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以
(湖南財政經濟學院,湖南長沙 410000)
當前媒介環境越發復雜,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程度也在逐步加深,大學生面對的文化內容、文化觀念等也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在這一背景下,高校需要嘗試從文化自信的角度入手調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借助優化教學手段、構建良好校園文化的方式,實現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與政治素養的目的。
在高校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融合文化自信能加快改革的步伐、提高教育效果。思政教師必須始終保持堅定的理想信念,在教學過程中普及文化自信,這不僅可以增加思政教育的可接受程度,還能讓學生在學習思政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滲透文化自信也能幫助學生全面掌握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積極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讓他們始終保持堅定的理性態度,真正認可中華文化。因此,在開展思政教育、落實課程思政時,教師應當加強文化教育,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使其在正確引導下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保證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
大學生是未來建設祖國的中堅力量,承擔著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在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過程中,大學生必須發揚和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當今全新的時代,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能進一步增強全體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也能促使中華文化在新世紀向著創新性、創造性方向發展。從現實的角度來看,思政教育應當緊緊圍繞先進文化、優秀傳統文化以及革命文化開展教育活動,讓更多的大學生能夠接受良好的熏陶、正確的引導,逐漸形成愛國主義意識、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最終實現增強其文化自信心。
中華文化中無論是唐詩宋詞,還是諸子百家,都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思維與想象,能夠讓現代人在感受圣賢文明的同時陶冶情操、啟迪心智、提高修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思政教師必須重視融合理論知識與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要教給學生正確辨別善與惡、美與丑,還要使其學會在鑒賞文化的過程中陶冶自身的品性,全面探究文化基因、追求偉大理想。教師應該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民族情感與民族榮譽感,使其逐漸形成健全的人格。從這一角度來看,文化自信與思政教育相融合,不僅能夠實現提升教育效果,還能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
1.深挖文化自信教育內容。相對于其他階段的學生來說,大學生的思想更加成熟,對課程思政、思政課程有獨特的理解與認知,而這些理解和認知來源于其學習的知識、積累的生活經驗。要想給予學生正確引導,增強全體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教師就需要多角度、全方位挖掘文化自信的思政教育內容。在我國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無論是革命文化、紅色文化,還是優秀的傳統文化、先進文化等,都可以加入思政教育體系,也能利用這些內容開展文化自信教育,打造更加立體、生動的教育體系,帶領全體大學生全面學習和探究深層次的知識。在篩選教學資源和教學內容之前,教師應該從大學生的角度出發調整教學手段,避免在課堂上采用說教式的教學模式,否則將會影響教學效果與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從思政知識的角度入手,篩選與之相關的文化故事、人物、數據等,從根本上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欲望。教師應該秉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篩選知識,滿足大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
2.打造理論、實踐一體化課堂。無論對于哪一個學科的教學來說,教師都應該采用理論+實踐的教學模式,不僅需要借助適合學生的課堂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消化和理解理論知識,還要開展不同主題和類型的實踐活動,鍛煉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對于課程思政教育來說也是如此,教師同樣需要采用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1]。目前,部分教師教學時只重視教學文化自信理論知識,并未由此開展實踐教學活動,而這自然會影響實際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參觀本地的革命紀念館或者去烈士陵園給烈士掃墓,還可以開展紅色文化演講活動等。在參與這些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能直接接觸紅色文化,產生更多感悟和體會,文化自信也會逐步增強。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結合思政知識、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等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如問題情境、生活情境、故事情境等,真正給予學生身臨其境之感。
近些年,“漢服”逐漸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很多大學生都開始學習和了解“漢服”文化。“漢服”是我國傳統文化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人們討論和熱愛“漢服”文化也體現了當代公眾的審美回歸,表明文化傳承意識正在逐步增強。但是部分人并不了解漢服文化,甚至還會出現畸形、扭曲認知的情況。在融合思政教育和文化自信時,高校就可以從這一角度出發,開展“漢服文化之尋根”的活動,征集與漢服文化相關的微電影、微紀錄片、文章等。高校應該鼓勵全體大學生參與其中,從各種渠道搜集和整理資料,既可以去博物館拍攝真實的漢服,了解漢服的來源與發展,還可以從網絡、書籍等渠道收集各類資料,并撰寫專題報告,借助文章、視頻、PPT 等多種形式加以呈現。隨著研究逐漸深入,學生也會更加全面和系統地了解漢服文化,不僅可以實現提高信息素養,還能形成正確的文化意識、文化觀念,主動承擔起宣傳、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
