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雨[聊城大學,山東 聊城 252000]
海子的《給母親(組詩)》以“風”“泉水”“云”“雪”等大自然中最典型的自然意象來書寫母親的一生,以自然的四季為時間順序,描寫了母親從青年到衰老的過程,也描寫了母親與孩子之間關系的發展變化。“語言和井”作為社會意象,蘊含著豐厚的社會性內涵。海子在詩中運用這兩個社會性意象,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母愛的社會性以及延續性。
母親作為女性獨有的一重身份,有其獨特的自然性。海子在《給母親(組詩)》中用風、泉水、云、雪四個大自然的現象表達了女性作為母親的一生。春夏秋冬是自然的四季,也是母親的四季:生育、哺乳、撫育和衰老。在這四個發展階段中,母親與子女的關系也發生著變化:從依戀到離開再回到依戀,兩者關系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母親對子女無私的愛和巨大的犧牲精神,以及子女對母親的愛的感知和懺悔。
母親這個角色標簽并不是生來就貼在女性的身上,也并不是每個女性都能成為母親。成為母親是大部分女性的自然選擇,懷孕雖然伴隨著身體的變形和心理上的煎熬,但是這一過程中包含著美好的期待和迎接新生命的喜悅。
《給母親(組詩)》中以《風》為開篇:“風很美/果實也美/小小的風很美/自然界的乳房也美。”①其中,“果實”和“乳房”是孩子和母親的象征。波伏娃在《第二性》的開篇這樣說道:“女人嗎?這很簡單,喜歡簡化公式的人這樣說:女人是一個子宮、一個卵巢;她是雌的,這個詞足以界定她。”②這句話是對男權的嘲諷,是對簡化、標簽化女性的批判。子宮是母親孕育子女的生理器官,而乳房也是女性成為母親的必要條件。子女作為成熟的果實瓜熟蒂落的時候,就要靠母親的乳房來攝取生命所必需的營養物質,從而得以生命的延續。這其中所蘊含的深厚母愛,是這幾個簡單的詞語無法概括的。
“風/吹遍草原/馬的骨頭/綠了”,以風吹綠了草原,草原上的馬得到了豐厚食物的春天來象征女性的母親這一身份的開始以及孩子降生所帶來的希望和美好。結合“你家中破舊的門/遮住的貧窮很美”這句詩,可以看出母親生活條件、生育條件的艱苦。
“懷孕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如果是在身體和營養正常的條件下懷孕的,那就對母親沒有損害?!钡?,在生活貧苦的地方,身體所必需的營養得不到保證,生育衛生條件差,往往給女性的懷孕、生育帶來風險?!柏毟F很美”,用“美”來修飾“貧窮”,表達了女性散發的母愛無關生活水平的高低。即使是貧窮的家庭,懷孕的母親依舊是可愛的、美麗的,而且孩子的降生甚至可以給貧窮的生活帶來美好的希望。主動選擇成為母親,是一個女性勇敢而美麗的選擇。以風來比喻妊娠期的母親,說明看似柔弱的母親卻蘊含著巨大的能量,歌頌了女性選擇成為母親的偉大和勇敢。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母親角色的重要性在嬰兒出生之后再一次得到強調和重視,嬰兒出生之后,母親就進入了哺乳期,以自己的乳汁去供養自己的子女,以此建立起與子女的親切關系。哺乳期的母親會面臨生理上的疼痛和心理上的焦慮,母親用自己的肉身之軀供養著自己的子女,這是值得被歌頌和贊揚的。
《泉水》歌頌了哺乳期的母親。水與世間萬物是供養關系,而在哺乳期的母親與子女也是供養關系。“泉水 泉水/生命的嘴唇/藍色的母親”,“你是多產的露水、快樂之泉、仁慈之渠、平息我們的狂熱的活水之井”。海子對哺乳母親的稱贊就是對母親最大的頌歌。擁有肉身的母親就如同藍色的地球母親一般,不動聲色地讓子女汲取自己體內的養分,讓他們獲得生存所必需的營養物質,這是母親愛的本能。嬰兒吮吸母親的乳房獲得乳汁,才會獲得生存下去的條件。母親為了讓嬰兒存活,就要承受身體的輸出,用血肉之軀來換取嬰兒的生存。同時,嬰兒時期是認知能力、語言能力的發展階段,母親對子女的愛不僅體現在解決子女的溫飽問題上,更體現在對子女的教育和感化上。海子的母親曾生長于富裕的家庭,且受到過一定的教育,因此“野花的琴”和“破舊的門”“貧窮”也就不矛盾了。雖然生活的物質條件有些匱乏,但是母親所給予的精神世界是富足的,由于母親的大力支持,長大后的海子才能夠走出家鄉,去尋找自己的詩歌和理想。母親的支持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清除了海子前進道路上的巖石,而母親自己卻做出了巨大的犧牲?!搬勅獮榫疲愣其!?,母親為了讓孩子成為可塑之才,寧愿犧牲自己,讓自己成為“酒杯”保護著“冽酒”?!坝萌怏w/用野花的琴/蓋住巖石/蓋住骨頭和酒杯”,這是海子對母親犧牲精神的頌揚,也是對天下所有母親的贊歌。
