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國家重點實驗室提高企業原始創新能力了嗎

2023-09-29 14:32:17王福世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23年11期

王福世

摘 要: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家重大科技創新平臺,依托企業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是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關鍵戰略舉措。聚焦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從理論層面探討國家重點實驗室對企業原始創新能力的影響及作用機制,將企業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一項準自然實驗,基于與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聯系的A股上市公司數據,構建多期雙重差分模型進行實證檢驗。結果發現,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可以顯著提高企業原始創新能力,其通過企業研發資金投入、企業科技人才積累、企業科技研發效率影響企業原始創新能力,科技人才積累的正向機制效應大于研發資金投入的正向機制效應,企業科技研發效率的機制效應最低且為負向。

關鍵詞:國家重點實驗室;企業原始創新;雙重差分法

DOI:10.6049/kjjbydc.2022120337

中圖分類號:F27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348(2023)11-0101-11

0 引言

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企業是重要的創新主體[1],創新二元性觀點認為,探索式創新與應用式創新是企業創新的兩種類型。探索式創新是對新技術的開發,更加注重原始創新,企業可以將新技術應用于相關業務;應用式創新是指對企業現有技術的重新組合或是對現有技術的改進,通常包括產品與流程改進[2]。我國企業創新成果以應用式創新成果為主,探索式原始創新能力有待加強,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因而頻頻被美國等發達國家“卡脖子”[3-4]

國家重點實驗室是探索原始創新的關鍵載體[4-5],已成為我國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998—2007年,國家重點實驗室管理進入規范和改進階段,學科交叉與綜合集成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相繼建成。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依托單位主要是各類重點企業或企業研發中心等,例如無線通信接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依托單位是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學科交叉和綜合集成、省部共建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研究內容和目標、運行管理、成果轉化等方面具有較大差別[6]。依托企業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是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關鍵舉措[7],我國長期堅持以應用為主導的科技發展戰略,企業為了獲取較高的市場份額和經營利潤,忽視了原始創新與研發機構建設,導致關鍵核心技術缺失,因而對自身知識積累與創新具有不利影響[8]。自科技部于2006年出臺《依托企業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管理暫行辦法》以來,我國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于2007年、2010年、2015年分3批推行建設。隨著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增加,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提高企業原始創新能力了嗎?本文基于企業是否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這一關鍵事件,探討國家重點實驗室對所依托或建立聯系的企業原始創新能力的影響,識別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根基是否穩固,檢驗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成效。

為探討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對企業原始創新能力的影響,本文基于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依托企業、與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聯系的A股上市公司微觀數據,以專利數量衡量企業原始創新能力[9-10],采用多期DID方法檢驗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對企業原始創新能力的影響。本文的邊際貢獻如下:聚焦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檢驗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對企業原始創新能力的影響及作用機制,以期為提高企業原始創新能力提供有效的微觀證據。

1 文獻綜述

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一方面,采用案例分析方法探討美國等發達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研發經費分配、體制機制改革、管理體系建設方面的經驗[11-12];另一方面,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從國家重點實驗室內部人才隊伍建設、設備總值、地方聯系、經費比例等微觀層面檢驗多個要素構成對實驗室原始創新的影響[13],以及國家重點實驗室內部創新網絡對協同創新能力的影響(王婉娟,危懷安,2018),進而構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協同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王婉娟,危懷安,2016),并從宏觀層面檢驗地區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對企業技術創新(每個專利價值加總到城市層面)的影響[4]。既往研究為探討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對企業原始創新的影響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但大多以學科交叉和綜合集成、省部共建、企業3種類型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主要研究對象。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學科交叉和綜合集成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研究內容、目標、運行管理、成果轉化等方面具有較大差別[6]。涂娟和邱武[14]發現,聚焦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相關研究有待進一步豐富。

