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沛良/江蘇省現代農業科技產業研究會會長

江蘇是糧食大省、耕地資源小省,糧食單產居全國高位,水稻單產居全國之首,進一步提升產能面臨巨大壓力和挑戰。2023年以來,按照江蘇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重點圍繞糧食產能提升,尋找新的增長點,我們先后在江浙滬調研,與農業科研院所、農村基層干部和農民進行交流座談和實地考察,并對江蘇水稻、小麥產量與同期全國平均產量進行系統分析,深入研究江蘇水稻單產長期高位徘徊的原因,分析增產潛力,提出水稻產能提升的全新思路與對策建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國水稻種植面積2945萬公頃,占糧食面積的25%,全國65%以上人口以稻米為主食,生產的85%以上稻米作為口糧消費。長期以來,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糧食生產,2022年糧食總產753億斤,創歷史新高,確保了江蘇糧食自給有余,口糧絕對安全,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近年來,國際糧食市場動蕩不穩,我國水稻進口創歷史新高。為了保障口糧安全,2022年我國大米進口量激增,達619萬噸(相當于880萬噸稻谷),超進口配額87萬噸。
2023年受厄爾尼諾現象威脅,多國宣布暫停大米出口。印度作為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國,2022年出口2200萬噸,占全球40%,2023年7月20日宣布立即禁止印度長米以外的其他任何大米出口,發出了史上最嚴出口限制令。2023年7月29日,俄羅斯宣布延長大米出口禁令至2023年底。聯合國糧農組織2023年7月初發布的大米價格指數顯示,全球大米價格徘徊在11年來高點附近。一些國家的居民開始囤購大米,更推高了大米價格,多國市場開始為大米價格上漲擔憂。
因此,必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以國內糧食生產的確定性應對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把提升糧食產能作為建設農業強國的首要任務。
江蘇水稻產能面臨諸多因素制約,水稻單產長期高位徘徊。1998年江蘇水稻單產首次突破1100斤(588公斤),至今24年未跨上1200斤/畝的臺階(2022年為597公斤)。同期全國水稻單產由420.7公斤提高到472公斤,增加51.3公斤,而江蘇只增加9公斤。江蘇水稻單產與全國水稻平均單產的差距在縮小,1998年比全國平均高326.8斤,2022年僅高251.4斤。繼續提高江蘇水稻產量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一是土地資源約束的矛盾更加突出,水稻種植面積難以擴大。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背景下,糧食高位增產的難度越來越大。江蘇人多地少,耕地資源不足,人均耕地0.72畝,僅為全國的53%。而且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耕地在不斷減少,穩定8000萬畝糧食面積的壓力越來越大。糧食繼續增產必須走依靠科技、主攻單產的路子。
二是低產的雜交秈稻面積不斷擴大,拉低了全省水稻平均單產。雜交秈稻畝產一般比常規粳稻低30~50公斤。近幾年,高產的粳稻面積在減少,而產量低的雜交秈稻面積反而在增加,直接制約了水稻平均單產的增長。2022年雜交秈稻面積由2002年的365萬畝,擴大到535萬畝,增長46.6%。2022年比2014年增加141萬畝,而粳稻減少109萬畝。這個與全國的情況形成明顯的反差,全國同期雜交秈稻減少1591.3萬畝,粳稻增加1009.3萬畝。
三是優質粳稻品種的增產潛力有限,高產難度愈來愈大。21世紀以來,江蘇水稻品質育種取得了顯著成效,培育推廣了一大批優質米品種,優質米比率有了明顯提高,但是缺乏既優質又高產的突破性品種。加上優良品種“遍地開花”,缺乏大面積推廣的主體品種,多亂雜現象有所回潮,制約了單產的提高。
水稻單產長期在低于600公斤的高位徘徊,而同期小麥單產突飛猛進,單產由1998年218.8公斤提高到2022年的383公斤,畝增164.2公斤,增幅高達42.9%。小麥總產由1998年的151.9億斤,提高到2022年的273.1億斤,增加121.2億斤。而同期水稻總產只增加63.7億斤,小麥總產增加是水稻總產增加近2倍,為全省糧食增產作出了突出貢獻。
由此可見,江蘇糧食繼續增產,必須在鞏固小麥增產優勢的前提下,重點挖掘水稻增產潛力,采取突破性措施,主攻水稻單產,打破“原地踏步”的徘徊局面。
袁隆平院士早在十年前指出,雜交粳稻是很有發展潛力的新一代水稻,是未來水稻增產增收的重要增長點,是最有可能實現糧食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方向。為了盡快培育成功雜交粳稻,2011年在常熟市農科所成立了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熟分中心,由端木銀熙領銜。他育成的常優粳10號,產量比常規粳稻高,品質比雜交秈稻好,是目前雜交秈稻地區的理想選擇,是推進新一輪粳稻化的主力軍。
