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曉慶
(甘肅省山丹縣教育局,甘肅山丹 734100)
初中教育屬于義務教育,也是學生學習生涯中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重要階段。從知識學習方面來看,他們需要在初中打好基礎。從個人發展角度來看,他們需要在青春期形成正確的三觀,找到適合自己的為人處世方法。為此,教師在依托德育拓展課外實踐活動時,可以充分豐富教學內容,促使學生個人修養、綜合素質等得到發展,有助于幫助學生磨煉自己,為其未來的成長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另外,教師嘗試在課外實踐活動中融入德育時,要尋找合適的方法,保證兩者相互融合,促使教育活動和諧開展。特別是在教育不斷改革的過程中,教師更應該重視德育內容在實踐活動中的實踐性。
一般情況下,教師開展課外實踐活動都是根據教學開要設計不同的活動計劃,如感恩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夏令營活動等等。不同的活動涉及的內容有所不同,教師會按部就班地引導學生,為他們分配任務。此種情況導致活動過程過于形式化,學生很難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有所收獲。尤其在融入德育相關內容時,教師時??嗫谄判牡貫閷W生講道理,導致內容枯燥乏味,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但是,當教師改變以往的活動開展方式,依托德育設計實踐活動內容時,兩者的關系會發生變化,德育在實踐活動中的呈現也不會太過突兀[1]。這樣活動氛圍會發生改變,學生也可以從中感受到德育實踐活動的樂趣,從而積極參與其中。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在課堂中的地位發生了轉變,同時教育部門提倡教師在教學時以學生為主,要尊重學生,并最大限度地給予學生自主權。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并沒有做到這一點。因為課外實踐活動涉及很多任務,初中生缺乏耐心,很難真正融入其中,所以只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一些既定任務。這難以發揮活動的作用,更難體現德育的價值。但是,在依托德育開展實踐活動時,教師會注重從生活化角度出發,合理調整活動內容,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完成活動任務,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節約用水、用電,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等。在此過程中,教師會逐漸改變教育理念,愿意放手,將主動權交給學生,從而凸顯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在活動中體會不一樣的情感,推動思想、品德全面發展。
教師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時,會增加與學生間的溝通,了解他們的思想以及行為習慣。但是,單純地開展實踐活動并不能全面發揮活動的價值,在很多情況下只能幫助學生放松心情,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并不能發揮實際教育作用。但是,依托德育拓展活動內容時,教師會關注學生的人際交往情況以及他們對待活動任務的態度,發現學生的優點和存在的問題,并合理引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尤其在學生遇到與他人合作不順利、溝通不全面的問題時,教師要通過引導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促使學生養成善良、樂于助人、勇敢、節儉、勤奮等優良品質。
德育的目標是提高學生個人素養,為其未來的成長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教師在設計實踐活動內容時,需要以此為目標,合理組織學生參與其中,并保證他們在參與活動時有所收獲。為了推動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可以調整活動開展方式,為學生布置長遠任務,鼓勵他們“日行一善”,通過實際行動養成好習慣。另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到敬老院、福利院做善事,通過活動將真善美的優良品質傳遞給學生,改善學校氛圍,完善校園文化,促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教師在開展實踐活動時會發現,學生在活動中更容易接受教師傳授的德育知識,并且容易將實踐活動與自己的實際經歷融合在一起,形成正確的觀念。由此可以看出,依托德育拓展實踐活動有利于實現全面育人。
當前教育發展背景下,教育部門大力倡導教師從素質教育角度出發,結合新課改理念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培養全面發展型人才。為此,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德育發展情況,并積極地將其與活動內容融合起來。即便如此,學生仍需要依靠自己的成績考入理想學校,教師仍會將重心放在知識教學方面。這就導致教師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的機會減少,久而久之教師的重視程度也會下降,他們會利用統一的方式開展活動,整個過程越來越形式化,學生的參與熱情也會逐漸被消耗。最終,教師無法依托德育開展相關活動,學生也很難在活動中有所收獲。
教師要想依托德育拓展實踐活動,首先需要重視的便是活動內容的選擇。這些內容不僅要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還要有實踐意義,保證學生在活動中可以有所收獲。在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同時,教師還要發揮德育的價值,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完善他們的思想品格。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忽視了內容的選擇,并沒有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導致活動內容與學生實際不相符,他們很難融入活動中,無法體會到教師開展實踐活動的價值[2]。這還會導致教師設計活動的能力受到影響,不利于后續實踐活動以及德育的發展。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需要改變對學生的態度,注重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他們對不同教育活動的態度。這種方式方便教師反思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有利于實現教學改革。但在依托德育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的時候,教師并沒有重視師生溝通,導致活動內容偏離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也難以為學生提供正確的指導。課外實踐活動無法發揮其應用的價值,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度也會隨之降低。