現有關于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聚焦實驗室發展層面,且多見于案例分析,實證分析較為匱乏。以案例分析為主的研究,如以國外IBM大型工業企業實驗室為例,其研究方向與技術強項緊密相關,具有官產學研協同特征且合作伙伴具有地理鄰近性,以開放自由的人才管理模式為主,強調與外部專家學者合作[8]。以國內新型功率半導體器件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例,探討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運行中的共性問題,結果發現,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承擔重大科研任務、突破關鍵技術打造研發平臺、聚集優秀人才,從而提升創新能力。相關研究認為,開展前瞻性基礎研究是企業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主要目的,基礎研究是原始創新的主要源泉,但它需要長期、持續的投入。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面臨較高的風險,企業經營情況會直接影響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與運行[15]。以定量分析為主的研究,如基于數據包絡分析法(DEA)測算發現,我國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在不同研究領域的科研效率存在一定差異[16]。利用Python等大數據挖掘技術分析發現,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存在地域與行業分布不合理、高層次實驗室固定人才配置不足、實驗室基礎設備共享度不高、高質量成果比重較低等問題[14]

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對企業創新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有助于企業實現內部技術需求向行業共性需求與前沿技術研發需求轉變,變封閉被動研發為主動承擔重大科研任務等開放式研發,進而加快創新資源整合以激發科研創新活力[7]。企業通過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聚集高層次人才、提高自身知名度、獲得研發資源以獲取國家研發經費支持,實現技術開發與產品生產同步[17]。產研合作能夠促進企業創新[18-19],產研合作視角下,企業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能夠有效促進產業發展與基礎研究融合,有助于企業研究合作網絡構建。企業可以從產研合作伙伴處獲得以往難以獲取的不可替代資源,從而提升原始創新水平。但產研合作是典型的委托代理關系,合作過程中可能面臨管理權、財務監督權歸屬問題,而且企業與研究機構在法律、規范和認知方面也存在差異,這種情況不利于企業原始創新能力提升[20]

通過文獻分析可以發現,依托不同單位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可以顯著影響企業創新,聚焦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相關研究有待豐富。現有相關文獻主要圍繞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發展與企業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對企業創新的影響兩個問題展開,后者主要以定性分析為主,大多停留在理論階段,缺少實證分析。企業通過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這一國家重大科技創新平臺能否提高自身原始創新能力?本文圍繞這一核心問題開展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以期豐富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相關研究。

2 研究假設

2.1 理論與機制分析

2.1.1 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企業原始創新能力

原始創新是指企業充分利用內外部資源獲取關鍵核心技術或自有知識產權,并將研究成果市場化的過程(李柏洲,蘇屹,2011)。目前,我國企業原始創新基礎比較薄弱,原始創新能力有待提升。在自身資源能力無法滿足原始創新要求時,企業會選擇與學研方合作獲取原始創新所需資源,進而降低創新過程中的風險。產學研合作關系是促進原始創新的重要途徑,合理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是企業實現原始創新的關鍵[21]

從企業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內部效用看,企業與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合作關系是產學研合作的表現形式,企業與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別作為技術需求方與供給方。合作型原始創新模式體現在企業知道自身原始創新需求,然后委托給科研機構完成,科研機構開展有目標的原始創新(李柏洲,蘇屹,2011)。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是典型的合作型原始創新模式,企業將自身原始創新需求、創新資源與國家重點實驗室共享。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原始創新具有導向性,有利于企業原始創新效率提升。

從企業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外部效用看,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可以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拓展學術合作網絡,從而提升基礎研究水平[22]。現有研究發現,相較于未與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關系的企業,與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關系的企業能夠產出更多專利[23]。實驗室可以通過與大學和商業組織建立合作關系獲取社會網絡資源。一方面,實驗室與大學建立合作關系是對社會資本的發展,實驗室與大學構建的合作網絡有助于核心知識分享[24-25],同時有助于實驗室創新能力提升。另一方面,越是基礎性研究,所需要的知識越是普遍。因此,與研究機構、風險投資公司等組織進行外部研發合作非常重要[25-26]。實驗室與商業組織外部合作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研發績效提升。

從企業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內部分析視角看,企業采用了合作型原始創新模式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企業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對原有傳統研發部門的模式創新,合作型原始創新模式有利于企業與實驗室間的資源整合,能夠幫助企業提高原始創新能力。

從企業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外部分析視角看,企業可以借助國家實驗室與大學、商業組織建立合作關系,拓展社會網絡資源,從而提高自身原始創新能力。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能夠顯著提高企業原始創新能力。

