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萌
數字教學資源開發應在課程標準下,以具有針對性、有指導性的課程體系為核心,以優化重塑教學設計為載體,以開放共享的應用平臺為依托,推動數字資源建設成果持續性、聯系性、實踐性地應用到日常教學中,充分發揮網絡課程資源的共享性,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培養與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開發設計具有針對性、有指導性的資源體系
數字教學資源的開發設計應以課程標準為指導,以核心課程為載體,形成具有針對性的、有指導性的、有標準的資源體系。以往,微課類資源建設圍繞單獨的知識點開展,重視制作的形式與效率,設計開發大量的微課資源,僅作為補充性的資源建設,缺乏體系性的建構,層次性單一,利用率和開發率不足,無法滿足教師的高效課堂需求和學生的有效學習。新時期的教育數字化轉型將倒逼數字教學加速發展,尤其是“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等國家、地方教育資源平臺的陸續上線,加快以互聯網技術在數字資源建設中的深度滲透進程,增強數字教學資源之間及其與教材、線下課程的融合性、擴展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建構體系化的課程資源,充分發揮數字教學資源的優勢和價值。
二、優化重塑課程教學設計
以微課為代表的數字課程資源設計主要包括課程視頻、學習任務單、知識地圖、課后習題等的設計。其中,最為核心的是課程視頻以及學習任務單設計,根據學生的視覺注意力發展規律,視頻時間一般在15~20分鐘之間。因此教師需要將教學內容拆分為單獨且有聯系的知識點,并根據知識點設計制作課程視頻和學習任務單,使學生能夠根據學習任務單結合相關微課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同時,資源設計要結合知識點有助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和探究,增強互動性,提高其接受度,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構建到達新的高度。課程視頻制作根據微視頻設計稿本,前期使用攝像機或是常用微課制作軟件如 Camtasia Studio、PPT、萬彩動畫、Flash 動畫、snap 等進行制作,在初步完成視頻攝制后,需進一步借助后期編輯軟件如剪映、繪聲繪影、Premier Pro等進行剪輯,二次創作,并適當添加片頭片尾、字幕等效果。在微視頻制作過程中,還應注意利用視聽語言規律突出知識重難點,同時應適當添加音、視頻元素和交互性的設置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創設開放共享的應用平臺
以大數據、云計算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教育領域改革創新。數字教學資源建設運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數據采集與分析,可實現資源需求的精準預測與推送。例如,通過采集學習者的年齡、地區、資源檢索、評測反饋等數據,對數據進行挖掘、分析,描繪學習者特征畫像,發現特定學生群體的潛在學習需求、資源需求等,為資源建設的調整、改進、推送提供參考依據。同時VR、物聯網、元宇宙等概念及技術在數字教學資源建設中的應用,能夠模擬現實實驗、實訓和實踐場景,讓學生通過遠程操控,在虛擬場景中產生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基于云計算的資源共享平臺能夠提供資源上傳、訪問、下載、審核、維護、使用與安全控制等功能,有效降低資源環境建設與維護成本,有助于共建共享基于標準化組織的數字教學資源。
四、推動數字教學資源持續性、聯系性、實踐性應用
數字教學資源的開發不僅要重建設,更要重應用。將數字課程資源等信息化資源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從而優化教學設計,結合應用交互式、可即時反饋的線上移動學習平臺和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才能使其得以充分應用。同時建立完善的過程性考核和多方評價體系,保障數字教學資源持續開發。鼓勵教師運用數字教學資源后,進行“微反思”“微反饋”,介入過程性考核和多方評價體系,如知識測評情況,課后作業完成度、課堂參與反饋、實驗操作評價、小組合作項目設計等,保障數字教學資源持續性、聯系性、實踐性應用。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