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俊[山西醫科大學汾陽學院,山西 汾陽 032200]
長篇小說《大漠祭》是我國著名作家雪漠的主要作品,這部作品內容飽滿豐富,主要描寫了當代我國西部農村的真實生活,意境深遠,生命力強,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這本書對我國的農民精神進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描寫,語言平實質樸,精神內涵豐富,具有一定的可讀性,是一部經典的文學作品。《大漠祭》的語言風格比較獨特、語言比較質樸平和,又具有一定的幽默感,充分展現了我國西部農民的性格特征。與此同時,本篇小說是一部典型的以鄉土語言作為主要語境的小說,鄉土語言比較凝練,且通俗易懂,廣泛在民間流傳,使用了各種熟語、俚語、歇后語和俗語等方言形式,鄉土色彩比較濃厚。雪漠的這種寫法集中展現了西部地區獨特的風俗習慣和地域風情,在對這些鄉土語言的翻譯中,應當使用先進的翻譯策略,既不丟掉原著的語言情境和語言含義,又不會讓讀者有閱讀障礙,讓讀者在全新的語言下領略原著的精髓和深遠的意境。
鄉土文學中的語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翻譯時,需要結合文本背景中的一些語言風俗習慣,并運用正確的方法加以呈現出來,讓語言不丟掉鄉土味兒,不失去本真和樸實色彩。鄉土文學中的隱喻性語言往往比較委婉,需要結合鄉土語言和漢語言的特點共同分析。一般情況下,人類的語言變異性比較強,且適應性和可變性、討論性也比較強,語言的使用過程就是不斷變換語言的過程,這種過程既可以無意識,也可以有意識,在選擇時,不但可以借助外部,也可以借助內部。在翻譯鄉土文學作品時,語境包含語言語境和交際語境,前者又被稱為語言信息通道,這種情境需要結合文章上下文,既包含篇際又包含篇內和線性排序。語境關系適應具體是指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選擇語言時應加以甄別,與其對應的語境相適應,語言使用者在理解和選擇時,應當嚴加區分語言和交際這兩大語境,并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選擇,展現出最佳的文本閱讀效果。與此同時,翻譯隱喻性語言的過程也是一個選擇語言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選擇翻譯語言時應盡量適應文本本身的特點,并及時改進和調整。這種適應性應當是動態的,應當是隨著不同語境、不同語言特征的改變而改變的。在轉換語言時,翻譯必定會牽涉到重構目的語,重構目的語是翻譯者動態調整原語言的語言結構和語言情境的過程。
小說《大漠祭》作為鄉土文學的典范,小說內部含有大量的隱喻性語言,這些隱喻性語言在翻譯時會造成阻礙,因此為了有效梳理清楚文本的隱喻性語言,探究隱喻翻譯模式,本文將文本句作為研究的重點,對隱喻性語句進行分類歸納,并集中整理,并加以標注和闡釋,將原著語言和譯文語言相對應,分析統計隱喻翻譯的文本語言轉化方式和翻譯策略,分析隱喻翻譯中不同類別和不同特征的語言結構是怎樣動態適應不同語境的,并最終指出譯者翻譯隱喻性文章的方式,并加以總結歸納。
《大漠祭》共有兩百多條隱喻,隱喻翻譯包含異類轉換等不同的模式,本文以異類和同類這兩種模式作為典例進行闡述。
同類轉換具體指相同語境下的轉換,例如漢語在翻譯成英語時,漢語中用到的修辭手法不加以改變,在英語中依然保留同類的手法,讓翻譯的文本更加接近原文,讓翻譯文本的含義更加生動形象。例如“嘴是蜜缽缽,心是刺窩窩”,這句話是甘肅一帶的方言,具體描述了一些口蜜腹劍人的說話特點,這些人嘴上是甜言蜜語,內心卻機關算盡,盡是壞主意,一般在描寫那些長舌婦時使用,能將長舌婦表里不一的形象展現出來。如果將其翻譯成英文就是“With a honey jar for a mouth and a pincushion for a head”,在翻譯此處時,可以運用意譯和直譯兩種方法,并保留隱喻的特點。在文本中,缽是一種比較小的器具,和盆子類似,窩比喻物或人處的位置,在翻譯時不能做到面面俱到,無法精準地將這兩個疊詞表達出來,但是可以另辟蹊徑,在翻譯成英文時,可以用英文中的介詞將喻體和本體并列起來,讓句子具有一定的對稱性,并表達出生動的效果,并同時用“with”將這兩個句子連接起來,達到并列的效果,既不會讓讀者有閱讀障礙,又能呈現出原語境的含義,在銜接上處理得當。為了讓讀者理解原方言的意思,將“蜜缽缽”直接翻譯成“蜜罐”,將“刺窩窩”直接翻譯成“針墊子”。
異類轉換模式將漢語中運用的修辭手法變為英語中的修辭手法,轉換后修辭手法在形式上發生了變化,但是原文中的意思沒有改變。例如“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諸葛亮”,如果翻譯成英文就是“as if they were all latter- day Zhuge Liangs,the sage who knew events of five hundred years in the past and could see events five hundred years into the future”。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很有智慧和謀略,在這一句話中將說話的人視為諸葛亮,并運用英文中的連接詞“as if”連接整個句子的骨架,并用英語中的通俗語言讓讀者一目了然,隱喻不再晦澀,而是變為英語中的明喻,讓讀者體味到原句的精髓,同時由于英語和漢語的表達習慣不同,調整了語言順序,并讓翻譯出的譯文更加流暢,適應了文本的語言環境。