2.1.2 作用機制分析

創新資源是指企業擁有的能夠產出創新成果的稀缺或核心資源[27]。創新資源可被認為是對創新成果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各種物質和非物質資源(張震宇,陳勁,2008)。財力資源是指創新活動中的經費投入,是共識度較高的創新資源[28]。從外部創新資源獲取看,企業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有助于課題經費獲取,同時可以在市場競爭中提升經費獲取的成功率[28],進而提升外部創新資源獲取效率。基礎研究是促進我國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從內部創新資源投入看,國家重點實驗室依托單位撥款可以促進基礎研究成果產出[13],從而提升企業原始創新能力。

因此,企業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能夠增強外部研發經費獲取能力,進而獲取政府及投資市場主體的青睞,同時激勵內部研發經費投入,加大企業總研發經費支持力度。企業外部與內部研發經費投入的雙重合力,保障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發經費,從而促進企業原始創新能力提升。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國家重點實驗室可以通過企業研發資金投入影響企業原始創新能力。

科技型人力資源是指從事創新有關活動的人員。人力資源也是共識度較高的創新資源[28],對企業創新的影響不言而喻。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推動原始創新、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吸引和培養高質量人才方面發揮積極作用[22]。首先,依托大科學裝置、國家重點實驗室可以吸引全球高層次科技人才,集聚一批科學家、工程師和青年科技人才;其次,通過科學家崗、工程師崗等多序列和多層次崗位安置方式,以及長期、短期、雙向聘用的崗位聘用方式,可以有效任用高科技人才;最后,通過約束與激勵并舉的薪酬設計和管理方式,提高科技人才留用比例[29]。人才是創新的根本,企業原始創新能力提高離不開高質量的科技人才資源。通過國家重大科學計劃和科技創新平臺,吸引、任用和激勵一大批高科技人才成為全球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寶貴經驗。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科技人才引育留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28-29]

因此,企業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既能提升企業知名度,又能滿足科技人才對研發設施的需求,增強企業對科技人才的吸引力,進而推進科技人才管理激勵、培育等體制機制改革,重塑企業科技人才管理競爭優勢,增加企業科技人才資本積累,最終促進企業原始創新能力提升。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設:

H3:國家重點實驗室可以通過企業科技人才積累影響企業原始創新能力。

分析上市企業社會網絡位置對企業科技研發效率的影響發現,社會網絡中心度越高的企業,獲取共享和互補信息的機會越多,對科技研發效率的正向影響越顯著[30]。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依托企業形成的關系網絡能夠增加企業資源獲取機會,包括政府研發資金、高質量人力資本、前沿技術信息等。科技研發效率對企業原始創新影響的相關研究認為,高技術產業科技研發效率對創新成果質量的影響彈性較低,根本原因在于負向機制效應顯著,對原始創新要求較高的領域,創新管理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創新速度與效率[31]

因此,企業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可以便捷地獲取科技研發相關信息,進而對企業研發資源獲取產生積極影響。但已有研究證實,我國實驗室存在重復購置儀器設備、資源配置不合理、重投入輕產出等問題[32],上述管理方面的阻礙因素不利于企業原始創新能力提升。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4:國家重點實驗室可以通過企業科技研發效率影響企業原始創新能力。

2.2 模型設定

雙重倍差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DID)可用于解決遺漏變量等因素產生的內生性問題,因而在政策和事件分析中被廣泛應用。相比傳統的DID方法,多時點雙重差分法既能準確檢驗事件在不同時期的影響效應,也可以擴大樣本量,使研究結果更為準確。我國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別于2007年、2010年和2015年獲國家批準建設,因而可以將其看作一個準自然實驗。由此,本文將與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聯系的企業作為實驗組,將未與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聯系的企業作為對照組,以檢驗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能否提升企業原始創新能力。

2.3 基準模型與變量統計

本文以企業原始創新能力為因變量,以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否建立為自變量,構建基于雙重差分法的基準模型,如式(1)所示。

Did表示自變量,由企業分組虛擬變量與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批準建設時間相乘,交乘項系數為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效果。Patent為基準模型的核心被解釋變量,專利數量可以有效衡量企業原始創新能力[9-10],以企業當年已授權專利數量度量企業原始創新能力。Z表示一系列控制變量,借鑒余明桂等(2016)的研究成果,將企業規模、企業銷售毛利率、企業資產負債率和企業董事會規模作為微觀層面的主要控制變量;借鑒張龍鵬和鄧昕[4]的研究成果,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力資本和勞動成本作為宏觀層面的控制變量,相關變量名稱與含義見表1。μ、v分別表示模型個體固定效應和時間固定效應,ε代表隨機干擾項。

