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開 張哲
摘要:開展“四史”教育是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重要內容,是激勵和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凝聚奮進力量的重要舉措。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載體也發生了巨大改變。新形勢下,充分把握新時代青年的成長環境、思想特點和行為特征,探討互聯網時代高校利用網絡載體開展思政育人工作的創新路徑,對加強和改進育人效果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廣東省某高校在易班平臺開展“四史”教育的實踐經驗,討論了網絡思政視域下新時代高校加強“四史”教育的創新路徑和策略,總結了“四史”教育融入網絡育人的實踐理路。
關鍵詞:網絡思政;“四史”教育;創新路徑;易班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貫通起來,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也將加強“四史”教育作為加強政治引領的重要內容。增強新時代青年歷史認同對抵御西方敵對勢力意識形態滲透、激發新時代青年接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和鞏固黨執政的青年群眾基礎具有重要價值。[1]
思政課作為開展“四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也是“四史”教育研究的主要領域。孫艷美[2]、宋儉[3]、李寒梅[4]等從“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原則、意義、路徑等角度進行了研究。當今“00后”大學生作為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一代,其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也受到互聯網的巨大影響,這給高校傳統的思政工作模式帶來了新的挑戰。面對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須主動適應新形勢,充分把握新時代青年的成長特點和時代特征,不斷創新和改進工作方法,探索“三全育人”的新路徑,才能確保思政育人工作取得實效。找尋“四史”教育與網絡平臺融合的最佳契合點,形成“四史”教育的創新模式,是提升“四史”教育實效,發揮“四史”育人價值的重要途徑。
二、依托易班平臺加強“四史”教育的路徑與策略
“易班(E-class)”是在教育部指導下建設的以在校師生為主要使用對象的綜合性網絡互動社區,是集教育教學、文化娛樂、生活服務為一體的網絡思想教育平臺。育人導向是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的根本導向,易班作為中國使用范圍最廣泛的大學生網絡互動社區,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的育人功能,巧妙地融合在教育教學、管理服務、后勤保障、文化娛樂等功能之中,實現了思政育人和高校管理服務、文化娛樂等功能的融合統一,確保了用戶的使用度和黏性,成為最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
(一)從堅定理論自信的高度強化易班平臺的思想引領作用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鈣”,理想指引方向,信念決定成敗。當今世界復雜多變,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形勢和新問題,也成為影響大學生認知的重要因素。面對復雜的國內外情況,部分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也存在著模糊化、功利化和宗教化傾向,產生了某些偏差。[5] 增強理論認同、堅定理論自信是引導大學生樹立崇高理想信念的基礎。高校必須要強化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大學生的理論素養。“四史”是精神力量之源,從堅定理論自信的高度,深刻把握“四史”與高校思政工作的耦合關系,深化易班平臺的“四史”教育模式改革,有助于進一步強化易班平臺的網絡思政育人功能。高校易班平臺建設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將理想信念教育貫穿始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緊緊圍繞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制定學習目標,統籌安排學習內容。“四史”教育的形式要做到潛移默化和潤物無聲,可以通過在易班平臺發布主題討論、黨建團建、就業指導、優課教學等專題活動,通過“輕應用快搭”建立文化社區虛擬場景,提升平臺和活動的互動性和吸引力,在為學生提供貼心服務的同時,強化對大學生的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引導新時代大學生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
(二)從培育文化自信的視角增進大學生對“四史”的情感認同
