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帥

渤海信托黨委書記、董事長卓逸群在公司成立40周年慶典上致歡迎辭。
8月初,信托一度成為網絡熱詞,多家上市公司公告稱購買的信托產品逾期,業內惶惶自危。經歷了40余年沉浮俯仰的中國信托行業,一時又陷入風波之中。
事實上,2018年資管新規出臺后,信托業逐步“降融資、壓通道、破剛兌、限非標”,監管層的態度十分明確和堅定,彌補制度漏洞,填平監管洼地,推動信托公司回歸本源。政策效果逐步顯現,“轉型”成為行業主題,信托行業處于風險不斷出清的通道中。
以市場化方式化解風險必將承受陣痛,中國信托行業與改革開放同行,已錘煉出足夠的韌性,但就信托公司個體而言,在三分類新規框架下,轉型已然進入“深水區”,正面臨著生與死的考驗。各公司轉型步伐參差,有的強勢轉型“上岸”,有的“迷茫”躊躇不前,有的“負重”蹣跚前行。正如信托行業穿越四十年風雨,歷經六次整頓,從上千家的規模,到現在僅存67家,后續誰能挺立潮頭,仍需接受時代的考驗。
7月底剛剛舉辦40周年慶典的渤海國際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渤海信托”),就是中國信托發展史中第一批設立且持續經營的信托公司之一,親歷了信托行業與改革開放同頻的不凡歷程,以及行業整頓大浪淘沙的甘苦辛酸。
渤海信托前身是1983年成立的河北省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以下簡稱“河北國投”)。河北國投在改革開放之初應運而生,設立目的是有效利用外資支持河北建設。2004年公司獲批重新登記,但仍背負著沉重歷史包袱,經營處于困境中。在國企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時代背景下,2006年底,公司引入新的控股股東并引入市場化機制和管理團隊,更名為“渤海國際信托有限公司”。
名稱的變更也反映出公司當時的戰略意圖,即不拘于河北區域限制,放眼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跟隨行業發展大勢,渤海信托業務快速增長,并打造了完整的信托公司建制,塑造了“健全的機體”,完成了發展史上第一次嬗變,巔峰時期管理信托資產規模一度突破7000億元,成為業內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
然而,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變化才是永恒不變的真理。隨著行業監管導向的變化,2017年信托行業規模達到26萬億元的巔峰,隨后的2018年-2020年,信托資產規模一路壓降至20萬億元。2020年,信托行業收縮、股東破產重整、新冠疫情疊加,多重壓力下的渤海信托經營舉步維艱。
與此同時,股權結構單一造成的公司獨立法人人格弱化、管理層履職能力降低等積弊開始顯現,多種因素疊加,導致員工士氣低落、懈怠渙散,業務接近停擺。2020年,成為渤海信托改制以后最為艱難的一年,公司再次步入生死攸關的時刻。如何應變?誰來破局?
堅持和加強黨對企業的全面領導,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企業高質量發展,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通過增強黨員干部宗旨意識,轉變員工工作作風,提高公司服務意識和業務水平,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組織保證。
2021年5月,卓逸群臨危受命,到任渤海信托。此前他輾轉于國內外金融機構和上市公司,積累了豐富的企業管理經驗。這位新任掌門人將把渤海信托帶往何處,是當時很多人的疑惑。質疑沒有阻擋卓逸群的腳步,到任渤海信托后,卓逸群旋即以黨委書記身份組建新的黨委班子,掀起了大刀闊斧的變革。
身為一名有著近30年黨齡的老黨員,卓逸群上任伊始狠抓黨建提檔升級。當年5月到11月,渤海信托連續召開四次黨委擴大會議,明確“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重要性,并深刻反思公司發展的教訓,確立管理重整方向,全面整頓干部作風,推進黨建學習成果落到實處,賦予公司“豐滿的靈魂”。在深入調研、廣泛討論的基礎上,渤海信托提出了三大任務和“堅持黨建引領、堅持合規經營、堅持市場機制、堅持創新發展”的發展方針;明確了“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確立了兼顧長短期動態平衡的“1+3”的業務布局,即做精傳統業務,積極布局證券投資、小微金融和財富管理三大業務。公司發展戰略及轉型路徑日漸清晰。