2.4 數據描述性分析

本文使用2007—2021年A股上市企業數據,核心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及控制變量數據均來自國泰安數據庫(CSMAR)。2016年,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統計報告顯示,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領域主要涉及材料、制造、能源等8個領域,但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依托單位為上市企業的樣本較少,其它重點實驗室依托的未上市企業數據難以獲得。研究發現,企業集團化可以優化資源配置,提升企業集團市場地位,從而促進企業研發活動開展。企業集團化可以有效彌補信息不對稱問題引發的外部市場缺陷[33],幫助集團內部企業更加便捷地獲取共享信息[34]。由此,假設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服務依托企業的同時,也會對企業所在集團內具有相近研發業務或研究領域的企業產生溢出效應。本文通過手工整理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依托企業所隸屬的企業集團,篩選出其所屬企業集團內的上市企業,并根據上市企業主營業務與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領域契合程度,剔除ST及主營業務為服務業的上市企業樣本,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

3 實證分析

3.1 基準回歸結果分析

基于式(1)進行基準回歸分析,表3結果顯示,不考慮控制變量的情況下進行Did對lnPatent的雙向固定效應回歸,Did的影響系數為0.271,且在5%水平上顯著。加入控制變量后,Did的影響系數增加至0.311,且在1%水平上顯著。控制變量中,企業規模、勞動成本對企業原始創新具有積極影響,企業銷售毛利率和資產負債率對企業原始創新具有負向影響,企業董事會規模、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力資本對企業原始創新的影響不顯著。由此,回歸結果證實了假設H1,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可以促進企業原始創新能力提高,為我國推動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提供了有力的微觀證據,印證了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對企業原始創新能力的積極影響。

3.2 共同趨勢與動態效應檢驗

從科技部對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進行可行性論證,到批準建設再到實驗室運行后的驗收工作,上述過程具有較強的時間效應。以汽車用鋼開發與應用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例,該實驗室是我國首個在汽車用鋼領域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2010年科技部對寶鋼“汽車用鋼開發與應用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予以審批,同年6月通過建設計劃可行性論證,正式開始建設,2013年汽車用鋼開發與應用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科技部組織的專家評審和驗收。由此反映出實驗室建設是周期較長的工程。因此,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對企業原始創新能力的促進作用可能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增強。基于事件研究方法(Study Approach,ESA),同時借鑒Beck等[35]的時間效應檢驗方法,本文設計模型如式(2)所示。

式(2)中,D表示Did,是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這一事件的虛擬變量。如果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推行年份為Yi,企業樣本數據各年份以t表示,則k=t-Yi。k表示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前后的第k年,為避免多重共線性影響,將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前的第5年作為基準年份,即回歸分析中不納入該年份的虛擬變量。βk為核心參數,表示國家重點實驗室批準建設的第k年實驗組與對照組企業原始創新能力水平差異。通過觀察βk系數,可以得出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時間效應。

隨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時間推移,式(2)中Dkit的系數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總體看,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有助于企業原始創新能力提高,但變化并不明顯,原因可能在于國家重點實驗室從批準建設到發揮作用需要較長年限,科研實驗和科學研究本身也具有周期性[32],而我國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推行建設時間較晚,無法從較長時間維度洞察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對原始創新能力的影響效應。數據共同趨勢檢驗能夠一定程度上反映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對企業原始創新能力的影響。

3.3 異質性檢驗

由于所處省份、行業差異,企業在最初資源優勢、創新發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從企業所屬地域看,東部地區企業具有更多創新資源,對企業原始創新能力的影響更顯著。從企業所屬行業看,我國企業重點實驗室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材料、能源和礦產等行業。因此,企業所處行業與重點實驗室研究領域越接近,對企業原始創新能力的影響越顯著。因此,本文計量模型進行檢驗,如式(3)所示。

在式(1)的基礎上,式(3)增加交乘項Didit*Regit,其中Reg為區域虛擬變量,如果企業位于東部,則設置為1,中、西部和東北設置為0。表4回歸結果顯示,企業區域的交乘項系數不顯著,說明國家重點實驗室對企業原始創新能力的影響不受企業所在區域的影響。因此,本文構建計量模型進行檢驗,如式(4)所示。