《大漠祭》是我國鄉土文學中的一部著名的作品,小說中的鄉土性語言主要是甘肅地區的方言,其中共包含二百多條甘肅方言,生動地再現了我國甘肅地區居民的方言。在翻譯時,除了上述的隱喻性語言翻譯外,還包含直譯、意譯、半意半直譯等。這幾種翻譯策略在本部作品中占據的比例不同。
所謂直譯,顧名思義就是逐句逐字翻譯,在翻譯時,盡可能保持原文的意思和味道,不改動原文中的思想,不丟掉原文的意境,做到形神兼備。《大漠祭》方言翻譯策略中,二百多條方言譯文中直譯占 18.4%。在翻譯《大漠祭》譯時,一旦要求保持原本的語言特征,并展現固有的語言文化,就應當按照直譯表達原文的內涵,并輸出甘肅方言文化。上述情況的前提是在翻譯后不會出現交際鴻溝,所謂交際鴻溝就是原文闡述的是某種含義,但是在翻譯后,讀者在閱讀時理解成另外一種含義,有時候即使直譯沒有丟掉原文本的意思,由于外國讀者語言習慣的不同,也極有可能產生歧義,在這種情況下,直譯就不可取。
例如“人吃五谷生百病”,這句話的漢語表達非常簡單,而且是以方言的形式表達出來,在翻譯時,應當不丟掉原來的語境即“We eat the five grains,so naturally we get sick”。在本句中,grain指谷物和顆粒,五谷可以直接翻譯成“five grains”。在英語中表達為五種谷物,這樣的翻譯直截了當,通俗易懂,意思明朗,百病在此句話中是一種泛指,意為各種疾病,因此在翻譯時直接翻譯英文中的“sick”即可,在翻譯整句話時,需要運用一個英文中的銜接詞“so”連接起來,使整個句子的邏輯結構合理,不丟掉本意。
在翻譯《大漠祭》時,也應當運用意譯加直譯的方式展開,這兩種方式相結合,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翻譯一個句子時,句子的主干部分應保持原文的含義和形式,并展現出原文的深層意義,這樣能夠更好地加強中西方的語言交流,并加強溝通,剩下的其他句子部分,如妨礙交際的可以意譯,只需要展現大致的意思即可。
例如“舌頭上纏了裹腳”,這是一句典型的俗語,用來指一個人說話啰里啰嗦,不爽快大方,如果將其翻譯成英語,就需要運用直譯加意譯的方式。在翻譯時整句話譯為:“Your tongue is like a foot-binding cloth,long and stink.”在本句話中“a foot-binding cloth”在英語中譯為裹腳布,和本句中的纏上裹腳意思相近,在翻譯這一部分時讀者能明顯感受到這是一個明喻,形容一個人說話啰嗦。后面的一部分是加譯部分,“ long and stink”意為又長又臭,這樣就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原文的語境,起到傳遞文化的效果,并考慮到了讀者的內心感受。
解釋性意譯就是舍棄掉原文本中表面上的含義,丟棄掉一些句子的文字意義,并對原文本的內容進行深化理解,延伸為深層的意義,并做出完善的解釋,不偏離原文的意思,讓原文本的內容更加生動形象。如“狐顛顛,人三天”,這也是一句典型的方言,倘若不加以解釋,讀者很難理解,在翻譯時,就應當用可視化的言語來表達句子深層的意思。
這種翻譯的方法指在翻譯時丟掉較多的源語言特點,并將其歸納到目的語中的慣用語,從而實現翻譯目標。例如“手里又沒有半個光陰”,這里的光陰從表面上看是時光、時間,實際上指的是金錢或人經過工作或奮斗所得到的勞動所得,也可指人擁有的物質條件。因此在翻譯時,既要達意,又要簡潔明了,翻譯成英文時,可以使用一些英文中的慣用語和口頭語來代替原文的深層含義,通過轉化的形式加以呈現,因此可以翻譯為“we have nothing”,我們什么都沒有,這樣源用語就變得清晰,表達明朗,讀者一看就能明白其中的含義。但是也應看到這種翻譯方式的局限性,即失去了方言的特色。
例如“你說出個道道來”,這句話換另一種形式表達就是你說一下其中的原委或玄機,“道道”是一個典型的方言,在翻譯時也可以轉化源用語“Give me a reason”。“reason”是英語中的常見語言,將其代替原文中的“道道”,既起到了轉化的目的,又不至于丟掉原句的意義,同時也無礙于交際,讀者理解起來也更通透。
在《大漠祭》中,文本中有一些超出讀者認知范圍內的民俗文化內容,這些文化內容具有一定的地方色彩,在翻譯時無論是直譯還是意譯,效果都不太好,此時就應當使用音譯輔以文內注釋的方法。音譯能夠保持原有鄉土文化氣息,文內注釋主要是在翻譯的過程中,在文中加一些解釋,讓外文讀者能夠一看便懂,避免讀者的思維遭到打擾,因此將這二者結合,不但能夠保留原有的語言文化,還能夠讓譯文更加生動飽滿。如原文中有這樣一個場景:一個老頭正在為別人算命,里面提到了“八字”這個內容,八字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民俗文化形式,因此在翻譯成英文時,可以直接音譯過去,翻譯成“ba zi”,但是也應當在文中用英語具體解釋“八字”的含義,如可以在前后語句中添加“the time of birth”,即生日的時間,還可以在后面加以解釋“eight characters of his birth-the year,month,day,and hour”。這樣能夠使英文讀者明白所謂的“八字”就是一個人出生時間精確到年、月、日、時的一種具體說法,并能夠從八字中看出一個人的性格和命運。
綜上所述,《大漠祭》是一本優秀的鄉土文學小說,在對里面的鄉土方言進行翻譯時,應當結合不同的鄉土語言語境,并根據不同的語言特征和語言含義,運用不同的翻譯方法進行翻譯,起到生動的效果,使我國文學作品能夠更好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