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萬全
(甘肅省武威第十四中學,甘肅武威 733000)
物理是一門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綜合性學科。將生活化教學實踐于初中物理教學,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自覺意識,提高知識滲透和實驗教學的效率。教師應該明晰生活化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意義,根據物理課程目標和教學需求科學地開發生活資源,在教學的各個流程加強實施生活化教學手段,設計趣味化的探究活動,從而借助生活化教學促進學生高效地掌握知識和技能。下面筆者就對此目標展開教學淺析。
初中物理教學領域的生活化教學,主要是指教師分析物理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根據二者之間的聯系深入開發生活化教學資源,在物理教學的新課導入、知識新授、實驗探究、隨堂練習、作業布置等環節合理地滲透生活元素,從生活角度學習,助推學生獲取更完整的物理知識經驗。經過學情分析和理論實踐研究,筆者將生活化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意義歸納為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自主性。新課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學,以培育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為導向。物理是一門研究客觀世界的學科,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學科知識點是相互關聯的,若學生跟不上進度,會影響后續學習。此外,學生的物理素養正處在形成初期,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很多問題。而生活中蘊藏著取之不盡的教學資源,同時這些資源也高度契合學生的認知經驗。生活化教學最突出的意義就是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如在新課導入階段,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包含物理知識的生活案例、生活現象,帶給學生熟悉、真實的認知感受,使學生發現生活元素,從而迅速地調動自主探索物理的積極性[1]。
第二,有利于促進學生理解物理概念知識。概念教學是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一大難關。物理概念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其中還包含一些公式推導和定理總結的內容,導致學生理解起來感到吃力。生活化教學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將物理現象生動、直觀地呈現給學生,對促進學生理解概念知識發揮顯著效用。如在概念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生活工具、材料,為學生演示物理現象,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學習原理、公式等概念知識,從而消除學生的認知障礙,加速學生對物理概念的消化吸收。
第三,有利于優化物理實驗教學模式。物理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都非常強,教師側重于理論知識的輸出,相應的物理實驗探究活動開設比例不足,制約學生科學探究素養的持續發展。實施生活化物理教學的關鍵點在于開采生活化素材,用于補充匱乏的物理實驗資源和條件,是優化物理實驗教學模式的可靠路徑。如教師可以根據物理實驗課的目標,廣泛地應用生活材料,組織學生合作進行實驗方案設計、手動操作等活動,從而使學生擁有充足的實踐探索機會,實現物理實驗教學模式的日臻完善。
導入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開端,同時也是應用生活化教學的主要階段。基于生活背景的課堂導入能夠在短時間內集中學生的專注力,使學生了解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教師應該聚焦導入環節,開發多種形式的生活資源,為學生創設生活化導入情境,以生活為媒介引出新課的主題,激活學生的探索動力。
在創設生活化導入情境時,教師應該根據新課內容綜合考慮學生的認知經驗和興趣點,選擇生活中包含物理知識的現象、資料、事物、案例等,并將其作為情境創設的素材,同時采用話題交流、多媒體工具展示等方式將生活化情境素材呈現給學生,吸引學生參與生活情境的討論,然后再擇機揭示新課的主題。如在關于運動快慢的教學中,教師在導入新課時,為學生展示生活中常見的物體運動現象,包括行駛的汽車、飛行的飛機、跑步的運動員等。在學生觀看了視頻課件的內容后,教師提出生活化導學問題:同學們,從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物體運動現象來看,大家發現了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和區別?學生討論后反饋:共同點是以地面為參照物,這些物體都在做機械運動,區別是他們運動的快慢不一樣。教師抓住時機點出物理新課主題:大家分析得非常正確,運動是有快慢之分的,本課我們就來探究怎樣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這樣在生活化導入情境的帶動下,學生能夠明確新課學習目標,課堂氛圍也變得充滿活力[2]。
概念教學是初中物理課程的難點內容。學生在學習概念時,經常產生認知障礙,陷入理解困難的窘境。利用生活材料實施物理演示教學,能夠將生澀的物理概念轉化為具象的場景或動作,減輕學生對物理概念的認知難度。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概念學習難點著重實施生活化演示教學,將生活材料作為演示工具,通過操作、示范等過程向學生傳達物理現象。
在實施生活化演示教學時,教師應該根據教材涉及的概念知識,在備課階段選擇適宜的生活工具和材料,制定演示教學方案,在方案中確定演示操作的手法,設計演示過程中提出的問題,預設學生可能會產生的質疑以及應答對策。教師應該一邊演示一邊與學生交流,引導學生觀察、描述生活化演示情景,合作總結其中隱含的物理概念和規律,促使學生深度地理解物理概念。如在關于二力平衡的物理概念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拿起一個易拉罐再松手,同時提問:大家看到了什么現象?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學生:看到易拉罐下落,因為易拉罐受到重力作用。接下來,教師再演示把易拉罐掛在固定的鐵架臺的彈簧上,并提問:現在易拉罐還受到重力作用嗎?為什么沒有像剛才一樣下落?學生結合生活化演示情景合作分析易拉罐的受力情況,得出結論:易拉罐受到兩個力的作用,所以保持靜止狀態。教師認同學生的結論后,再引導學生對照物理教材,概括二力平衡的基本概念,這樣在生活化演示教學的啟發下,學生能夠順利地突破物理概念的學習難關[3]。
