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杰
(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第三高級中學,甘肅張家川 741500)
終身體育的概念早在20 世紀90 年代就已經被提出,但是就目前的體育水平來看,這一概念在教學實踐中的落實情況并不盡如人意,而體育教學作為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主要途徑,在新課改背景下受到了充分的重視。鑒于此,在高中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建立符合高中生身心特點的終身體育教育觀,并創建與之相適應的方法與手段,在因材施教、因齡施教、因科施教的基礎上強化體育教學對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效果。
在新課改背景下,減負已經初見成效,但是在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下,高中生所承擔的升學壓力仍然比較大,在學習的重壓下,學生迫切需要充滿趣味性的體育教學來釋放壓力,因此游戲教學在體育教學中的引入可以起到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并促使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產生對體育運動的熱愛,進而為貫徹終身體育意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游戲教學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要與小學的應用方式不同,因為教學方式的選擇與應用都必須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差別為轉移,才能在個性化應用的基礎上達到更好的效果。游戲教學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程度是比較深的,但是在高中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減少游戲教學的應用頻率,從組織形式、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對游戲教學進行創新性應用,在激發學生運動興趣的同時,讓學生掌握更多的體育運動知識。
成功教育與挫折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成功教育是讓學生在成功中奮進,在成功中勃發,由成功向更成功的轉化,因此在貫徹成功教育的過程中,最為關鍵的就在于成功的“設置”,教師需要通過一定的教學活動來讓學生獲得成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進而使這一次的成功成為下一次成功的催化劑。在體育教學中應用成功教育,教師必須警惕鼓勵的空泛化,即不能為了鼓勵而鼓勵,而是要認真分析學生身上存在的閃光點,善于看到學生的進步,對學生的這些優點進行針對性的鼓勵,進而強化成功教育的效果。
課堂氣氛也是學生興趣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因此在組織體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也要重視和諧課堂氣氛的營造。相關研究數據表示,不同學生所喜愛的課堂類型都是不同的,有些學生喜歡幽默風趣的課堂類型,有些學生喜歡親切自然的課堂類型,但是學生所喜歡的課堂類型都存在一些共同點,就是師生共同參與的課堂,因此在組織體育教學活動時,教師要秉持著新課改的要求,自覺將課堂的主體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并輔之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形式,打造一種活躍度很高的課堂類型,進而在這種和諧的課堂氣氛中實現對學生興趣的激發。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強調,但是教師的指導作用仍然不容忽視,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用,因此在學生產生運動興趣之后,必須通過提高體育教師綜合素質的方式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在高中體育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并不是要讓所有學生都對同一種體育運動產生興趣。在學生性格差異、水平差異等因素綜合影響下,學生會對不同的運動形式產生興趣,但是在剛剛接觸某種體育運動時,學生對其了解較少,這個時候就需要與體育教師進行交流,進而在體育教師的幫助下,在對該體育運動有充分了解的基礎上來進行練習,實現運動習慣的培養。鑒于此,為了滿足學生差異化的學習需求,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掌握更多的體育知識與體育技能,以便及時為學生提供科學的指導,加深學生對體育運動的喜愛之情,為產生終身體育的意識準備條件。
“開放型”課堂不僅僅是形式上的開放,還是體育活動、體育成績以及教學方法的開放,其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必須以學生為中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的基礎上實現體育教學對學生運動習慣的培養。
打造“開放型”課堂,首先要改變傳統的師生關系,建立起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了解學生的想法,采納學生的一些建議,在滿足學生心理需求的基礎上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進而通過課堂參與度的提高實現學生主體,完成開放型課堂的打造。
其次,教師要從多個角度來對學生的體育成績進行評定。在傳統體育教學模式中,考試是學生體育成績的決定性影響因素,盡管考試成績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生這一階段的學習水平,但是仍然存在比較大的局限性,不符合素質教育背景下全面評價學生的要求,因此在開放型課堂中,教師要從多個角度來對學生的體育成績進行評價,將學生的努力情況、學習態度等引入評價機制,以實現對學生體育水平的科學評價,發揮評價查漏補缺、激勵學生的積極作用。
最后,教師要選擇靈活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靈活性是開放型課堂的一個具體表現,也是打造開放型課堂的一個方式,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教學方法的選擇依據,確保教學手段的靈活多變、教學內容的豐富多彩,在多姿多彩的教學環境中實現對學生運動習慣的培養。
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一個競爭意識比較強烈的階段,而良性競爭作為發展的驅動力,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也可以實現對學生良好運動習慣的培養。
競爭機制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引入應該從應用方式與應用程度兩個角度來進行。一方面,在引入競爭機制時,教師要避免傳統教學中以成績為單一標準的競爭體系,而是要選擇一些輕松的競爭形式,讓學生在競爭中獲得放松;另一方面,教師引入競爭機制要適度,避免因為過度競爭讓體育運動成為學生的壓力,弱化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進而影響體育教學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效果。