式(4)在式(1)的基礎上增加交乘項Didit*Indusit,其中Indus為行業虛擬變量,企業如果屬于制造業,則設置為1,采礦類、建筑類行業設置為0。表4回歸結果顯示,企業行業的交乘項系數顯著且為負,說明相較于采礦類、建筑類等其它行業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對制造企業原始創新能力具有消極影響,而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能夠顯著提升采礦類、建筑類等其它行業企業原始創新能力。上述結果一定程度上說明,企業所屬行業領域能夠影響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對企業原始創新能力的積極效應。

3.4 影響機制分析

基準回歸分析顯示,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能夠顯著提升企業原始創新能力。由此,進一步探討國家重點實驗室對企業原始創新的作用路徑。根據前文理論分析,本文從企業研發資金投入、科技人才積累、科技研發效率3個方面進行機制檢驗,為避免多重共線性的影響,在實證分析前對各變量進行中心化處理。

3.4.1 研發資金投入的機制效應檢驗

企業原始創新能力提升離不開研發資金投入。本文通過對研發資金投入的調節效應進行檢驗,探討研發資金投入對企業原始創新能力的影響,構建研發資金投入效應機制計量模型如下:

在式(1)的基礎上,式(5)增加研發資金投入(lnRd)和交乘項Did*lnRd。表5檢驗結果顯示,交乘項Did*lnRd的系數在5%水平上顯著為正,研發資金投入的調節作用得到驗證,表明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可以通過加大企業研發資金投入提高企業原始創新能力,假設H2得到證實。

3.4.2 科技人才積累的機制效應檢驗

企業原始創新能力提高同樣需要科技人才積累。本文通過對科技人才積累的調節效應進行檢驗,探討科技人才積累對企業原始創新能力的影響,構建科技人才積累效應機制計量模型如下:

在式(1)的基礎上,式(6)增加科技人才積累(lnRdper)和交乘項Did*lnRdper。表5檢驗結果顯示,交乘項Did*lnRdper的系數在5%水平上顯著為正,科技人才積累的調節作用得到驗證,表明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可以通過企業科技人才積累提高企業原始創新能力,假設H3得到證實。

3.4.3 科技研發效率的機制效應檢驗

在式(1)的基礎上,式(7)增加企業科技研發效率(Sre)和交乘項Did*Sre。表5檢驗結果顯示,交乘項Did*Sre的系數在10%水平上顯著,國家重點實驗室可以通過企業科技研發效率影響企業原始創新能力,假設H4得到證實。企業科技研發效率在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與企業原始創新能力間發揮負向調節作用,原因在于,原始創新更加注重管理,而非過度追求創新速度和效率,考慮到我國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起步較晚,國家實驗室與依托企業間的管理體制機制存在諸多障礙,導致科技研發效率不高,因而對企業原始創新具有不利影響。

比較企業研發資金投入與科技人才積累的機制效應發現,企業科技人才積累的正向機制效應大于企業研發資金投入的正向機制效應,科技人才是企業原始創新的最核心要素,企業科技研發效率的機制效應最低且為負向。

3.5 穩健性檢驗

3.5.1 安慰劑反事實檢驗

借鑒Topalova等[36]的研究成果,本文通過改變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時間進行安慰劑檢驗。考慮到樣本分析數據以2010年、2015年批復建設的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主,而且國家重點實驗室從申請批準到可行性論證再到驗收大概需要2~3年甚至更長時間,同時科學研究具有周期性,企業創新能力提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因此,本文將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時間提前5年。安慰劑反事實估計結果顯示,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提前5年,分析結果未達到顯著性水平,如表6所示。上述結果表明,虛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時間對企業原始創新能力并無顯著影響,也從側面反映出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對企業原始創新能力具有積極影響。

3.5.2 單時點DID

本文通過縮短研究跨期檢驗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對企業原始創新能力的影響,將樣本時間設定為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二批(2010年)建設前后,考察單時點的DID估計結果。表7顯示,不考慮控制變量時,第二批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對企業原始創新能力具有顯著正向影響。納入控制變量后,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對企業原始創新仍具有顯著正向影響,但系數有所下降,充分證明了研究結論的穩健性。

3.5.3 平行趨勢檢驗結果

表8匯報了模型平行趨勢回歸結果。結果顯示,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前三期、二期和一期均無顯著差異。考慮到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周期,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第二期、第四期和第五期的回歸系數均顯著為正,但是上述正向影響總體上呈下降趨勢,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驗證基準回歸結果的穩健性。