以往教師在設計實踐活動時會將重點放在活動過程上,希望學生可以脫離課堂,釋放學習壓力,并在活動中有所收獲。但此種活動方式過于單調,很難讓學生感受到其中的趣味性。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教師要對實踐活動方式進行創新,融入德育內容,增加活動的趣味性,讓學生喜歡上實踐活動,愿意積極主動參與進來。所謂德育,重點在“德”,指的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人文方面的教育。教師可以從這三方面出發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方式。
首先,教師要了解學生對課外實踐活動的期待,從他們的角度出發調整活動開展方式。以“關愛老人”的實踐活動為例,以往教師會組織學生到敬老院、養老院做志愿者,幫助老人打掃衛生、收拾東西。這些活動任務過于死板,并不能讓學生得到直接的情緒反饋?;诖?,教師可以對活動方式進行創新,讓學生提前準備一些節目,增加他們與老人接觸的機會,并組織他們與老人交流,建立感情。這能夠使實踐活動更具人情味,更符合德育的標準。
其次,教師要在活動結束后了解學生對活動的看法,從學生口中了解實踐活動的不足。這樣教師可以得到最具價值的反饋信息,方便對實踐活動進行進一步創新改革,不斷提高活動質量,使活動開展方式更符合學生的標準,讓他們愿意積極參與進來,從而達到預期活動目標,推動德育發展。
教師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時,主要會從學習活動、參觀活動、愛心活動這些角度出發,組織學生參加競賽活動、文藝活動、參觀博物館等。這些活動都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聯系,因此教師除了要融入教學內容外,還應該重視德育在其中的滲透。
從學習活動角度來說,此類活動是教師最重視的,這與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息息相關,教師要從中挖掘德育相關的內容,合理引導學生[3]。大部分競賽活動都與學科知識有關,學生需要具備較強的能力才能有資格參賽。所以說,競賽活動具有一定局限性,不適合組織所有學生參加,也很難將其與德育融合起來。但文藝活動不同,學生可以在鍛煉文藝技能時提升自身的個人素養。對此,教師可以提前搜集與文藝活動相關的資料,組織學生練習,讓學生接受不同藝術活動的熏陶,促使其個人素養得到發展,保證實踐活動高效開展,提高德育效率。
從參觀活動角度來說,教師的主要目標是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在參觀博物館、歷史遺址的過程中感受歷史、完善思想。尤其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教師可以借助課外實踐活動帶領學生了解歷史英雄人物的經歷,為他們樹立榜樣,進而很好地將參觀活動與德育結合起來。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參觀不同的歷史文物、文化產物,能夠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促使其形成正確的愛國精神,并在保證活動高效開展的同時充分落實德育相關內容。
從愛心活動角度來說,此類活動有利于教師豐富活動內容,還有利于德育在活動中的滲透。無論是敬老活動還是志愿者活動,都能夠讓學生有所收獲,并養成與人為善、樂于助人的美好品質。所以,教師在豐富課外實踐活動的內容時,要注重從活動本身出發進行分析,挖掘其中與德育相關的內容,保證活動高效開展。
教師和學生是活動高效開展的重要保障,教師負責設計、規劃活動流程,學生則是完成活動任務的主體。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學生了解活動內容是否對他們的成長發展有積極影響,學生也需要認識到教師設計不同活動的目的和理念。為此,教師要注重與學生溝通,收集他們對課外實踐活動的看法,總結有效信息,在合理范圍內進行調整,使活動更符合初中生的實際情況。學生則需要在溝通中加強對活動的了解,改變自己的參與態度,認識到此種活動的重要性。
首先,教師要尋找合適的方法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對不同活動內容的看法。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于過于死板的活動比較抵觸,比如學習類活動、競賽類活動等。他們比較喜歡自由度高一些的活動,如志愿者活動、夏令營類的活動等。針對此,教師便可以適當調整實踐活動開展方式,盡量將活動場地選在戶外,給予學生足夠的活動空間,讓他們真正參與到活動當中。
其次,教師還要在活動結束后與學生溝通,讓學生說一說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有些學生會提到安全問題,有些學生會提到活動項目不新穎等問題。對此,教師要做好總結,并結合實際情況認真分析,對于確實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整,以此達到提高活動質量的目的。
時代在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教師在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時,也應該將其重視起來,并合理應用相關技術進行輔助,改變活動的開展方式,為實踐活動添加新元素。大部分教師在實踐活動中利用信息技術的目的主要是搜集資料,豐富活動內容。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挖掘信息技術的不同用法,實現活動改革,加強德育在其中的滲透,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經了解發現,并不是所有教師都能帶領學生到戶外開展實踐活動。對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營造不同的活動情境,讓他們獲得身臨其境的感覺[4]。以前在組織學生開展游覽活動時,教師會與學校溝通,帶領學生到當地的名勝古跡、革命圣地進行參觀。但如果學校不具備這些條件,教師則可以直接搜集相關的視頻資料,在課堂中為學生播放,引導他們融入情境中,并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文字資料,加強學生對相關知識的了解,保證實踐活動高效開展。
另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布置與信息技術相關的任務。在課外實踐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德育角度出發分析活動內容,總結自己的想法。為了完善自身想法,學生可以利用網絡搜集不同的實際活動案例,從中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加強對實踐活動和德育的了解,增加自己在活動中的收獲。
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術在教育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實踐活動的開展有較強推動作用。教師和學生都應該將其重視起來。
綜上所述,要想依托德育拓展課外實踐活動,教師就需要先認識到開展教育活動的價值,并從教學實際出發總結當前課外實踐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法。最終,筆者從四個角度出發,對依托德育拓展課外實踐活動的策略進行了探究,希望能夠加強廣大教師對德育的重視,充分提高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