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帶領學生動手制作實驗教具,能夠培養學生的物理情懷。如在開展“焦耳定律”實驗的過程中,實驗采用的是通電電阻絲加熱等量的煤油,為得到通電電阻絲的熱量,可記錄煤油溫度計數值變化情況。還可以根據焦耳定律的原理對電熱切割器進行制作,觀察并記錄切割泡沫的過程,發現釋放熱量越多,切割能力就越強,這就表示電阻絲的電阻更大。而在學習“浮力”知識內容后,可鼓勵學生自主利用生活物品觀察不同的沉浮現象,對浮沉條件形成認知,判斷液體與物品的密度關系。通過生活實驗,學生提高了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能力。
實驗是物理研究的根基,科學探究是物理核心素養的關鍵維度之一。以往由于實驗條件無法滿足標準操作要求,很多物理實驗活動都被圖文材料閱讀所代替,學生無法獲得最直接的操作和探究感受。生活材料易于獲取,在教學中的可操作性也非常強,能補足物理實驗條件方面的缺陷。利用生活中的各類實用器材,組織學生參與自主、合作等形式的實驗活動,培養了學生的物理探究技能。
教師應該立足實驗課題,提前為學生備齊實驗所需的生活材料,在生活背景下引出實驗課題,啟發學生探討、提出相應的實驗猜想;教師再將生活材料發放給學生,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實驗猜想合作研制實驗方案,最后使用生活材料進行手動實操,通過現象觀察和結果分析,驗證實驗猜想成立與否。如在關于物體沉浮條件的實驗教學中,教師在揭示實驗課題時,可以先給學生播放木塊漂浮在水面上、鐵塊下沉水底的現象視頻,同時提問:同學們,生活中類似的物體沉浮現象還有很多,大家認為物體的沉浮受哪些因素影響?學生討論后反饋猜想:根據阿基米德原理和二力平衡等知識,物體的沉浮應該是由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與重力的大小關系決定的。教師把學生提出的實驗猜想寫在黑板上,同時將木塊、鐵塊、彈簧秤、天平、量筒等生活器材發放給學生,讓學生五人一組,根據實驗猜想和手中現有的器材設計物理實驗方案,在方案中嚴謹地規劃實驗步驟和操作方法。學生設計完實驗方案后,教師讓學生組際之間復核和改進方案,并確認實驗方案無誤。教師再組織各組學生分工協作,依照計劃好的實驗流程正式使用生活器材開展實驗探究。在學生手動探究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提醒學生做好木塊和鐵塊的沉浮現象記錄以及重力和浮力的數據記錄,并指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和數據記錄進行實驗物品的受力分析。在各組學生經過實驗討論,歸納得出物體的沉浮條件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對照先前的實驗猜想,證實猜想是成立的。這樣通過開展生活化實驗探究活動,學生的物理探究技能就得到強效的歷練[4]。
隨堂練習是教學活動的重要步驟,但是教師給學生提供的習題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不夠緊密,導致學生的練習興趣比較低迷,很難有效地內化吸收物理知識技能。在生活化教學背景下,教師應該在隨堂練習環節滲透生活元素,加強設計生活化隨堂練習,在生活現象中挖掘物理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合作研究、解答問題,促進知識的遷移。
在設計生活化隨堂練習時,教師應該根據物理課程的訓練和鞏固需求采用信息化素材呈現問題,啟發學生運用在課堂上掌握的物理公式、概念等對問題展開探討和解決,從而創新物理隨堂練習的內容和形式。如在關于密度教學的隨堂練習環節,教師就可以在白板上展示生活中常見的礦泉水瓶,同時引出隨堂練習題:同學們,假如這個礦泉水瓶能裝下500 克的水,那么它能否裝下同等質量的水銀?學生探討后反饋:能裝下。教師追問:依據是什么?大家能否闡述思考和計算過程?學生分析后回答:根據礦泉水瓶裝水的克數,運用容積公式先計算出瓶子的容積,然后運用密度公式計算出瓶子能裝下的水銀質量,水銀的密度要遠遠高于水的密度,瓶子能裝下的水銀克數也大于水的克數,所以瓶子能裝下500 克的水,也能裝下同等質量的水銀。這樣通過設計生活化隨堂練習,學生能夠自主運用基礎的物理公式去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遷移運用意識[5]。
教師布置多樣化的課后作業,能夠延伸學生的自主探索空間,升華課堂教學的效果。物理是一門強調拓展和實踐的學科,教師在課后作業的布置階段,應該依托于生活平臺和資源,布置生活化拓展作業,使學生通過生活作業的探究感受物理和日常生活的貼近性,強化實踐能力。
在布置生活化拓展作業時,教師應該立足學生科學視野和實踐精神的拓展,整合生活資源,布置生活現象觀察、資料收集、手抄報設計、家庭小實驗等類型的生活化作業,向學生出示作業內容和要求,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資源條件靈活地、創造性地完成課后作業。如在關于噪聲的教學中,學生通過課堂學習,能夠認識噪聲的危害、了解控制噪聲的措施。在此基礎上,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應用生活中的信息工具、紙、筆等材料,以噪聲防治為主題,設計一張個性化的科普手抄報,具體要求是合理設計手抄報的版面,發揮創造性思維給手抄報配圖,在手抄報的文字部分介紹防治噪聲的方法。從學生展示的科普手抄報設計成果來看,學生都在課后收集了大量的資料,手抄報的版面圖文結合,介紹的噪聲防治知識也非常全面。這樣通過設計生活化拓展作業,學生能夠養成樂于實踐、樂于動手的物理探索習慣,積累充裕的物理科學知識[6]。
總而言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自主性,促使學生理解概念知識,還有利于優化實驗教學模式。教師應該從創設生活化導入情境、實施生活化演示教學、開展生活化實驗探究、設計生活化隨堂練習、布置生活化拓展作業五條路徑入手,將生活資源全面貫穿于物理教學,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實驗探究技能、知識遷移能力和實踐創新精神,從而彰顯生活化教學的實施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