3.5.4 機制穩健性檢驗

為排除個別離群值對回歸結果的干擾,借鑒謝文棟[37]的穩健性檢驗方法,本文對企業研發資金投入、企業科技人才積累、企業科技研發效率3個機制變量進行前后1%的縮尾處理,結果如表9所示。由表9可知,Did與機制變量交乘項的回歸系數均顯著,證明研究結論穩健性。

4 結語

4.1 主要結論

本文基于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這一準自然實驗,通過多時點DID方法,探討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對企業原始創新能力的影響,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1)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能夠提高企業原始創新能力。從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整體效果看,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使企業原始創新能力提高了0.311。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有助于合作型原始創新模式形成,便于企業將原始創新需求、創新資源與國家重點實驗室共享,從而提升自身原始創新能力。上述結論在經過一系列穩健性檢驗后依然成立,體現出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對企業原始創新能力的積極影響。異質性分析表明,企業所屬行業領域會影響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對企業原始創新能力的積極效應。

(2)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研發資金投入與科技人才積累影響企業原始創新能力。國家重點實驗室可以幫助企業在科研經費方面占據優勢,從而獲取更多研發資金支持。企業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能夠一定程度上滿足科技人才的事業平臺需求,積累科技人才資源,最終提高企業原始創新能力。進一步研究發現,科技人才積累的正向機制效應大于研發資金投入的正向機制效應。

(3)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企業科技研發效率對企業原始創新產生負向影響。與美國國家重點實驗室90余年的發展歷程相比,我國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起步較晚,企業與國家重點實驗室間的委托代理關系導致企業在科技研發效率提升過程中面臨諸多創新管理問題。因此,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科技研發效率對企業原始創新能力產生負向影響。

4.2 理論貢獻

(1)豐富以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主體的理論研究。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時間不長,現有相關研究大多以學科交叉和綜合集成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為研究對象,而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致力于服務企業原始創新,與前兩者差異較大。本文以與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聯系的上市企業為研究對象,豐富了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理論,可為后續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提供新思路。

(2)揭示國家重點實驗室對企業原始創新能力的作用機制。一方面,從理論層面探討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企業研發資金投入、企業科技人才積累、企業科技研發效率對企業原始創新能力的影響。另一方面,實證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對企業原始創新能力的作用機制。結果發現,國家重點實驗室可以通過企業研發資金投入和科技人才積累促進企業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然而,因企業與國家重點實驗室間的委托代理關系導致的創新管理問題,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科技研發效率對企業原始創新能力具有負向影響。

4.3 實踐啟示

(1)作為促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重大創新平臺,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起步晚、數量少。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依托單位雖然是企業,但主管部門是政府。因此,政府要穩步推進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在嚴格審批的基礎上,對有能力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企業批復建設。對于無法獲得國家批準建立重點實驗室的企業,政府要積極引導其與相關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合作關系,或加入同行業領域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企業集團和聯盟。

(2)強化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依托企業的研發資金投入機制和科技人才管理機制。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企業要主動申請參與國家重大科技研發項目,承擔國家重大課題,在積極產出創新成果并獲取收益的同時,將部分收益持續投入研發領域,形成研發資金積累的良性循環。完善國家重點實驗室科技人才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約束與激勵并舉的薪酬設計和管理方式,強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在企業科技人才引、育、留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3)深入推進政府、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依托企業間的管理機制改革。研究證實,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未能通過科技研發效率對企業原始創新產生積極影響,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依托單位是企業,但主管部門是政府,由此形成的委托代理關系導致企業在創新管理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借鑒國外重點實驗室建設經驗,政府主管部門應給予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依托單位更多管理權限,引導企業構建內部經費保障機制,優化科技人才管理機制及監督與評估機制。

4.4 不足與展望

現有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對依托企業原始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處于探索階段。本文僅檢驗了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對企業原始創新能力的影響,而學科交叉和綜合集成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對企業原始創新能力的影響,以及研發資金投入、科技人才積累、科技研發效率的作用機制是否適用于學科交叉和綜合集成、省部共建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雷根強,郭玥. 高新技術企業被認定后企業創新能力提升了嗎——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財政研究,2018,427(9):32-47.

