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菊芳 李 莉 姜玉琴 李文博
(1 溧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江蘇 溧陽 213300; 2 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 江蘇 南京 210017)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與海洋、森林并稱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濕地對于調節生態環境有著獨特且重要的作用[1]。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地區的濕地面積萎縮,濕地資源也面臨著威脅與挑戰[2]。近年來,濕地公園建設作為濕地保護的一種重要形式,正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3~5]。
江蘇溧陽長蕩湖國家濕地公園地處蘇、浙、皖三省交界的溧陽市上黃鎮北側、長蕩湖東南湖濱區。本文通過對溧陽長蕩湖濕地資源、基礎條件、周邊環境等條件進行調研分析后,提出以濕地自然生態過程的恢復與保護為目標,將溧陽長蕩湖濕地公園設計規劃為集濕地生態保育與恢復、濕地科普宣傳、濕地監測科研與旅游觀光為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
溧陽長蕩湖濕地公園地處洮滆水系的腹地,總面積為260 hm2,其中濕地總面積為212.6 hm2,規劃前濕地率為81.8%。流域范圍內溝渠河網密布、山圩交錯,生境類型極為豐富,孕育了豐富的濕地生物及濕地生態類型。濕地公園所在區域原為長蕩湖自然湖泊濕地,后因20 世紀末長蕩湖湖濱圍墾養殖、圍網養殖,湖濱帶自然濕地逐漸退化為人工濕地。
2.1 規劃指導思想和原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統攬全局,以生態環境建設為中心,以國家有關濕地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為依據,堅持“科學規劃、重點保護、全面恢復、有效管理”的方針,堅持“生態優先、重點保護、合理開發、持續發展”的原則,完善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充分發揮濕地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2.2 規劃功能分區。根據以上原則要求及濕地公園現有灘地水面條件,將江蘇溧陽長蕩湖國家濕地公園區分為生態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管理服務區五大功能分區,實行分區建設與管理,區域分布情況詳見圖1。其中,“濕地公園生態保育區+恢復重建區”面積為229.8 hm2,占濕地公園總面積的比例為88.4%。

圖1 濕地公園功能分區示意圖
2.2.1 生態保育區。面積約91 hm2,占濕地公園總面積的35.1%,區域內現有濕地類型豐富,包括了森林生境、灌叢生境和草本生境等多種濕地生境類型,同時也是水禽等濕地動物重要的棲息地,水質情況良好,是長蕩湖濕地公園范圍內濕地保育的核心區域,也是生態化程度最高的區域,具備較高保護價值的區域,因此劃定為濕地生態保育區。除了必要的保護管理和科研監測活動之外,不可在保育區內進行其它無關的活動,因此,劃分保育區時應考慮避開人流密集區域,以便于管護工作的開展。濕地公園建成后,保育區的發展重點為:對區內濕地生態嚴格保護,充分開展科研、監測,為濕地保護、恢復和管理提供數據支持和理論的實踐證明。
2.2.2 恢復重建區。包括濕地公園西側較大面積的廢棄庫塘,以及外圍帶狀環繞濕地公園的人工引水河,面積約139 hm2,占濕地公園總面積的53.3%。恢復重建區構成濕地公園的外圍生態緩沖帶,該區域重點恢復長蕩湖受損湖濱(現狀為廢棄水產養殖場區域),重建湖泊濕地生態系統,塑造異質化的生境類型,對濕地公園規劃區形成一定的緩沖作用,恢復和重建各種生態型的濕地植物,為魚類、鳥類、兩棲類等濕地動物提供棲息地。
2.2.3 宣教展示區。位于濕地公園內湖區中部,面積約18 hm2,占濕地公園總面積的6.9%。在修復濕地生態的同時,建設部分科普宣教設施及宣教場所,展示以濕地科普為主的生態宣教系統及以濕地文化為主的人文宣教系統,將文化資源、濕地景觀資源以宣教長廊、專類園、科普園等形式構建,濕地科普宣教內容主要包括濕地科普長廊的建設、精品濕地植物園的構建與展示;濕地人文宣教內容包括了湖泊文化、水文化的展示等內容。