“雜粳”替代“雜秈”意義重大,不僅能增加水稻產量,而且能提高稻米品質,增加農民收入。浙江省是雜交粳稻推廣面積最大的省,上海市是雜交粳稻推廣面積占比最高的省。江蘇歷史上曾經推行過“水稻粳稻化工程”,大力壓縮雜交秈稻,擴大常規粳稻,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現在雜交秈稻面積大幅回升,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品種加以替代。當前,江蘇加快雜交粳稻替代雜交秈稻條件完全具備。
一是農田基礎設施條件有利于發展雜交粳稻。經過多年的丘陵山區開發、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壤肥力水平提高,灌溉設施配套。而且即使是丘陵山區,如盱眙縣,由于雜交粳稻有較強的雜種優勢,比常規粳稻更容易替代雜交秈稻。
二是江蘇培育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雜粳新組合試種最高畝產達981.4公斤。江蘇審定的常優粳10號特別適應江北地區推廣。2022年在全省布點26個縣33個點,一般比當地對照品種增產200公斤左右。在鹽都農科所試驗田,由揚州大學張洪程院士帶領省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省農業農村廳、鹽城市農業農村局專家進行了聯合實收測產,畝產高達981.4公斤。該品種還表現出抗倒伏性強、抗病性強、適應性強,特別是在2022年異常高溫天氣下,表現出極高的耐高溫性。
三是示范基地增產趨勢明顯。2023年全省24個雜交秈稻縣及3個農墾國有農場,每個示范基地一般50畝以上,集中連片、長勢喜人,表現出莖稈粗壯、分蘗性強、病蟲害輕等特點,增產優勢極其明顯。
當前,江蘇水稻產能提升的目標應該確定為水稻平均單產跨上600公斤新臺階,總產突破400億斤,這是多年以來夢想的目標,實現這一目標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完全有可能。
目前全省5 3 5 萬畝雜交秈稻,品種多亂雜現象嚴重,產量不高、品質差、價格低,只能銷往南方秈稻市場。迫切需要更新品種、提高產量、改善品質,打響江蘇雜粳新品種的品牌,讓廣大農民增產增收。如果按大面積推廣每畝增產100公斤測算,全省每年可增產10億斤稻谷。
“雜粳”替代“雜秈”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地方政府、糧食收購部門、農業科研院校、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需要加強領導、統一認識、協調動作,形成合力。
組織現場觀摩,突破傳統思維。“雜粳”替代“雜秈”是新生事物,是雜粳新品種突破帶來的新機遇。目前大多數人尚不了解,而且還涉及到原有雜交秈稻育種單位、種子公司的利益,因此在推廣中可能有一定難度。當前正是雜交粳稻示范基地田間生長的關鍵時期,省農業農村廳及各級農業部門要加強組織現場觀摩,用增產增收的事實,形成共識,提高認識,加強典型引導,開展農民培訓,確保增產增收。
切實落實責任,確保敞開收購。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嚴格考核,督促各地真正把保障糧食安全的責任扛起來。”有關市縣區政府要高度重視,加強領導,統一認識,精心組織,對“雜粳”推廣實行績效考核。建議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協調糧食收購企業,確保敞開收購,優質優價,堅決防止出現拒收。農業部門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深入基層,深入農戶,深入田間,加強技術指導服務,探索推廣良種良法配套技術,確保技術服務到位。
聚焦重點投入,支持品種創新。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雜粳”育種難度大,周期長,育種單位少。常熟市農科所是江蘇開展雜粳育種最早的單位之一,至2022年已育成雜交粳稻新品種18個,其中有10個為國審品種,同時還育成了10個三系不育系。該所不僅積累了8644份種質資源,常年種植育種材料1萬余份,而且還育成常規品種23個,建議給予重點投入、專項支持。尤其在雜粳科研育種和制種繁種方面給予專項。
明確推廣計劃,循序漸進實施。各地要認真落實中央“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抓緊制定實施方案”,明確糧食生產的目標任務,分析糧食增產的優勢和潛力,科學制定增產計劃。雜交秈稻主產區,要把“雜粳”列入重點推廣項目。明確引進、試驗、示范、推廣雜交粳稻的目標任務和年度計劃,因地制宜、循序漸進,不搞一刀切。
加強媒體宣傳,弘揚科學家精神。袁隆平院士的主攻方向一直是雜交秈稻,端木銀熙的主攻方向是雜交粳稻,他因此而獲得了“江蘇袁隆平”稱號。端木銀熙從事水稻育種50年,在水稻育種尤其在雜交粳稻育種上取得了卓越成效,曾獲得袁隆平院士的充分肯定。2021年被江蘇省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被江蘇省委宣傳部授予“最美基層共產黨員”稱號,并曾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工作者”“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科技人員”等榮譽,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應通過各類媒體大力弘揚其科學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