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郭秦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自建立以來,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斗爭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創造的具有中國時代特色的文化,蘊含著偉大的革命精神,因此,紅色文化特別是海陸豐本土紅色文化更是一種極其寶貴的思政課教育資源。汕尾市中小學校要牢牢把握時代的脈搏,傳承紅色基因,緊扣時代主題,用好紅色文化資源賦能基礎教育學校高質量發展。
一、紅色文化賦能基礎教育學校高質量發展之抓手
為了進一步賦予全市基礎教育學校教育新動能,我們以海陸豐紅色文化教育資源浸潤式融入中小學教育,撬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一)依托中小學校本課程建設賦能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因地制宜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尋找紅色革命文化資源與校本課程構建的結合點,把紅色課程融合在校園文化、學科教學和學生實踐之中,汕尾市中小學校思政課探索出了用“奔向海陸豐”校本課程促進學校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巍巍蓮花山,清清龍津河水。“農民運動大王”彭湃領導海陸豐人民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是全國十三塊紅色革命根據地之一。周恩來、徐向前等革命先輩曾在此留下革命的足跡,傳遞著革命的火種。老一輩革命家在海陸豐生活戰斗中,形成了獨具特色、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紅色革命文化。如何用海陸豐紅色革命文化辦學育人、立德樹人,用海陸豐革命精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汕尾市相關中小學積極探索實踐,不斷總結完善,提出“奔向海陸豐,唱響新時代;辦人民滿意教育,育強國陽光少年”的辦學思想,初步形成了用紅色文化融入立德樹人的實踐載體——“奔向海陸豐”課程體系,培養新時代全面發展的紅色傳人。
一是課程理念在校園文化中得到全面滲透。學校從校園到班級、從教師到學生、從課堂到活動,處處彰顯用海陸豐精神立德樹人思想,形成了潛移默化的課程育人環境。二是課程目標在教育活動中得到全面凸顯。立足核心素養教育、主題教育、紅色基因傳承等課程內容,通過學、看、聽、講、談、寫、畫、演等方式,形成系列教育實踐案例(紅宮紅場、周恩來渡海處等研學,勞動教育實踐案例等),將海陸豐革命精神立德樹人落實落細。三是課程內容在課程設置中得到全面落實。課程內容按照教學計劃實施,與國家課程融合部分納入課程設置之中,教師依據計劃具體落實,保證課堂教學實效;拓展延伸類課程劃入規定教育時段,集中進行教育學習。四是課程成果在社會各界得到全面推廣。通過送教、送課、網絡課程輸出、區域聯合教研、報刊雜志發表等方式宣傳,促進教研成果引領全市相關學校,實現共同促進、共同發展。
(二)運用時政情景嵌入法創設情境,賡續紅色血脈
杜威說過,教師不但要懂得教材,還要懂得學生的發展需求。汕尾市地處粵東沿海,毗鄰港澳臺地區,學生思想容易受到境外不良思潮的影響。為此,中小學思政課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精準運用時政熱點巧設情境教學環節,依托情境教學內容把學生引入現實生活,培養核心素養。同時,把汕尾豐富的紅色資源與時政熱點進行有效融合,設計跨越時空的情境“劇本”,師生融入參演,點燃課堂教學活動之火,可以拆除學生和社會之間的圍墻,讓學生在時政熱點融合紅色文化的情境教學中不斷提高對社會生活的整體認知和思辨能力,賡續紅色血脈,進一步實現思政課程育人的根本目標。時政情景的嵌入讓傳統紅色文化煥發出時代的光芒,照亮世界。
(三)以人為本,爬坡換擋,激活學生學習新動能
在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不能局限于課堂之內,或者只有“我的眼里只有你”(傳統課堂),可以嘗試開設“校外時政第二大講堂”,帶領學生深入“校外紅色教育實踐基地”開展大調研延伸學習,在實踐中學深悟透。例如,在學習愛國主義相關的內容時,思政課教師可以帶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借助汕尾豐富的紅色資源開設“第二講堂”,把海豐紅宮紅場、陸豐金廂周恩來渡海處等相關革命舊址、革命紀念場館作為紅色教育實踐基地,促進學生在具體的情境教學活動中體會革命先烈為了偉大的革命事業,憑借堅強的意志力和堅定的理想信念,不畏艱苦、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通過活動培育學生的責任擔當、政治認同等學科核心素養品質。
二、探尋海陸豐革命老區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之路
一是充分借助汕尾市全域老區政策支持,強化機遇意識、責任意識,爭取對口部門對管理理念更新、師資培訓提升、設施設備建設等方面的支持,打造優質名校,縮短區域教育資源差距,辦好老區人民滿意的教育。做好海陸豐紅色文化融入汕尾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頂層設計,打造學校管理強力引擎,以名師名校長引領、黨建+引領等舉措,推動全市教育系統全面落實從嚴治黨,切實加強黨的領導、強化責任意識、狠抓工作落實,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埋頭苦干、勇毅前行。
二是充分利用汕尾綿長的海岸線和豐富的紅色革命文化資源,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借助大灣區優質高等教育產業布局和發展,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集聚輻射作用,擴大招才引智和相關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壯大高層次人才隊伍,積極為汕尾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如近年來汕尾市通過大力開展“紅海揚帆計劃”,從全國高等師范院校招才引智,引進了一批碩士生、博士生充實到全市中小學任教,努力打造一支高品質師資隊伍。
三是把握深圳—汕尾對口教育幫扶契機,積極爭取在資金投入、人才交流、物力支撐和智力扶持等方面的幫扶,助力海陸豐革命老區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落實省教育廳關于做好基礎教育全方位全口徑融入式支教幫扶工作部署,全面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同時,借助深圳支教隊開展教育幫扶促鄉村振興系列教學教研活動,促進城鄉教育協調、均衡發展。
四是借助華南師范大學教育幫扶契機,拓寬對接渠道,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讓華南師范大學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在汕尾扎根,茁壯成長,提升汕尾教育人才隊伍的綜合素質,助推學校辦學質量不斷提升。此外,落實廣東省教育廳關于做好基礎教育全方位全口徑融入式支教幫扶工作部署,充分發揮華南師范大學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及師資教育、培訓等優勢,積極開展教育幫扶,可以謀劃建立鄉村中小學校大學生(含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教研支持實踐基地,強力推進鄉村振興系列教學教研幫扶工作。
五是做好紅色文化融入基礎教育頂層設計,用好用活海陸豐優勢紅色文化資源,構建紅色文化教育體系,打造學校管理強力引擎,引導全市青少年學生發揚革命精神、賡續紅色血脈,培育廣大青少年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的核心素養。
學校要營造良好的紅色文化氛圍,打造紅色文化校園名片。學校要擦亮底色,打造紅色文化名片,同時要拓展課程資源開發空間,把課程開發延伸至校外紅色教育基地,以情境活動為抓手,積極構建豐富的紅色文化教學課程體系,拓展教學資源,增強學生學習的真實體驗。如可以通過紅色校園品牌創建活動,創建一批紅色教育特色品牌學校,海豐縣中國工農紅軍彭湃紅軍小學及沙港八一愛民學校等,可以借助紅色教育品牌,把愛國主義教育在廣大青少年中廣泛開展,傳承好紅色文化,賡續紅色血脈,打造紅色校園文化名片,落實好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
【本文系2021年廣東省中小學三科統編教材“鑄魂工程”專項課題“汕尾紅色文化融入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路徑研究”(項目批準號GDJY-2021-A-b135)及2022-2023年度汕尾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海陸豐紅色文化融入汕尾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項目批準號SWSKYF-202205)的研究成果之一】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