母親生育和撫養孩子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但是子女內心深處的“孝”也是刻在靈魂里的。子女長大成人之后,就逐步離開母親,求學、工作、結婚生子,但是這一時期的母親已經開始變老?;厥啄赣H的付出和期待,子女更多的是感恩。
《云》這首詩寫的是詩人成長時期的母親。在成年期,一個人的社會角色開始發生轉換,由學生、子女向職業角色、父母的身份轉變。這是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也是個人前進的必然選擇。在這一時期,母親與子女的關系開始發生轉變,此時的詩人就像山腰安靜的水,流向天空,這里有兩重意思:一是詩人有著極高的理想和抱負,努力去追求更好的生活;二是詩人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不得不離開母親,去更遠的地方謀求生存。子女與母親之間的空間距離拉大,但是母子之間的感情并沒有因為距離的變化而淡化?!澳赣H/老了,垂下白發”,母親的白發就如同潔白的云朵。歌唱云朵,就是歌唱自己的母親。
《黎明》中寫道:“我空空蕩蕩的大地和天空/是上卷和下卷合成的一本圣書,是我重又劈開的肢體?!薄拔抑牢医K將會幸福/和一切圣潔的人/相聚在天堂。”詩人將為子女付出巨大時間和精力、承受巨大壓力和痛苦的母親比作純潔的云朵,并且堅信最終會在天堂與母親相聚,這是海子對自己幸福的期望,也是對圣潔母愛的高度贊揚。
同時,“我歌唱云朵/雨水的姐妹”,表達了母愛既像云朵一樣高潔,支撐著自己理想的天空,同時又像雨水一樣觸手可及、具體可感,滋養著自己的現實生存。
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個人的成長和社會發展的規律,子女的社會角色會向父母的社會角色轉變,“美麗的求婚”就是對角色轉變的一種表達?;橐鍪情_啟新的人生階段的方式,尋找妻子也是尋找能夠替代母親的另一個女人。同時,美麗的求婚也是另一個女性成為母親的開始。在中國的傳統觀念里,對婚姻中的女性最美好的稱贊是“好媽媽”,正如魯迅在《小雜感》中說:“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兒性,無妻性。妻性是逼成的,只是母性和女兒性的混合?!雹垡虼?,“我知道自己頌揚情侶的詩歌沒有了用場”。母親、妻子這兩個女性可以看出母親身份的傳承和循環,女孩會轉變為妻子,而妻子會是下一個母親,對妻子的美好期待就是對美好母愛傳承、發展的希望和憧憬。
萬物有生有滅,母親也是一個常人,也有走到人生終點的那一天。子女慢慢長大的同時,母親也在慢慢衰老,衰老的母親就如同哺乳期的子女,她們在身體和心理上都需要呵護和陪伴,但是子女卻為了生活漂泊在異地,無法在母親身邊盡孝,內心充滿了矛盾和懺悔。
《雪》表現的是衰老的母親。在這一階段,母親和子女的關系又回歸依戀。雪是冬季特有的自然現象,詩人以四季中的最后一個季節來象征母親的衰老和暮年。“媽媽又坐在家鄉的矮凳子上想我/那一只凳子仿佛是我積雪的屋頂?!薄皨寢尅笔菋雰簩W習說話時對母親的稱呼,是詩人成年后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避風港,是詩人無法在母親日漸衰老時陪伴在她身邊的呼喊和愧疚。母親在家鄉,思念身處遠方的“我”,其實這是“我”對思念母親的主動表達。詩人借用母親的主動動作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情,是對母子依戀程度的生動化處理?!凹亦l的矮凳子”代表的是家鄉和年事已高的母親,母親坐在矮板凳上,寫出了母親的孤獨以及對“我”深深的思念,而詩人又將“那一只凳子”比作“我積雪的屋頂”,既表達了我對家鄉的思念,又表達了“我”對母親的思念,以及“我”不能陪伴在母親身邊盡孝的遺憾和痛苦。