3.巧設問題討論活動。在思政課堂上,教師應當將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將“話筒”交回學生手中,使其始終保持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2]。在融合思政教育和文化自信時,教師可以采用巧妙提問的方式,逐步活躍學生的思維。既可以采用學生獨立思考、自主發言的方式,也可以組織小組討論活動。
例如,在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你覺得傳統文化存在的意義是什么?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為何要發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怎樣的傳承意義?請舉出具體案例。”要想解決問題,學生不僅需要獨立思考,還要搜集與之相關的資料、數據和案例,這樣才能有理有據地表達個人觀點。在參與小組討論時,學生能在聆聽、發言的過程中獲取更多靈感,產生更多感悟和體會,也能更加深入和全面地了解優秀傳統文化。再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置一個討論話題:“乘客在乘坐出租車時遺失了一個錢包,司機在撿到之后還給了乘客,那么司機是否可以接受乘客的感謝金呢?”因生活閱歷、人生經歷不同,不同的學生會對這一問題產生不同的想法,而教師要認真聆聽學生發言,并適當給予點評。
4.加強合理應用網絡技術。在當前的信息時代,思政教育應該嘗試將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融合起來,優化當前的課堂教學模式[3]。思政課程的整體課時相對較少,文化自信是教學內容的一個模塊,短期教學無法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難以發揮應有的教育作用。此時,教師就可以發揮網絡技術的優勢,靈活運用直播課、微課、慕課等多種手段,為學生提供不同主題的文化自信學習資料。學生在課后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學習資料,完成在線學習和在線打卡,還能與同學、教師進行實時交流;教師也能在這個過程中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思想動態,借此針對性地調整課堂教學模式。當前的大學生都是伴隨著信息技術長大的,因此對新媒體平臺有較多了解和認知。在具體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微博、QQ、微信、抖音、斗魚、虎牙等平臺,進一步提高宣傳思政教育、文化自信的力度。教師可以建立專門的微信公眾號,每天固定時間推送與思政教育、文化自信相關的文章,每個學生都可以在文章下方留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要認真觀看、及時回復學生的留言。
在融合課程思政教育和文化自信時,教師不僅需要盡快調整課堂教學方法,還要與學校配合打造優質的校園環境和校園文化。具體來說,學校和教師應當從以下兩個角度入手,為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1.構建完善的校園制度文化。校園制度文化是指高校內部的組織機構、規章制度、管理條例等方面的內容[4]。將文化自信融入制度文化,不僅能為高校開展日常管理工作提供明確的方向,還能在規范學生行為、增強學生觀念意識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充分發揮文化教育真正的作用。高校應當制定系統的制度保證體系,為滲透文化自信做好充足準備。一方面,教育部門要格外重視落實文化滲透工作,從整體角度細致規劃,根據高校的實際情況給予經費方面的支持與幫助。高校需要全面分析教育部門提出的要求,設計切實可行的滲透政策,打造由思政工作部門、學校領導組成的管理小組,構建系統合理的管理團隊,確保所有部門都了解各自的任務,承擔相應的責任,保證穩步提升文化滲透工作效果。另一方面,高校應該發揮全體大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其利用校長信箱、論壇、公眾號等方式,為開展文化滲透工作的情況提出合理建議。這不僅可以讓學生全身心地感受文化自信,還能保證文化自信逐漸滲透于優化和創新校園制度的全過程。
高校應該構建更加完善、系統的文化自信滲透激勵體系。激勵制度應當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物質激勵,另一個則是精神激勵[5]。一方面,針對在年級、學院、班級文化中滲透文化自信的情況,開展個人評比、先進班級評比活動,并借助獎學金、助學金等方式提供物質獎勵,這一激勵措施能夠增加學生學習思政知識、增強文化自信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運用精神激勵的方式,思政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構建更加強大、充滿正能量的精神世界,而精神激勵就如同無形的推動力,能夠讓學生在正確的引導下形成新時代良好的思想觀念。因此,在打造激勵體系時,高校應當采用物質激勵、精神激勵相配合的方式,從根本上保證文化自信與思政教育完美融合,為有序開展各項教育活動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
2.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從文化自信教育的角度優化思政教育體系,不僅需要高校構建系統合理的制度文化,還需要打造優質的校園文化,充分利用現有的環境資源和物質資源,積極開展多樣化的校園主題活動,讓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的過程中感受思政文化、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紅色文化以及先進文化的獨特魅力。
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運用傳統節日、優秀傳統文化、傳統美德等,從思政教育、政治文化的角度出發開展不同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6]。具體來說,高校可以開展與中華文化相關的大型演講比賽、辯論賽、舞臺劇等活動,努力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
另一方面,高校應該從家庭、學校、網絡等角度出發,增強校園環境與思政教育、文化自信教育之間的契合度。例如,高校可以在校園內張貼多樣化的文化宣傳標語,利用校園廣播播放與思政教育、傳統文化相關的學習內容。同時,高校還要調整和優化校容、校貌,重視合理規劃綠地布局,打造更好的校園生態環境。高校應該號召全體學生愛護校園內的花草樹木,進一步增強全體大學生的環保意識和人地協調觀念。如高校可以在校園內種植松柏,借助“松柏之常青”激勵學生,使其在面對困難、磨難時仍舊堅守初心、不畏艱難。
總而言之,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這些歷史財富始終滋養著我國人民的信仰、智慧和精神,在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構建學生健全的人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化自信應當滲透于高校思政教育、課程思政的全過程,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良好的校園環境給予學生正確引導,增強其民族自豪感與歸屬感,使其成長為滿足社會需求的現代化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