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鳳 吳嬌 羅燕
新一輪課程改革將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對二十四節氣的深刻理解,我們探索了它們所蘊含的獨特魅力,并嘗試了一種新的教育模式。我們把這些知識應用到了各個領域,并通過項目化的學習來探索如何讓這些知識融入教育體系,從而引發學生興趣愛好,提高他們的創造性。
一、二十四節氣跨學科主題課程開發與實踐的重要價值
跨學科主題課程通常會涉及多個學科的內容,選擇某個中心主題,讓不同的學科內容圍繞這個主題展開討論,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跨學科主題課程旨在培養學生跨學科的思維能力,并將已有的知識與新學科內容相互關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這種教育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二十四節氣不僅僅體現了中國古老的智慧,而且還包括了豐富的哲理、歷史、自然和社會經驗。二十四節氣跨學科主題課程開發與實踐具有重要的價值,主要包括:
1.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二十四節氣跨學科主題課程將不同學科相關內容相互交叉和整合,充分展現了知識相互滲透并互為依存的關系。學生通過對節氣背后的文化、歷史、氣象、生態、健康等多重角度的研究和思考,能夠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2.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識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寶貴財富,它們既體現了中國農耕技術的發展,也記錄了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更是中華民族悠久的精神財富。跨學科主題課程的開發和實踐,可以讓學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和認識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內涵。
3.培養學生文化素養
通過學習和研究二十四節氣,學生不僅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認識,還可以增強文化自信和自我認同感。在二十四節氣跨學科主題課程中,學生需要閱讀繁多的文獻、搜集資料,學會了解和欣賞文化遺產,從而提高了文化素養。
4.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課程開發和實踐往往需要學生采取主動行動,積極探究、實踐、創新。通過親身實踐、各種場景模擬、實際操作等方式,學生可以更好地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增加實踐經驗。
5.促進學生交流和協作
二十四節氣跨學科主題課程開發和實踐需要學生與同伴進行團隊合作、互動交流,通過討論、合作、分享,展現各自的優勢,創新出課程的亮點,鍛煉了學生交流、協調、合作和溝通的能力。
二、二十四節氣跨學科主題課程開發與實踐的有效路徑
在二十四節氣跨學科主題課程開發和實踐中,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可以采取講座、小組討論、實地觀察、制作展板、拍攝短片、模擬實驗等方式進行教學。跨學科主題課程開發和實踐中,實踐探究和案例研究非常有幫助。比如,社會實踐、采訪、問卷調查等方式可以增加學生的體驗感,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認識二十四節氣,案例研究可以讓學生思考如何將二十四節氣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
1.入項活動
教師提供典型的視頻例如《神奇的二十四節氣》供學生欣賞和討論,了解學生對二十四節氣的時序、每個節氣的特征以及相關古詩的了解。通過提出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們進行深入的討論,并將其分解為更有效的思維方式和問題鏈。我們需要進行一次思考,以確定一份優秀的二十四節氣剪紙掛歷應具備什么樣的特征,制定一份第一稿,并對其進行詳細的分析。根據主題,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并給出每個小組的目標和任務。老師清楚地指出了學習活動的步驟和時間安排,并且明確了提交材料的要求。
2.知識與能力建構
請學生們填寫有關品讀二十四節氣古詩詞的表格,并與其他小組成員分享自己的了解和疑問,以便形成一份共同的問題清單。通過使用教師提供的分析框架,學生閱讀三篇典型的文章,并從中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寫了哪些景物,體現哪些節氣習俗?作者用怎樣的語言描寫景物?這些景物之間的變化關系表現出怎樣的情感關系?”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們可以深入探究文章的主題和語言結構,并進一步理解情境交融的核心概念。使用思維導圖,學生們可以比較三篇文章在情境交融方面的相似與差異,并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研究,完善第二稿,對二十四節氣剪紙掛歷的主要內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探索與形成成果
每個項目化小組都應該清楚地了解二十四節氣剪紙掛歷的內容,并制定任務清單和初步計劃,以便更好地完成這些工作。小組成員按照主題分類收集素材,并進行觀察、拍攝、編寫文字和搜索音樂等活動。他們重新組織所有素材,并結合主題進行修飾和調整,分工合作二十四節氣剪紙掛歷的第一稿。
4.評論與修訂
通過評估,小組成員可以更好地了解項目中的主題、素材、情境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并通過語言來進行有效的交流。教師加入項目小組,探討主題、素材、情境之間的聯系,并就語言表達方式提出寶貴的改進意見。
5.公開成果
當學期結束時,教師組織學生舉辦一場關于二十四節氣剪紙掛歷的品鑒會。參加者包括班主任、家長以及其他對這一主題感興趣的同學和老師。每個小組都將展示一份打印版的二十四節氣剪紙掛歷,并進行口頭匯報(配演示文稿)或視頻展示。最后,將根據評估標準選出一些獨特的二十四節氣剪紙掛歷作為獎項,并在公眾討論區中收集來自各方的意見和看法。
6.反思與遷移
小組成員完成表格,本次項目化學習學到了什么?在這次社會性實踐和審美性實踐中,發現了一些共同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在下一次遇到類似的情況時,我們應該怎樣處理?我們的二十四節氣剪紙掛歷的構圖是什么樣子的?它與圖片、文字和音樂的搭配是怎樣的?如何在未來的改進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綜上所述,以二十四節氣的學習為契機,探索了有利于學生能力發展,同時又具有趣味性、實效性、可操作性的傳統文化教學實踐模式,獲得很好的反響。因此,我們要把握這個良機,秉持民族的精髓,不斷推陳出新,把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結合起來,把它帶到更多的地方,使它成為更多人的共識。通過教育,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并在未來將其作為一種重要的精神財富來繼承發揚。
【本文系廣東省馮宇紅名師工作室、湛江市中小學教育科學規劃2022年重點項目“核心素養導向二十四節氣跨學科主題課程開發與實踐”(2022ZJZD009)、湛江市中小學教育科學規劃項目“本土‘非遺’文化特色課程TCP教學方式研究”(2021ZJYB028)、廣東省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心專項科研項目“TCP教學能力的培養路徑研究”(GDSP-2021-S001)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