2.2.4 合理利用區。位于濕地公園東側,面積約10 hm2,占濕地公園總面積的3.8%。該區域充分利用現有的基礎設施條件,補充完善解說標志系統,合理利用濕地景觀資源,深入挖掘濕地文化內涵,開展濕地生態、產品等游客參與性旅游項目,讓游客親身體驗濕地與人類社會的依存關系;建設以長蕩湖水八仙文化為主的濕地休閑區域,通過對蘆草工藝文化的展示和利用,加深大眾對濕地文化、產品和功能的了解,切身體會濕地的重要性,提升大眾的環境保護意識。
2.2.5 管理服務區。位于濕地公園東南角,面積約2.2 hm2,占濕地公園總面積的0.9%。該區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濕地公園的管理、服務機構和設施,由濕地公園管理中心、游客接待中心、濕地公園保護管理站、停車場、售票處、商品服務部等構成,同時配備相應的保護、管理設備,確保游客安全,為游客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
濕地資源的保護與恢復是濕地公園建設的核心,保護與恢復專項規劃強調濕地自然資源和濕地景觀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尊重濕地的自然演替過程,盡量保留濕地的原生形態,堅持最小干預的原則,在獲得良好生態效益的前提下,創造較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3.1 區域水環境保護規劃。園內水環境的主要問題在于園內水環境與長蕩湖、上黃河直接連通,濕地公園的水質及水位均受到長蕩湖和上黃河的影響。同時,園內島嶼、湖灣密布,形成了眾多緩流區和靜水區,可能造成水流不暢、水質惡化及淤泥淤積等情形。因此,在本次規劃中,注重通過濕地公園地形控制,減少來水水位波動對濕地公園的影響,加強濕地植被的修復,重建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增強濕地的凈污能力,強調提高濕地生物多樣性重建,構建健康的水生生態系統,增強水體自凈能力。不僅確保長蕩湖濕地公園內部水質良好,而且要為長蕩湖水質改善做出貢獻,讓濕地公園成為區域生態安全的保障。
3.2 棲息地動植物保護規劃。規劃在長蕩湖濕地公園濕地種質資源培育基地內大量收集與培育濕地木本及灌木類物種,不僅可以為長蕩湖濕地不同植被類型的構建提供充足的工具苗,而且可推廣至太湖流域其它的濕地恢復工程。規劃對濕地公園東部濕地保育區和濕地修復區內河灘地進行地形整理,將河道部分面積不等的生態島嶼周邊進行生態清淤,并利用地形整理土方進行回填,塑造緩坡,形成水系連通,整體相對平整、局部高程有起伏的地形。該規劃有利于草本濕地的重建,形成一系列被水包圍的生態島嶼,島嶼周圍為淺水區的草本濕地,生態島嶼與草本濕地沒有人為干擾,可為濕地鳥類提供棲息地和覓食場所。
3.3 河道濕地恢復。長蕩湖濕地公園內河道密布,由于植被較好,導致濕地河道淤積嚴重。針對濕地公園河流退化嚴重、水流不暢、河道淤塞等現象,區內的水系調整以疏浚和連通河流、改造人工溝渠為重點,改善水循環,增加人工溝渠生態彎道,形成縱橫貫通的水網。規劃具體的實施工程包括:開挖濕地公園西北部濕地保育區和濕地修復區已經淤積的河道,貫通水系,減少斷頭河;在邊坡上種植挺水植物和地被植物,通過植物的護坡和促淤作用恢復成具有自然曲線的駁岸,增設涵洞或暗渠,連通到區內水系中,增加水生植物種類。
3.4 濱岸帶濕地恢復。將增加濱岸帶對周邊面源污染的截污、凈污功能,有利于濱岸帶濕地生境多樣性的營造,進而為濕地鳥類及其它濕地動植物增加適宜生境,提升濕地生物多樣性。一是通過針對性的濕地生態工程措施構建植被生長平臺,擬根據不同地段路基兩側的地形及現有植被的分布特點,構建多層次的、立體結構的湖濱植被帶,改善湖濱帶動植物棲息地,提升生物多樣性;二是應用防浪樁構建堤角植被生長床。單排防浪樁距離大堤1 ~2 m,抬升樁內基底高度0.3 ~0.5 m,主要修復濕生灌木類植被,增加植物多樣性及湖濱帶群落類型多樣性,亦可為后續的涉禽類動物回遷、定居營造適宜的生境。
溧陽市長蕩湖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將有效保護濕地資源,是實現濕地生態環境改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建立濕地生態科普宣教平臺將有助于提高公眾對濕地保護和生態文明的認知,對提升城市軟實力、推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產生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將逐步顯現,將為長蕩湖及太湖流域湖濱濕地修復、保護以及合理利用提供示范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