“我要看到你/媽媽,媽媽/你面朝谷倉/腳踩黃昏?!惫葌}是母親勤勞謀生的象征,這是對母親勤勞的贊美,也是對母親的依戀和思念。兩個“媽媽”連用,將時間線縮小到一天之中的黃昏,表達了對母親強烈的情感以及對時間流逝,母親進入暮年的惶恐和無助?!包S昏是神秘的,只要人們能多活下去一天,在這一天的末尾,他們便有個黃昏。”④“腳踩黃昏”表達了詩人希望母親能夠頑強地生活下去,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失去母親的害怕。生與死都是自然的客觀規律,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生有滅,人也如此。在《存在與虛無》中,薩特討論了海德格爾的論斷,海德格爾認為,人的實在性,由于他的有限,注定了死亡;他確認,已結束的和暫時不受限制的存在是可以想象的;然而,如果死亡不占據人生,人與世界以及與自身的關系就會徹底被推翻,以至于“人總是要死的”這個定義就不是一個經驗真理,而表現為別的東西:一個生存者如果是不朽的,就不再是我們所說的人。在客觀的生死規律面前,詩人只能祝愿“媽媽的屋頂/明天早上/霞光萬丈”,這是子女對母親的美好期望和祝愿。對于操勞了一生的母親,詩人希望她的冬天不是充滿積雪,而是充滿陽光。這表達了詩人對母親的愛的回應,詩人寧愿自己承受痛苦,也希望母親一切安好。
母親對子女的愛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天然性和責任感,但是并不僅僅如此。母親與子女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時間距離,在這段時間距離中,社會是發展的、變化的,母親在社會的變化發展中得到了大量的經驗和教訓,而母親出于對子女的保護會將自己得到的經驗教訓提前告知自己的子女,降低他們走彎路的風險。
《語言和井》是《給母親(組詩)》中的最后一首,也是唯一一首以社會意象來命名的詩歌?!罢Z言和井”作為兩個社會意象,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母愛中的社會性因素,表現了母愛的社會性和延續性。
人類一開始是沒有語言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出現,人類漸漸有了語言。語言作為一種社會性的象征符號,是人類傳遞感情的主要方式?!罢Z言本身/像母親”,詩人將語言比作母親,表達了母愛的社會性以及治愈性,具體可從以下五點來分析:一是母愛的獨特性。語言是人類社會發展特有的產物,“母親”也是人類特有的稱呼,將語言本身比作母親,說明了母親自身的獨特性以及母愛中所包含的社會發展的因素。二是母愛的多樣性。世界各地的語言是不同的,世界各地的母親表達愛意的方式和內容也是不同的,母愛表達方式的不同,為其打上了社會性差異的烙印。三是母愛的延續性。語言是綿延不斷地發展的,母愛也是如此。母親將自己的愛傾注在子女身上,子女做了父母之后,又將母親對自己的愛以及自己獨特的愛傳遞給下一代,代代相傳,不斷發展。四是母愛的超越時空性。語言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語言可以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和發展。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語言可以通過學習進行交流,母愛也是如此,不同時期的母愛有不同的內涵,不同地方的母愛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但是通過學習和交流,不同的母愛也可以超越時間、空間的限制,讓單個的母愛達到最大限度的爆發。五是母愛的治愈性。語言是詩人最無聲的陪伴和最有聲的力量,詩人通過詩歌的語言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和對生活的態度,語言的存在使得詩人綿密的情感得到傾訴和表達。