高中生的學習壓力較大,學生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因此對學生運動習慣的培養也主要在學校中完成。學校有必要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選擇,讓學生在學校有條件接觸與選擇自己喜愛的體育運動形式,讓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快速形成運動習慣。
首先,要增加體育課的運動類型。在新課改背景下,必須改變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選擇。一方面,要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體育運動形式,包括健美操、排球、足球等都應該成為體育教學中的主要內容之一,為學生提供更大的選擇空間;另一方面,要改變傳統的以班集體為單位的教學模式,實現多個班級同時上課的方式,避免體育教學資源的浪費。
其次,要增設體育選項課。大多數高中的體育課都是一周一次,這樣的上課頻次不能實現對學生運動習慣的培養,因此必須通過選項課的增加來延長學生參加體育訓練的時間,讓學生在長時間參與體育運動訓練的過程中產生運動習慣,為貫徹終身體育理念準備條件。
豐富的體育設施作為進行體育運動的前提與基礎,是在高中體育教學中貫徹落實終身體育理念的保證,因此在教育教學改革持續推進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對學校體育設施的建設,讓充足的體育設施作為學生體育興趣激發、運動習慣培養與運動能力提高的前提條件。
要加強學校體育設施建設,首先要增加對體育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通過國家撥款、學校重視等諸多手段來增加進行體育設施建設的資金,為學校加強體育設施建設提供物質基礎。
其次,要延長體育器材的使用時間。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很多學校的體育設施都比較健全,但是對終身體育理念的貫徹效果仍然不明顯,歸根結底在于學校為了保證學生的學習時間,對這些體育器材的使用時間進行了限制,很多體育器材都只能在體育課上使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接觸到這些體育器材,也就不能進行相關的體育運動,進而限制了學生良好運動習慣的培養效果。
進行體育理論知識的傳授,首先要求教師向學生傳授具體的運動規則與技能。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都有不同的規則與鍛煉方式,這些都是學習該運動的前提,只有在了解了運動規則與運動注意事項等內容之后,學生才能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更加快速地掌握動作要領,因此必須將具體的體育運動項目的相關理論知識引入到體育教學中。其次要求教師對基本的醫學知識、安全教育、事故預防等理論知識引入到體育教學中。終身體育是貫穿學生今后學習與生活的全過程的,尤其是在離開校園之后,在沒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學生很多時候都需要自行進行鍛煉,這個時候體育理論知識就至關重要,能夠指導學生在了解自身身體發展狀態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體育鍛煉,避免因為盲目運動給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醫學知識、安全教育以及事故預防等理論知識的引入可以讓學生掌握基礎的運動醫學知識,并在運動過程中保護自身,避免產生運動損傷,為學生今后科學、合理的健身指明了方向。
教師要想在體育教學中實現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就首先要知道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目標,在科學的目標的指導下選擇合理的教學模式。終身體育理念作為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重點,與當下的教育教學改革理念一致,與當前的教育形勢相符合,因此教師在看待終身體育理念時要立足當前的教育改革背景,秉持著新課標理念來對其進行具體的分析,認識到體育教學的目標是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而不是將學生都培養成專業的運動員。
鑒于以上的教學目標,教師在組織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就不能再沿用手把手教的傳統的教學模式,而是要代之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趣味性與競賽性相結合的嶄新的教學模式,通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實現教學重點由精心鉆研動作技能向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轉變。
體育文化氛圍與課堂教學氛圍不同,其囊括了早操、課間活動、課外活動、體育課、各種體育競賽以及體育器材、健身設施等因素,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產生的一種氛圍,是提高學生運動能力的環境基礎。
創建濃厚的體育文化氛圍,首先要組織體育比賽,讓學生在參與體育比賽的過程中產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感知體育運動中的競技精神,滋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在全校范圍內形成一種運動氛圍。其次,要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自覺進行鍛煉。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絕不能靠教師牽著鼻子走,而是要讓學生在濃厚的體育文化氛圍的驅使下自主、自覺地參與體育活動,而要想實現這一要求就要通過專家開展體育知識講座、觀摩體育賽事、了解賽場動態等方式。最后,學校還要重視物質環境的打造。除了上文提到的加強學校體育設施的建設之外,還要及時對學校的體育設施進行更新,并提高對體育設施的利用程度,發揮物質環境對體育文化氛圍的積極作用,為學生運動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
要豐富學生課外體育活動,最為有效的就是體育社團的建立。體育社團以興趣為中心,吸納了很多有共同興趣的學生,這些學生在相互配合的過程中不僅增進了彼此的友誼,還在對方身上學習到了更多的運動技能與體育知識。相較于學生的“單打獨斗”,以社團為中心的合作學習方式能夠明顯提高學生的鍛煉效果,實現對學生運動能力的提高。同時,為了保證體育社團的專業性,還可以在社團中配備專門的教師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指導,避免學生在參與社團的過程中產生安全問題,提高社團活動對學生運動能力的培養效果。
鍛煉身體并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必須長期堅持,這就需要學生具有終身體育的意識,而教育作為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主要途徑,必須基于高中生的年齡特點與身體特點,對體育教學的內容與方法進行創新,通過對學生興趣的激發、學生運動習慣的培養以及學生運動能力的提高對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進行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