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淑娟
“繪本”是一種圖文并茂的讀物,圖畫具有獨立性,圖畫間具有連貫性,圖文共同描述一個故事。繪本教學,就是教師以繪本為教育資源,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對學生產生教育影響的活動。優秀的繪本趣味性強,符合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有的繪本甚至沒有文字,卻表達了豐富的內容,可以讓不認字的兒童“讀” 懂故事內容。由此可見,繪本非常適合低年級學生閱讀。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繪本鍛煉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除了學習字詞句,教師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對美好的情境產生向往之情。
繪本主要是以簡潔、生動的文字結合圖畫來呈現內容的,主題貼近學生生活,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低年級學生識字量小,繪本閱讀很好地契合了低年級學生的閱讀需要。通過閱讀繪本,學生可以在想象表達中培養表達能力。實踐證明,繪本教學可以構建低年級學生的認知力、理解力,補充學生的生活經驗,給學生創設輕松的閱讀空間,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融入繪本閱讀教學,使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習得閱讀技巧,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1.篩選合適的繪本素材
繪本內容豐富,品類繁多,不同種類的繪本有不同的特點,教師應該根據教學需要進行選擇。比如,繪本《我覺得自己很棒》教學生學習自我認同;《我的爸爸真麻煩》《我不知道我是誰》從學生視角觀察世界;《猜猜我有多愛你》《我愛你,爸爸》則充滿了濃濃的愛意;《媽媽的紅沙發》《你們都是我的最愛》則可以安撫學生的情緒,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還有一些知識性繪本也以故事的形式呈現,如《金老爺買鐘》《花婆婆》等,深入淺出地傳遞科學知識,幫助學生了解自然和社會。教師選擇繪本要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給低年級學生可以選擇內容簡單的繪本,因為選擇適合學生年齡的繪本至關重要。繪本文字太多,學生看不懂,畫面單一,學生很難有閱讀興趣。教師選擇繪本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從色彩、線條、語言和故事內容等方面入手,選擇可以讓更多學生感興趣的繪本。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單元主題學習需要,選擇同樣主題的繪本作為補充材料,豐富學生的閱讀內容,拓展學生的閱讀能力。
2.滿足學生的差異化閱讀需求
低年級學生對繪本閱讀素材的興趣和理解能力存在較大差異。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照顧學生的差異化閱讀需求,運用小組合作等手段,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以《小蝌蚪找媽媽》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引導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體會小蝌蚪找媽媽的心情,學生輕松地了解了青蛙的外表特征,掌握了小蝌蚪長大后會變成青蛙的知識。
3.培養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
基于核心素養的低年級語文繪本閱讀教學,需要重點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繪本閱讀需要教師指導,但教師不可以越俎代庖,要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讀繪本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繪本《變色鳥》時,教師可以用課件呈現繪本的封面和封底,啟發學生思考:這種鳥為什么叫變色鳥呢?學生紛紛議論,閱讀情緒被調動起來,自主閱讀繪本,從故事中去尋找答案。教師不急于講故事情節,而是鼓勵學生將圖文結合起來,邊讀邊猜后面的情節,比如,白鳥吃了紅色的果子,會怎么樣呢?白鳥長出了紅色的羽毛,心情會怎樣呢?鼓勵學生把自己當作故事中的角色,自然地融入故事當中。此外,教師還可以用角色表演的方式,讓學生分角色進行表演,體會故事蘊含的情感。學生的情感世界豐富多彩,在讀繪本的過程中,可以釋放情感,滿足心理發展的需要。實踐證明,教師讓學生暢所欲言,實現情感遷移,可以有效達成繪本閱讀教學的目標。
綜上所述,基于核心素養的低段語文課堂教學,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引導學生篩選合適的繪本閱讀素材,還要與課本內容進行對比,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