條件修繕。他和家人商量出資5萬元,再挨戶動員村民,籌資4萬多元,加上找親友拉贊助,共籌集了25萬元。
王俊仁自己做起了監工,讓每一筆錢都花得明明白白。那段時間,他見到工地上有掉落的水泥,就用手捧起來,一點都不能浪費。
20多年來,王俊仁始終心系家鄉建設,在村里倡導設立了“瓦窯高考優秀獎”和“瓦窯小學希望之星獎”,用于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每年都舉辦“歡送大學生活動”,讓瓦窯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狀元小鎮”。他用心、用情,換來了村民們教育意識的顯著提升。
每年,看著不斷走出鄉村遠赴祖國各地求學的學子們,王俊仁倍感自豪和欣慰。
村黨支部書記張勝強說,“詩書傳家、繼世綿長”,瓦窯村這片沃土能夠培養出這么多熱愛祖國、滿懷感恩、富于進取的詩書子弟,“鄉賢楷模”王俊仁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王俊仁更是詩書傳家的代表,3個兒子無論從政還是經商,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瓦窯村有著濃濃的學習氛圍,在村委會大院旁的宣傳欄里,在主街道的墻壁上,都有一些從瓦窯村走出去的優秀學子的圖片和事跡,激勵著村民和學生。
20多年過去了,在王俊仁用心用情的帶動下,村里的學風逐漸養成,“讀書改變命運”已成村民共識。可以吃少、穿少,但是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少。村民之間談論最多的不是樓房的高矮,而是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村里的圖書室藏書12000冊,部分村民家里還有書房。
瓦窯村學習的氛圍時時刻刻影響著村內的中小學生。今年中考,瓦窯村有5名學生的成績超過600分,最高的679.8分。
這些年,王俊仁積極為家鄉建設建言獻策、為村內公益事業出錢出力,持續改善基礎設施和文化活動氛圍,提升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推動鄉村文明煥發新氣象。
在王俊仁的倡導下,村里成立孝老敬老活動小組,每年都舉辦“九九敬老孝親節”活動,為全村70歲以上老人過集體生日,看演出、發禮品、分食蛋糕、共享午餐,用一系列的舉措和活動推動孝賢文化在當地蔚然成風。
2011年,第一屆瓦窯村敬老孝親活動舉辦,王俊仁自己掏了五六千元,村里和村民也贊助了一部分,總共一萬多元,請全村70歲以上共72位老人吃了一頓飯,還分別送上生日禮物,特地準備了大蛋糕。
如今的活動內容更加豐富,村民們還為老人們準備了專場文藝表演,村里捐助的資金也比以前多了,多則千元,少則兩三百元,村民捐助的比例在不斷提升。
不僅如此,文化在瓦窯村產生了“溢出效應”,通過文化建設,村民的心更齊了,瓦窯村“兩委”干部帶著群眾一起干,將瓦窯村打造成了特色鮮明的“狀元小鎮、孝賢小鎮”。
以文化助推產業,當地成立了河南狀元小鎮綠色農業有限公司,下設了兩個家庭農場和4個村級合作社;以“狀元小鎮”為主題,規劃建設兒童研學基地。隨著產業振興,瓦窯村村民的人均收入提升了許多。
近些年,村里沒有發生一次上訪,大事調解不出村,調解室3年來只用過一次,調解員自嘲“快下崗了”。村里婆媳關系良好,村民離婚率低,彩禮在附近各村莊中最低。
如今,年逾耄耋的王俊仁,退而不休,發揮余熱,還在為村里公益事業奔忙。在他看來,自己是扎根在農村的知識分子,是一名退休教師,有義務為村里做點事情,這些都算不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