[2] MARCH J G.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1):71-87.

[3] 毛昊,尹志鋒,張錦. 中國創新能夠擺脫“實用新型專利制度使用陷阱”嗎[J].中國工業經濟,2018,360(3):98-115.

[4] 張龍鵬,鄧昕. 基礎研究發展與企業技術創新——基于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視角[J].南方經濟,2021,378(3):73-88.

[5] MISHRA P N,PANDA K C,GOSWAMI N G. Citation analysis and research impact of national metallurgical laboratory, India during 1972—2007:a case study[J].Malaysian Journal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2010,15(1):26-43.

[6] 趙海峰,高偉賢,李雀屏. 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基礎科學,2012,14(6):46-48.

[7] 吳根,楊曉秋,李旭彥. 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發展現狀及對策[J].中國基礎科學,2014,16(4):29-32.

[8] 張春博,丁堃,劉則淵. 大型工業實驗室基礎研究特征及啟示——基于IBM實驗室的案例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31(13):1-6.

[9] CORNAGGIA J,MAO Y,TIAN X,et al. Does banking competition affect innova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5,1(115):189-209.

[10] FANG V W,TIAN X,TICE S. Does Stock liguidity enhance or? imprede firm? innovation[J].Journal of Finance,2014,69(5):2085-2125.

[11] 常旭華,仲東亭. 國家實驗室及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管理體系分析[J].中國軟科學,2021,366(6):13-22.

[12] 寇明婷,邵含清,楊媛棋. 國家實驗室經費配置與管理機制研究——美國的經驗與啟示[J].科研管理,2020,41(6):280-288.

[13] 卞松保,柳卸林,呂萍. 國家實驗室在原始創新中作用的實證研究[J].統計研究,2011,28(6):53-57.

[14] 涂娟,邱武. 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可視化分析和建議[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0,39(1):150-156.

[15] 李旭彥,李敏,童楊,等. 堅持自主創新助力我國IGBT產業發展——新型功率半導體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情況分析[J].中國基礎科學,2020,22(3):60-62.

[16] 程蘋,盧凡,湯高飛,等. 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效率評價模型研究[J].中國基礎科學,2018,20(5):51-56,62.

[17] 張喆,杜風光. 國家重點實驗室推動企業技術創新作用及其發展建議[J].創新科技,2015,14(8):9-11.

[18] CUI A S,O'CONNOR G. Alliance portfolio resource diversity and firm innova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2012,76(4):24-43.

[19] PHELPS C C.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alliance network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n firm exploratory innov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0,53(4):890-913.

[20] 原長弘,章芬,高金燕. 產學研戰略聯盟與企業原始創新能力[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5,27(6):29-39.

[21] 張春輝,陳繼祥. 考慮內生溢出與R&D投入的創新模式選擇[J].中國管理科學,2011,19(3):26-32.

[22] 李丹. 立足原始創新服務國家重大需求——走進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J].航空制造技術,2020,63(9):72-73.

[23] GEORGE,GERARD,ZAHRA,et al. The effects of business—university alliances on innovative output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 study of publicly traded biotechnology compani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2,17,577-609.

[24] NAHAPIET J,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2):242-266.

[25] ASAKAWA K,NAKAMURA H,SAWADA N. Firms' open innovation policies, laboratories' external collaborations, and laboratories' R&D performance[J].R&D Management,2010,40(2):109-123.

[26] OWEN-SMITH J,POWELL W W. Knowledge networks as channels and conduits: the effects of spillovers in the boston biotechnology community[J].Organization Science,2004,15(1):5-17.

[27] SIRMON D G,HITT M A, IRELAND R D. Managing firm resources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to create value: looking inside the black box[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1):273-292.

[28] 聶繼凱,危懷安. 國家重點實驗室創新資源捕獲過程實證研究[J].科研管理,2017,38(9):69-76.

[29] 李天宇,溫珂,黃海剛,等. 如何引進、用好和留住人才——國家科研機構人才制度建設的國際經驗與啟示[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2,37(9):1300-1310.

[30] 陳偉,魏軒,李金秋,等. 上市公司社會網絡位置與研發效率研究——基于三階段DEA模型的方法[J].管理評論,2020,32(3):97-109.

[31] 俞立平,邱棟,彭長生,等. 高技術產業創新效率對創新質量作用機制研究[J].宏觀質量研究,2021,9(2):29-42.

