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劉建/江蘇省東臺市農業農村局
江蘇省東臺市因地制宜、多元導向,推動家庭農場提檔升級,適度規模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為加快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奠定了重要基礎。截至2022年底,錄入全國家庭名錄數據庫的家庭農場(含種植、養殖大戶)已達6899家,錄入數位列江蘇省內各縣(市)區第一位。
因地制宜,支持多元發展。東臺市西部地區水網密布、人多地少,主要種植水稻、小麥等;中東部地區土地平整、人少地多,主要種植經濟作物。針對區域特點,東臺市鼓勵西部地區以發展種糧類家庭農場為主,注重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經營;鼓勵東部地區在設施農業上下功夫,注重技術和效益,實施精細化種植,不斷提高單位產量和產值。截至2022年底,東臺市共有糧食和瓜果蔬菜類種植家庭農場4151家,豬、羊、家禽等畜牧類家庭農場2089家,漁業類家庭農場308家,種養結合類158家,其他類型193家。
規范運行,提升經營能力。東臺市依托各級農業職業技術學校(院)和各類田間學校,采取訂單制和點單制等形式,組織家庭農場經營者參加線上和線下培訓。全面推廣應用生產銷售記錄簿、財務收支記錄簿、家庭農場培訓登記簿等“三簿”,鼓勵引導家庭農場規范使用家庭農場隨手記APP,提升運營管理能力。支持家庭農場開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志農產品、良好農業規范認證和品牌創建,建立完善投入品管理、檔案記錄、產品檢測、合格證準出和質量追溯等制度,構建全程質量管理長效機制,全市已有5家家庭農場獲得綠色食品認證;以家庭農場生產為主體的東臺三倉、富安,分別入選第一批、第二批全國種植業“三品一標”基地。
打造典型,引領發展方向。東臺市用綱舉目張的方式,沿市域內國省主要干道,打造家庭農場示范帶,串點成線、連線成面,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發展區域。位于G344、S352、S226沿線的三倉鎮等11個鎮、237個村居,重點發展的東臺西瓜享譽長三角地區;位于G344、舊G204、S610沿線的五烈鎮等8個鎮區、122個村(社區),是本地以及周邊重要的大米主產區,東臺大米獲批登記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另外,沈灶青椒、許河冬瓜、新街女貞、弶港甜葉菊、富安繭絲綢、弶港文蛤、弶港泥螺等區域產品也先后獲批登記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截至2022年底,東臺市已培育省級示范家庭農場41家、鹽城市級示范家庭農場63家、東臺市級示范家庭農場224家。3家家庭農場入選江蘇省首屆“百佳家庭農場”,連續3年有家庭農場入選江蘇省家庭農場典型案例。
適度規模化,發展更有質量。東臺市重點培育和發展規模適度的家庭農場。全市土地經營面積達到50畝以上的糧食種植類家庭農場共有1167家、500畝以上的88家、較大規模糧食種植家庭農場只占7.5%。適度規模化,推動了農業集約化。東臺市時堰鎮雙星村,經9家家庭農場流轉土地2469.35畝后,全村分成土地流轉區和農戶家前屋后的自種區兩大區域,改變了田塊碎片化狀態,實現“小田變大田”,促進了農業集約化生產,降低了生產成本。
生產機械化,經營更有成效。全市6899家家庭農場和主要以家庭農場為基礎成立的1669家合作社共保有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裝備45880臺、智能農機裝備1090臺、綠色環保農機裝備7810臺、各類特色農機裝備102115臺(套)。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的農業生產機械助力了東臺現代農業發展。2022年,東臺市糧食總產達104.74萬噸、瓜菜總產超400萬噸、水產品18.34萬噸、出欄生豬約87萬頭、存欄家禽達3500萬只。
服務社會化,管理更加科學。東臺市單純從事糧食種植的家庭農場有3563家,其中經營面積50畝以下的有2396家,這些小微家庭農場規模小、純收入少,抵御經營風險的能力弱。針對這一群體,東臺市按照主體多元、形式多樣、服務專業、競爭充分的原則,加快培育各類服務組織,充分發揮不同服務主體各自的優勢和功能,為各種規模的家庭農場特別是小微家庭農場提供種苗培育、機耕栽種、肥料購施、病蟲防治、收割運輸、產品銷售等社會化服務,合理配置各種生產資源,降本增效。

豐富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共同富裕。家庭農場的不斷發展,催生了多種聯農帶農形式。有“訂單+家庭農場+農戶” “電商+家庭農場+農戶”形式。東臺鎮佳豐蔬菜種植家庭農場,生產的優質瓜果蔬菜線下直供上海、蘇州、杭州、武漢、長沙等商超;在線上通過“叮當買菜”,直銷上海各社區。農場與周邊農戶共享注冊商標,示范帶動周邊5000多戶,人均增收1100元以上。有“企業+家庭農場+農戶”的形式。東臺市群豐家庭農場,每年與甜葉菊加工企業簽訂購銷合同,按合同約定確定基地育苗規模及數量,帶動周邊農戶1200多戶,增收1800多萬元,戶均增收1.5萬元。有“優質良種+家庭農場+農戶”的形式。東臺樂豐蔬菜種植家庭農場,從河南農業大學及國內外種子公司引進多種優質良種資源,種植出來優良的蔬菜產品,具有較大的市場競爭力和溢價空間,帶動周邊農戶年均增收200萬元以上。
構建技術傳播機制,提升農民經營能力。東臺市積極組織家庭農場主參加各級舉辦的各類農業生產經營學習培訓班,系統學習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鼓勵支持家庭農場直接對接科研機構,有針對性地學習新技術、新方法。東臺市先后在8家家庭農場和7家合作社設立農民田間學校和科技超市,將課堂開到農民家門口,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傳播新技術、新經驗。同時,鼓勵家庭農場創新技術傳播方式,帶動提升周邊農戶生產技術水平。東臺群豐家庭農場采用“四聯結”的方式,把技術帶到農戶手中,不斷壯大“甜蜜”事業,提高了社會效益和農戶收益。
完善勞力轉移機制,推動農民就近就業。東臺市一方面動員家庭農場按季節性生產需要,大量雇傭周邊剩余勞動力,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另一方面鼓勵村居成立勞動服務公司,對接家庭農場、合作社以及周邊企業,提供勞動服務。如溱東鎮夏龍村,耕地面積3350畝,已流轉土地3200畝。夏龍村委會將留守的、尚有一定勞動力的組織起來,為附近的生態農業示范園以及2家家庭農場提供整體外包服務,在家門口滿足了老齡人口勞動需求,增加了務工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