“四史”中蘊含著豐富的優秀文化內涵,從培育文化自信的視角,加快構建易班教育平臺建設與“四史”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促進大學生增進“四史”情感認同的有效舉措。易班平臺作為網絡思政教育的新載體,其實質是運用網絡技術手段傳遞有價值的教育內容。[6]易班平臺自身具有的綜合性、趣味性、互動性等特點,使大學生更易于接受該平臺傳遞的教育內容。高校要從增強文化自信的角度出發,注重在易班平臺輸出和傳遞高品質、有價值的教育內容。要推動“四史”中的文化元素與易班教育教學和品牌活動打造的有機結合,聚焦“四史”學習主題打造形式多樣的網絡文化精品,注重校園文化育人作用,用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將“四史”知識呈現出來。通過將“四史”教育與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結合起來,促進大學生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問題,進而深化大學生對黨的全面領導的情感認同,引導大學生不斷堅定“四個自信”。
(三)從學用結合的層面探索“四史”教育的創新路徑
依托易班平臺加強“四史”教育,既要著眼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目標,更要遵循易班網絡平臺的建設規律和傳播規律,創新“四史”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強“四史”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高校可以通過易班優課、特色輕應用、小程序、H5、網頁、微視頻、網絡歌曲等形式載體,建立“四史”教育新模式。發布如歷史“易”起憶、盛世“易”起贊、英雄“易”起敬等為主題的網絡文化活動,開設“四史”云書架、“四史”云影院等易班優課,舉辦包括“云”主題演講比賽、“云”知識競賽、“云”主題沙龍以及專家理論宣講等“四史”云思政文化節,在系列文化品牌中融入思政教育,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打通理論學習向知行合一轉變的實現路徑。
(四)用載體創新的方式挖掘“四史”的深刻內涵
高校開展“四史”教育,內容上要守正,形式上要創新。高校要整合多方資源,加強校園網絡信息教育平臺建設,充分發揮各類網絡新媒體的作用,在堅持政治方向正確和信息準確基礎上,將“四史”資料信息“電子化”“形象化”,從多角度、全方位,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共享“四史”知識信息、重現“四史”經典故事、傳播“四史”智慧與成就。[7]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推動了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場域的拓展,新媒體傳播的即時性和無界性,突破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時間、空間限制。[8] 易班平臺作為高校教育教學、生活服務、文化娛樂的綜合性、一站式網絡平臺,聚合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載體。高校開展“四史”教育要善用網絡信息化平臺,促進傳統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與新技術、新方法、新思路實現優勢互補,創新思政工作方式和載體,充分挖掘“四史”的內涵,讓易班等網絡平臺成為“四史”教育的重要陣地,推動“四史”教育提升實效。
三、“四史”教育融入網絡思政的實踐理路
網絡新媒體時代,高校創新思政育人模式要做到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通過強化“四史”教育組織保障、優化網絡學習平臺建設、注重優質網絡內容打造、創新優化傳播形式載體,推進實現育人模式與網絡信息化平臺建設的融合發展。
(一)強化“四史”教育組織保障,構建學習機制
強化對“四史”教育的組織領導,建立常態化的學習機制,是高校深化“四史”教育的基礎性工作。“四史”是高校開展思政育人工作的寶貴資源,對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堅定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義。高校各級黨組織要高度重視“四史”教育在立德樹人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成立“四史”學習教育工作領導小組,黨委學生工作部、黨委宣傳部、二級學院等各部門協同聯動,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高校要主動探索建立“四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制度機制,構建基于學習者視角的“四史”教育模式,確保“四史”學習落到實處。高校要提供網絡思政育人的制度保障和物質基礎,強化網絡技術支持和平臺建設保障,促進“四史”教育與易班等網絡思政育人平臺的融合。思政工作者要樹立互聯網思維、提升網絡素養和利用互聯網開展思政工作的能力,推動構建“互聯網+思政”育人模式,利用互聯網等數字新媒體技術為高校思政工作賦能,進一步增強思政工作的時代性和感召力。
(二)優化網絡學習平臺建設,注重混合學習
“四史”教育的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把握科學規律、堅定理想信念、明確時代使命。易班等網絡思政育人平臺為闡釋黨的核心理論內涵、展示典型歷史故事提供了載體,互動社區也為展示師生學習感悟、交流學習體會提供了平臺。網絡平臺的建設有助于增進師生間、同學間的交流互動,促進大學生主動弘揚正能量。通過易班平臺開展“四史”教育,既滿足了教育者對網絡教育平臺的需求,也滿足了學習者輸出學習內容、促進知識轉化的需要。高校要持續優化網絡學習平臺的建設,關注用戶體驗和用戶反饋,為優化平臺建設提供依據。同時,要注重線上和線下混合學習模式的構建,通過線上發起、線下開展等形式實現線上線下的聯動。充分利用高校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挖掘校史與“四史”的關聯之處,并以多種形式在網絡平臺上呈現,讓“四史”學習更有溫度,更加鮮活。
(三)注重優質網絡內容打造,引導學用結合
