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萍
家庭和睦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之一。如果家庭中經常發生爭吵和沖突,那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學習成績將受到一定影響。本文基于班上所出現的狀況展開分析與探討,以愛滋養學生心靈,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為突破口,通過系列教育策略來正向影響和改變學生的行為,最終促進其健康、全面發展。
一、讓孩子明白父母為什么吵架
有一次,我發現班上的一名同學未能完成作業,通過詢問得知,原來是因為其父母在家中發生激烈的爭吵,從而影響了學習進度。針對這個情況,我立即在班上開展問卷調查,就“是否看過父母吵架”“父母吵架會害怕嗎?”“害怕什么?”等問題進行探討。而后發現,班上絕大部分同學都經歷過父母吵架,當父母吵架時,他們會感到無助與恐懼,擔心被拋棄,從而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
父母吵架的原因多而復雜,社會壓力、工作壓力、生活壓力,人際關系等都是引起吵架的導火索,孩子不理解,這時候就需要老師來進行引導,讓孩子適當了解父母吵架的原因。
(一)父母吵架并不是因自己而起
小孩子很害怕做錯事,當看到父母吵架激烈,有時會誤以為是因為自己做錯事而導致的,會越想越害怕。面對這種情況,我會列舉以下例子:在圖書館看書的時候,有兩名同學想看同一本書,于是,你說一句,我說一句,大家互不相讓,最后竟然吵起來了。“牙齒都會咬到舌頭”,人與人相處有時難免會出現摩擦。正如父母工作累了,心情不好時,會容易吵架,吵完就沒事了。這樣,孩子就知道父母吵架并不是自己的錯,減輕了他們對父母吵架的心理負擔。
(二)父母吵架并不是因為討厭對方
有些孩子認為父母吵架了,就是雙方已經討厭彼此,特別是當孩子聽到父母吵架時說的話,或者看到吵架后互不理睬的樣子時,這種恐懼心理更甚。
因此,我向學生展示兩幅畫,第一幅畫上,有一名孩子拿著考試99分的試卷給媽媽看,但媽媽只顧著看電視,頭也不回地說:“行了。”第二張畫著一個媽媽正在罵手里拿著60分試卷的孩子。我將這兩幅畫進行對比,與學生展開討論:第一幅畫上的媽媽真的關心自己的孩子嗎?第二幅畫中的媽媽為什么罵自己的孩子?通過這樣的引導方式,讓學生明白吵架并不代表討厭對方,有時是希望對方變得更好。吵架也是一種溝通的方式,只不過這種方式有點激烈,大家不必過于害怕。
二、讓孩子相信父母吵架了也會愛著他們
(一)父母吵架不會離開家庭
有些學生提到,當父母吵架,看到爸爸或是媽媽離開家門,自己大聲地呼喊也喚不回他們時,便會感覺到特別地彷徨無助。我告訴學生,希望他們明白:吵架時,父母走出家門,是想讓雙方都能盡快冷靜下來,避免進一步的沖突,他們平復了心情很快就會回家的。家,是溫暖的地方,是可以供人遮風擋雨的地方,因為那里,有自己最愛的親人。孩子是父母的寶貝,他們不會輕易離開家庭的。
(二)父母吵架不會不愛孩子
父母吵架時,因為心情激動,往往會容易忽略孩子的行為,有學生曾經跟我說道:“無論我怎么叫媽媽,媽媽都沒有理我,我心里很害怕。”于是,我通過讓學生看一個故事連環畫來進行開解。
有一對父母因為一件小事而吵架了,生氣的媽媽就像一只帶刺的刺猬,爸爸就像一頭發怒的獅子,他們互不相讓。而孩子就像一只受驚的小兔子,躲在沙發的角落里瑟瑟發抖。當孩子聽到媽媽說要離開家時,他想拉住媽媽,頭卻不小心撞到了桌子的一角,摔倒在地。爸爸媽媽看到了,馬上停止吵架,跑向孩子。媽媽抱著孩子看他頭有沒有受傷,爸爸拿出熱毛巾給孩子敷頭。無聲無息之中,爸爸媽媽和好了。
故事聽完后,我問學生:父母吵架了,是不是就不愛你們了?想一想父母吵架后是怎么對待你們的。孩子們聽完后,都不由地回想起父母關心自己的美好時光。
三、讓孩子知道父母吵架了該怎么做
(一)不要記恨父母
就像自己也會跟同學吵架一樣,父母亦非圣人,難免也會吵架。作為子女,不能因為父母吵架就去記恨他們。
我給學生講到《弟子規》:“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父母有過錯的時候,應小心勸導改過向善,勸導時態度要誠懇,聲音需柔和,做到和顏悅色。如果父母不聽規勸,要耐心等待,尋找合適的時機再繼續勸導。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氣,此時我們雖難過得痛哭流涕,也要懇求父母改過,縱然遭到責打,也無怨無悔,以免陷父母于不義,使父母一錯再錯,鑄成大錯。
(二)讓父母和好如初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維系家庭感情的紐帶。因此,我通過以下方式引導學生,在家庭關系發生矛盾時,不要把自己當成一個弱者,而是要做捍衛自己家庭的勇士。
1.寫下自己的心情
在父母吵架時,孩子可以先回避一下,把自己的心情寫下來,寫出自己對家庭的依戀、對父母的愛、父母吵架對自己的影響、希望有一個怎樣的家庭等,在父母冷靜下來后,展示給他們看,說出自己的內心想法。
2.唱歌緩解氣氛
在父母冷戰時,為了緩和家庭的氣氛,學生可以用自己的歌聲打動父母暫時冷漠的心。此外,還可以利用畫畫、講笑話、講故事、甚至學動物叫等方法來哄父母開心,從而令他們冰釋前嫌。無論用什么方法,只要是學生用自己的誠意來打動父母,促進家庭和諧的,教師都要對他們給予肯定與鼓勵。
總之,作為一名老師,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有義務也有責任與家長攜手合力,用愛和理解引導學生學會積極應對家庭矛盾,走出父母吵架的陰影,增強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從而更加陽光、友愛、自信。
責任編輯 鐘嘉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