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稿
選擇性學習是指學習者在老師的引導下,按照自身的能力選取最符合自我發展特點的在學習內容、方式、時間等方面進行自主性的學習。它是學習者主觀意志、主體活動、主觀能力的綜合表現,所以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應該在更多的教學環節上,逐步改變老師的“命令性”為學習者的“選擇權”,探索“在老師引導下學習者自由抉擇”的新管理機制。那么,老師在語文閱讀課堂教學調控中,如何自覺地引導學習者開展主動選擇權練習呢?筆者已經做了這樣幾個方面的初步探索:
一、“內容”讓學生選擇
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不少文章會采取同列段式的具體內容,但文章自身的難易也不會較大,老師可以大膽放手,讓學生按照自身的認識能力和興趣,選取感興趣的文章加以重點解讀。
如在教學書《豐富的西沙群島》的第三個自然段,可做如下“選擇”的方法:
師:沙灘上有有趣的貝殼和海龜,而水底呢?據專家計算,水底的財產達十五萬個之多,我們的文章在這部分說到幾種所有財產?你對什么所有財產最感興趣?請你來讀一讀,等會兒我為你給畫面配音。
1.根據圖畫聲音。(根據多媒體課件的展示,需要孩子看見自已選的物產在畫面上呈現就自主起來聲音——朗讀)
2.說明一下,你所選物產(或珊瑚、或海參、或龍蝦、或魚)的特色。
因為學生選擇的是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所以表達得興致勃勃,講得頭頭是道,氛圍比較熱鬧。在其中,由學生挑選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種物產語言來說說,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語言自由意識,同時發揮了學生觸類旁通、遷移認知空間的功能,同時還改善了課堂的基本架構,從而推動了課堂有效性的提升,改變了傳統的由老師“講”懂為學生自己“讀”明白。
二、“理解”讓學生選擇
在閱讀教學中,因為課文的語言帶有模糊化的特征,加上學習者的思考方法的多樣化以及對事物的內涵能夠有多方面的認識等因素,老師應該允許學習者對同一語言的內容能夠作出自己不同的抉擇。如果不違原意,也不產生謬誤,一切都是可能的,但不要拘泥于簡單劃一的方法。
《月夜曲》中的一段情景:當貝多芬彈奏完一首歌之后,盲女孩高興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便是貝多芬先生吧?”貝多芬沒有回答,卻又彈了一曲。“貝多芬沒有回答”這是個含義十分豐富的語句。因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做多方面思維、多元分析、多元性理解:1.貝多芬默認了。2.貝多芬很謙虛,不想讓別人知道。3.貝多芬在醞釀《月光曲》,剛進入情境,卻沒有聽盲姑娘的說話。4.貝多芬為了要把《月光曲》彈完,卻顧不上回答。5.貝多芬自以為碰到了知音,但卻十分興奮,忘記了回答。6.將課文省略,如下文的“讓我再彈一曲吧”也就是正確答案。
三、“學法”讓學生選擇
俗話說:“理兒只有一個,方法卻有千萬。”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們常常有意識地使用著不同的學習方式。教學心理研究也指出,學生的學習方式永遠都是因人而異的。這確實面臨著一種學法自由選擇的機制問題。老師們必須很有意識地去指導學生作學習方式的自覺性選擇,以進一步增強學法的使用效果,同時發展學習者的選擇能力。
如《景陽岡》這篇長課文,長文如何短教呢?有的老師在教學方法上,實現了一個飛躍:
師:誰能通過快速閱讀課文時,有一種方法,可以歸納總結一下,使其他的讀者一眼就知道文章中說了一個什么故事?
生1:我用列小標題的方式:喝酒→上岡→打虎→下岡。
生2:我用圖文結合的方法。
生3:我的武俠小說里的章回法:第一次回:好酒量,痛喝了十八碗;第二次回:乘酒興,只身走下山岡;第3回:好的武松,智勇殺大蟲;第4回:天色已暗挨下山岡了。
這個精彩紛呈的答案,無疑是中小學生主動進行“學法”的碩果,同時更是老師在勇于開拓、注重個性發展后,對中小學生創造力與靈性上的全面解放。
四、“練習”讓學生選擇
學習者間存在著無可避免的差異,因此老師們在設計布置課堂上學習內容時,應該容許學員們在學習的總量上和深淺上都有相應的選擇性度,以沖破傳統的“一刀切”方式。首先,學習者在完成作業的總量上也應該有一種自由。如布置學員抄生字,首先切忌“有棗無棗打三竿”,而應把挑選的主動權大膽交給學生,讓學員依據自身的情況,針對性地去抄、去記。然后在教學作業的“程度”上,也應為難易的區分,容許學員在規定區域內自由選擇。這樣一來既達到了目標的“底線規定”,又反映了目標的“標準規定”,讓各個起點的學員在同一學習過程中均有所掌握與提升。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