[32] 謝秀俤. 高校科研實驗室效率評價機制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1,40(5):271-276.

[33] 相欣. 企業集團是集中還是分散更利于創新投入[J].產經評論,2017,8(3):47-59.

[34] 陳東鋒,吳能全. 建立共享服務中心,發揮企業集團規模優勢[J].當代經濟管理,2010,32(3):21-26.

[35] BECK T,LEVINE R,LEVKOV A. Big bad banks? the winners and losers from bank dereg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10,65(5):1637-1667.

[36] TOPALOVA,PETIA. Factor immobility and regional impact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evidence on poverty from India[J].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2010,2(4):1-41.

[37] 謝文棟. 科技金融政策能否提升科技人才集聚水平——基于多期DID的經驗證據[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2,39(20):131-140.

(責任編輯:張 悅)

Have the State Key Laboratories Improved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s?

Wang Fushi

(School of Labor Economics,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 100070,China)

Abstract:The state key laboratories established in the enterprises are a major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latform, and their construction is a key strategic measure to promo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2007, 2010 and 2015, China's state key laboratories of enterprises were constructed in three batches.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mainly focuses on their construction, and the impact of their establishment 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and there is a lack of quantitative and empirical analysis. Therefore, from the theoretical level,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key laboratories on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the related enterprises, and further discusses if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key laboratories can affect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through the mechanisms of R&D capital investm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and R&D efficiency of the related enterprises.

Using the data of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from 2007 to 2021, this study takes the establishment of state key laboratories as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and uses the data of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with the state key laboratories to construct a multi-period double difference model for an empirical test. The results of benchmark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state key laboratories can promote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s, and the common trend test of data can reflect that state key laboratory can improve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s to some extent. The results of heterogeneity analysis show that the influence of state key laboratories on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s is not affected by enterprise location, but rather the industry field to which the enterprise belongs will affect the positive effec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tate key laboratories on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s.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show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state key laboratories can improve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s by increasing the investment of R&D funds and enhancing the accumul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and the mechanism effect of R&D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state key laboratories and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s presents a negative impact. It is further verifi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state key laboratorie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s, and the state key laboratorie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s belonging to different industries, but the heterogeneity analysis of the enterprise location is not significant. The construction of state key laboratories can affect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enterprises through the mechanisms of R&D capital investment, accumul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and R&D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The positive mechanism effect of accumul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R&D capital investment, and the mechanism effect of R&D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is the lowest and negati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overnment, state key laboratories, multiple entities of enterprises and their cooperation,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is drawn. First,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eadi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ple batches of state key laboratories of enterpris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ooperative relations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state key laboratories in related fields. Second, it is critical to deepen the investment mechanism of R&D funds and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of state key laboratories and relying enterprises, persist in investing part of the profits into enterprise R&D, and form a virtuous circle of enterprise R&D fund accumulation; while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salary design and management mode of , and establish a dual talent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Third, it is the key to optimizing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of management between the government, the state key laboratories and related enterprises . The state key laboratories and related enterprises should be granted greater authority in their own management. The government should mainly play a guiding role, establish a funding guarantee mechanism within enterprises and laboratories, improv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and the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so as to keep optimizing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reform of the government, state key laboratories and related enterprises.

Key Words:State Key Laboratory; Original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s; Difference in Difference Method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毛片网|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a级毛片在线免费|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Ⅴ | 国产精品三级专区| 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 国产精品va|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极品|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亚洲91精品视频|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一区| 一级毛片在线直接观看| 亚洲 欧美 中文 AⅤ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凹凸视频在线| 99热最新网址|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www.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亚洲天堂久久新| 国产自在线拍| 国产一国产一有一级毛片视频| 手机在线看片不卡中文字幕|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欧美性久久久久|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中文字幕波多野不卡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91青青在线视频|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 国产成人1024精品|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大学生视频在线播放|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 99免费视频观看|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91热爆在线| 中文纯内无码H| 国产农村1级毛片|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日韩激情成人| 曰AV在线无码| 国产一区二区影院| 免费一极毛片| 国产毛片网站|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久久毛片基地|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最新国产成人剧情在线播放|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制服丝袜91在线| 日韩免费成人|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波多野结衣的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天天射|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国产精品va| 亚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