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霏
從元宇宙大火,到ChatGPT橫空出世,新概念層出不窮,創業者追逐不停……在技術與商業的演進交織中,市場看到AI領域未來發展的無限潛力。但長期以來,如何實現商業盈利,成為困擾眾多AI追逐者的難題。能夠將AI技術轉化為穩定現金流者,可謂少之又少。
不久前,聚焦一站式服務的AI科技領航者百融云創(百融云-W,6608.HK)發布2023年中期業績報告(下稱“中報”)。中報顯示,該公司于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年度錄得期內營業收入12.43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32%;凈利潤達2.07億元,同比增長121%;經調整后凈利潤達2.2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百融云創上市以來表現最為突出的一份中期成績單。拉長時間軸來看,自2017年至2022年,百融云創已連續五年錄得凈利潤持續增長。
市場人士認為,經過多年深耕與探索,百融云創逐漸找到一條兼顧創新與商業可持續的AI發展路徑,這樣的路徑既是行業演變中的應運而生,亦是基于自身實際發展的有效選擇。
伴隨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等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逐漸成為科技領域熱門話題。與此同時,創業者扎堆而至,意圖站上風口。
這其中,成立于2014年的百融云創,自誕生之初便瞄準“AI+金融”領域,并以自研云原生平臺為原點,最終發散出一站式AI云服務鏈路。基于多年在垂直領域的探索深耕,2021年3月,百融云創在港交所主板成功上市。
錨定成為數智經濟的賦能者這一目標,近年來,百融云創將原來“一體、兩翼”的三大業務板塊按照收費模式和底層技術的不同調整為“兩條飛輪”,即利潤穩定增長的MaaS(模型即服務)業務和收入高速增長的BaaS(業務即服務)業務。
具體來看,MaaS業務以決策式AI為基礎、同時結合生成式AI,可以針對特定的場景幫助用戶做出最佳策略與預測,以持續服務的理念,推動AI在垂直行業的服務化和普惠化發展。而BaaS業務以生成式AI為基礎、同時結合決策式AI,可以提供從需求分析、業務流程設計到最終落地執行的端到端、一站式解決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百融云創以MaaS為核心的業務壓艙石作用已逐漸顯現。根據中報,上半年該公司MaaS業務收入達4.31億元,同比增長24%。核心客戶留存率維持98%的高位;核心客戶數達146家,同比增加14家;核心客戶平均收入達到243萬元,同比增長11%。
沿著百融云創業務發展路徑可以看到,BaaS業務崛起背后,實則是從決策式AI到生成式AI的演變。當一個完整的AI圓弧逐漸成型,全新的增量市場(第二曲線)亦逐步明晰。
如今,以BaaS業務為核心的第二增長曲線正顯示出強勁的增長動能。中報顯示,該業務上半年收入8.12億元,同比增長36%。其中,構成BaaS業務的兩朵“云”均表現不俗:金融行業云收入4.92億元,同比增長55%,撮合資產交易規模達到212.62億元,同比增長72%;保險行業云收入3.20億元,同比增長14%,總保費規模為15.97億元,同比增長59%。
另據中報,百融云創第二增長曲線能夠迅速形成并順利實現擴展,主要是得益于幾大類高效能工具的加持:基于深度學習Transformer框架訓練出的產業大模型BR-LLM、自動機器學習平臺ORCA以及智能語音產品Chabot等。
持續夯實的技術底座,以及賦能、開放的發展理念,共同構筑起百融云創近幾年在行業內的優勢地位,廣泛的客群基礎亦隨之形成。根據中報,截至2023年6月末,百融云創在中國累計為超過7000家機構提供服務。
AI的崛起,就像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推進,它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但同樣也存在著挑戰。可以看到,面對機遇與挑戰,持續夯實第一增長曲線、應勢打造第二增長曲線的百融云創,用務實的探索與豐富的沉淀,證明了自身業務模式及發展所具有的較強生長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