海子將語言和母親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表達了母親對他的治愈作用,詩人在傾訴和傾聽之間尋找到了合適的對象。母子之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年齡差異,這種差異會因為社會的發展變化而在母子之間產生一定的代溝,并且子女為了謀求生存和追求理想,在長大成人后就有可能會遠離家鄉、遠離母親,但是這種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并不會影響母愛的發揮和子女對母愛的感知,而且有可能會使代際的關系更加和諧溫馨。也正是因為母親與子女之間存在著時間上的差距,母親“總有話說,在河畔/在經驗之河的兩岸/在現象之河的兩岸”。
社會就像是一條向前奔騰的河流,初到社會上的少男少女總會感到無助和迷茫,而母親就是那個幫助子女一步步進入社會的引路人。母親自身的生命經歷也像一條河流,奔流過的歲月都成了生命中寶貴的經驗財富,即使在面對新問題、新現象的時候,也能用自己的生命經驗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斷。因此,母親對子女的愛不僅僅是出于自身的本能,還融入了社會性因素,詩人通過語言這一載體去傳達獨特、深厚的母愛。語言本身像母親,也像海子。海子對家中貧困的感知、對母親所遭受的苦難和辛酸,都是通過詩歌的語言傳遞的。“傾聽的耳朵和詩歌/長滿一地”表現出母親的付出和收獲:海子的詩歌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就,這對母親的愛來說是一種回饋。但是詩人為了追求理想和詩歌,離開了家鄉、離開了母親,對不能陪伴母親、聽母親傾訴表示遺憾和痛苦。這種矛盾的心理就需要尋找一個中間物來表達,如“像柔美的妻子”的花朵。詩人將花朵比作柔美的妻子,通過對花朵,也即妻子的傾訴來表達對母親的思念。詩人為母子關系找到了一個具象的物體:母親能傾聽自己的理想,自己能傾聽母親的苦水,二者達到和諧統一。
“井”是家鄉的象征,也是母親的象征。“井”的位置是固定不變的,但是井里的水是具有流動性的,就好比母親會在家鄉守著貧窮的舊房子,一直坐在矮板凳上想“我”,而“我”卻在異鄉求學、謀求生存。母親雖然是我們的保護傘,但是我們終有一天會離開母親,獨自去面對社會。這首詩中沒有出現“井”這個字眼,但是出現了與“井”相關的水。“水落在遠方”,是背井離鄉的游子的象征。這是全詩最后一句,表達了詩人對母親深深的思念以及對自己身在遠方的無奈和惆悵??臻g上的距離無法一下子拉近,但是詩人在情感上卻時時刻刻與母親在一起。遠方的游子思念著故鄉的母親,故鄉的母親也時時刻刻掛念著游子,這種雙向的情感奔赴是美麗的,他們痛苦并享受著。比如在組詩第一首《風》中,詩人寫道:“水很美 水啊/無人和你/說話的時刻很美?!焙W訉τ谶@一份遠方的安靜思念是享受的,這是一種回歸的狀態。詩人安靜地感受著母親、依戀著母親、思念著母親,就像還在母親懷中一樣,重新回歸一種極度依戀的狀態。
《給母親(組詩)》是海子寫給自己母親的一首贊歌,也是寫給全天下母親的贊歌。其中,前四首詩以自然時間為發展線索,既揭示了母親的人生階段,也表達出對母愛自然性的高度贊揚;最后一首詩以社會意象“語言”和“井”來揭示母愛中的社會性元素,表達了母愛的廣闊性和深刻性。母愛中的自然性和社會性元素,構成了一個母親偉大、無私而深厚的愛。
①海子:《海子詩選》,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2頁。(本文有關該書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②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27頁。(本文有關該書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③魯迅:《魯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555頁。
④ 季羨林:《季羨林散文全集》(第一編),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