高校的網絡思政要強化“育人”意識,始終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注重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學生成長規律和信息傳播規律,圍繞“四史”學習的重點,結合“四史”文化元素打造優質教學內容,充分發揮易班等網絡平臺的最大效用。理想信念的確立是一個反復并且長期的過程,要在社會實踐中不斷體驗和反思才能夠更加堅定。[9] 高校做好思政育人工作,重在引導學生做到知行合一,學會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奮斗踐行自己的初心使命和青春誓言。高校可以通過易班等網絡思政育人平臺發起“我為群眾辦實事”等專題活動,鼓勵學生發揚和踐行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通過開展“返家鄉”“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在用實際行動在鄉村振興中貢獻力量;發布志愿服務活動,引導學生在志愿工作中弘揚志愿服務精神,有效實現“四史”教育與大學生實際學習生活的聯系和貫通,引導學生將學思踐悟融入到學習生活中。
(四)創新優化學習形式載體,突出學生主體
易班等網絡平臺的功能多樣,為高校開展“四史”教育提供了多樣化的渠道。除了音頻、視頻、圖文展示,高校還可以通過開設易班優課,發布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學生黨員、學生團員錄制的主題微課,通過“輕應用快搭”模塊開發設計具有特色的輕應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參與性。同時,高校可以依托易班平臺,聯動線上線下校園品牌文化活動建設,通過設計互動式、體驗式的學習模式,突顯學生在“四史”教育中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四史”的主動性,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真正實現“四史”知識的內化,促進“四史”學習由輸入模式向輸出模式的轉換,引導大學生實現被動學習者向主動學習者的轉變。
四、結語
雖然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嚴峻挑戰,但互聯網的便捷性、分享性、交互性改變著人們生活模式,給各行各業帶來無限的發展機遇和動力。[10] 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須立足新的時代背景,主動探索思政工作與網絡平臺建設、信息技術發展的深度融合機制,主動適應時代變化,熟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探索青年學生的個性和特點,挖掘“四史”中的育人元素和深刻內涵,充分聚合優勢資源,凝聚思政育人的工作合力。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四史”教育與網絡思政的有機結合,進一步突顯“四史”的育人實效,打造出“互聯網+思政”的育人模式,構建打破時空、強調自主、覆蓋廣泛、針對性強的網絡思政平臺,持續增強“四史”教育的感召力、親和力,進而形成全方位、立體化、時代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參考文獻:
[1]曾福文,張莉.增強新時代青年歷史認同的現實審思與有效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No.698(11):75-78.
[2]孫艷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加強“四史”教育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No.261(09):101-105.
[3]宋儉,廖玉潔.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20,No.495(07):24-29.
[4]李寒梅.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邏輯理路[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2(04):110-116.
[5]佟怡.新形勢下提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No.224(08):137-140.
[6]唐澄澄.基于易班平臺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探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9,35(10):14-15+27.
[7]簡超宗,張永紅.新時代加強青年大學生“四史”學習教育的價值意蘊、內在要求及實踐理路[J].高校輔導員,2021(06):71-75.
[8]張寶君,郎爽.全媒體視域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四全”生態格局建構理路[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50(03):105-111.
[9]陳華洲,佘燕堃.以百年黨史涵養大學生理想信念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No.660(21):22-24.
[10]余俊渠.易班平臺在高校大思政建設中的功能與路徑探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1(01):181-185.
【本文系2020年度廣東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網絡思政視域下高校加強‘四史’教育創新探究”(課題編號:2020GXSZ041)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