完善的公司治理是一家公司健康發展、行穩致遠的根本依托。如何規范開展公司治理,是當時渤海信托亟待解決的問題。企業應兼顧包括股東在內的社會各方的利益,只有這樣才能支撐公司“干干凈凈、長長久久、受人尊敬”發展的愿景。為此,在和股東充分溝通并獲得支持后,渤海信托及時調整了董監高成員,初步形成了黨委管大事、把方向,董事會分級分類授權為核心的治理機制。公司的獨立市場主體地位進一步確立,法人治理走上自主經營、規范運作的軌道。
同質化競爭、不良率攀升、存量風險暴露……“難”是近年來信托業的真實寫照,“轉型”不再是無關痛癢的口號,而是關乎信托公司的存亡和從業人員的生計的現實。資管新規、信托三分類新規等一系列政策的實施,預示著金融體系一場自上而下的制度變遷已經展開,必將驅動信托行業在理念、業務和組織上發生前所未有的演變。除了轉型,信托公司別無選擇。
渤海信托面臨的情況則更為復雜,股東破產重整的負面影響有待消解,歷史遺留的風險化解進入決勝期,管理重整需要持續攻堅,出路在哪里?“轉型沒有退路”,在卓逸群看來,轉型發展不能盲目地大干快上,也不能機械地貪大求全,而是要立足公司資源稟賦,走差異化、特色化發展道路,最終實現業務高標準布局和經營高質量發展。
渤海信托按照三分類的要求,在“1+3”的業務布局下,細化轉型策略。在資產管理信托方面巧借力,培養自己專業團隊的同時,聯合大型金融機構,力爭在標品業務市場做出自己的特色,穩健邁出第一步。在資產服務信托方面下功夫,凸顯信托作為受托人的差異化、特色化和不可替代的金融功能。依托公司敢搶敢拼的前臺、扎實肯干的中后臺的高效協同,強調“服務”二字,以客戶為中心,把服務做細致。在公益慈善信托方面樹品牌,深耕河北本土,突出屬地特色,打造慈善信托全流程模式。
首單資產重組服務信托、首單家庭服務信托相繼落地,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成功申設,綠色信托項目入選信托業協會《綠色信托案例集》,“月明”慈善信托品牌發布,標品投資交易系統和估值核算系統正式上線,一切都只為轉型!
2022年,渤海信托一舉擺脫了前期業務停滯、經營困難的局面,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公司實現營業收入近14億元,人均創收約500萬元,管理信托資產規模穩中有升,其中新增綠色信托業務規模超30億元,普惠消費金融業務規模超100億元。一切都在向好,渤海信托第二次嬗變的成效逐漸顯現。路走對了,成果就會如期而至!
“公司今天的大好局面來之不易,我們需要倍加珍惜”“在公司幾十年的經歷積累了深厚的感情,渤海信托不僅是我們工作的地方,更是大家共同的情感和精神家園”“近幾年見證了公司生死攸關的時刻,公司管理層帶領大家克服巨大困難,重新凝聚人心,為公司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公司40周年員工座談會上真誠質樸的話語,道出了渤海人發自內心的珍重與企望。當前留下來的渤海人都是經歷過改制,或者是熬過巔峰墜落“苦日子”的,深知公司穩健發展才有可能圖謀未來。
渤海信托40年的自我進化,經歷2006年重組、2021年重塑兩次“重生”,篩選出更具創新性和適應性的企業“基因”,創新求變、團結奮進、公正透明、務實高效等關鍵詞,凝結成具有渤海信托特色的企業文化。在卓逸群看來,持續打造和守護渤海信托這個文化透明、管理扁平、工作舒心、員工滿意的平臺,這正是企業長期主義發展的根基。
“四秩芳華恒有信,初心如磐為所托”。在員工座談會上,卓逸群表示,“我們要堅持黨建引領,不斷深化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切實服務好國家戰略;我們要熱情高效服務,滿足客戶需求,贏得外界尊重,切實服務好人民生活;我們要做到以人為本,讓員工獲得合理回報,有獲得感、幸福感,切實關懷好每位員工。”這是渤海信托對各級黨委、政府、監管機構,對合作伙伴、客戶、員工的宣言和承諾。
干干凈凈、長長久久發展,做國家支持、客戶需要、員工勝任的事,將是渤海信托一以貫之的堅持。5年、10年之后,抑或下一個40年,渤海信托作為觀察中國信托業發展的一個樣本,將成為怎樣的存在,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