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南平 蘇朋朋 樊壽娜
高職院校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者主力軍,從社會經濟發展和個人職業規劃等方面,加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尤為重要,工匠精神是以精益求精和創新為核心的職業精神,通過學校的理論學習和企業實踐的相融合,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和創新精神。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中規定: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途徑。高等職業院校是職業教育的主陣地,承擔著職業教育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其對于學生的培養關系著學生能否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教育培養,專業知識和能力固然重要,但職業態度和職業精神是培養的重中之重。當前高職教育的發展,多采用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模式,讓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和企業的具體實踐中培養工匠精神,是提高學生職業態度和精神的有效途徑。
從字面理解,工匠精神就是工匠所具有的精神特質,而工匠是指從事具體器物或物品制造的人,所以工匠精神就是從事具體器物或物品制造的人應當具有的精神特質。器物和物品都是為人所使用,要想具有良好的使用能力和體驗感,其必須具有優良
品質和良好的性能,這就要求從事的器物或者物品制造的人不能粗制濫造,要在制作的過程中精益求精。所以廣義上的工匠精神是指“從事具體器物或物品制造的人設計獨具匠心、對質量精益求精、對技藝不斷改進、為制作不竭余力的理想精神而追求。”在中國歷史和神話傳說中,曾經創造出以“四大發明”為代表性的實用物品,在這些發明創造中集中體現著中國古人對精益求精技藝的追求,絲綢、陶瓷等的制作中形成了中國傳統的工匠特質,形成獨具特色的工匠精神,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在中國的傳統典籍中,對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有諸多描述,從《詩經·衛風·淇奧》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到《大學》中的“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強調在把骨頭、象牙、玉石、石頭等加工制成器物的過程中要認真仔細、反復打磨,并將其作為一種人生態度加以傳揚,表示做事要嚴謹認真。朱熹作為宋明理學家,更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對《大學》中的說法進一步發揮,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將其解釋為“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磨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是說治療骨質增生,既要切掉一截,還有再磋平滑,加工玉石呢,既要雕琢出形狀,又要打磨細膩;已經做得很好了,還要更好,這種做工精益求精的態度不僅體現在日常的器物制作和生產中,更成為人應該追求的精神境界。中國古人正是在這種精神的影響下,制作了許多聞名于世的精美物品,如蘇州園林、景德鎮陶瓷、揚州刺繡等代表著中國匠人獨特的職業精神特質。
2.“尚巧”的創造精神。在古漢語中,對“工匠”一詞中“工”的解釋具有“巧”的意味。 “‘工’,巧飾也。”《說文解字》,段玉裁注解為 “引伸之凡善其事曰工。”《漢書·食貨志》解釋為“作巧成器曰工。”而何休注為:“巧心勞手以成器物曰工。”從以上的解釋中能看到,“巧”是工匠一詞中的核心概念。同時,在古漢語中能看到“巧”是工匠區別于其他行業的基本標志,荀子在區分各種職業時講到“農以力盡田,賈以察盡財,百工以巧盡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智能盡官職。”《荀子·榮辱》在這種意義上,“巧”也成為人們贊譽優秀工匠的名詞,如“能工巧匠”等。從本質上來講,“巧”就是創新精神,之所以“巧”,之所以讓人感到新奇,就在于打破傳統和常見的模式,以全新的形態展示,才具有不同的感官感受,工匠制造的器物和物品,要想具有持久的使用性,就必須擁有全新的功能,能解決人所遇到的新問題,所以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尚“巧”就是追求創新的精神。
綜上所述,中華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與“尚巧”的創造精神的結合,要求在精益求精的制作過程中不斷進行創新,在高質量的基礎上滿足不同的新需求。
經濟的發展要求社會的分工越來越精細化,精細化的社會分工產生的是越來越多的產業或行業,產業和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從事該行業具體勞動者的辛苦與努力,體現在這種辛苦與努力之上的內涵就是行業精神或者職業精神。工業革命之后社會化生產雖然產生了諸多的行業,但以產品的生產與加工為代表的制造業依然在經濟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制造業行業的工匠精神對于國民經濟的發展尤為重要。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基地,其目的是為國家經濟建設培養高水平、高質量的技術技能人才,新時代的教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所以職業教育不僅是技能的傳授,更應該有工匠精神的培養。
1.未來職業發展的需要。從專業角度講,高職院校學生所學專業與具體工作關聯度較強,如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技術、市政工程技術等,畢業之后就有相對應的項目和崗位匹配,如何能使學生更好更快就業,成為企業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就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工匠精神。在與校企合作企業代表座談時可以發現,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技術技能和專業知識是重要方面,但踏實肯干、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必不可少,只有踏實認真,才能完成企業安排的各種工作任務,企業也會放心將重要的工作交給學生來完成,學生也能在就業初期有一定的獲得感和成就感;也只有對工作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才能保證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企業生產品質可靠、質量保證的優秀產品,為企業贏得更多市場份額,也才能為自己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2.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學生是未來經濟生活中從事產品生產和加工的主力軍,其職業精神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現在經濟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都是因為職業精神缺乏,更重要的是工匠精神的缺乏。首先是各行各業的產品質量問題,建筑行業的偷工減料、食品安全問題等,都是因為從業者工匠精神的缺乏。作為產品提供者,應該以精益求精的態度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可靠的高質量商品,正是因為沒有精益求精的態度,導致提供的商品存在一系列的質量問題,影響社會經濟健康發展。作為未來的生產者,對高職院校學生加強工匠精神尤為必要。其次在人口老齡化的影響下,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必將接替老一輩成為一線產業工人的核心,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其是否具有良好的工匠精神,關系著國家未來一線產業的整體素質,所以,更要加強對其工匠精神培養。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比,其實踐性和操作性更強。在高等職業教育中,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密不可分,而在實踐性的操作中,高職院校所能提供的場所和資源有限,要想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必須要有極為仿真的場所,而企業能提供如此的場地。“由于學校培養的技能人才最終是要輸送給企業,而企業對技能人才需要掌握的技能要求、職業素養最有話語權。”企業以產品制造和服務為主要業務,讓學生真正參與到企業的生產過程中,才能切身感受到生產過程,才能在生產過程中體會何為工匠精神。
1.“求精”工作態度的培養。高職院校學生在學校接受的是知識性教育,理論學習占主要方面,這種理論性的學習不僅包括專業知識的學習,更包括為人處世、職業道德的學習,大學中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及每一門專業課中所必須的課程思政,都有關于職業態度、職業精神的要求,都教育學生要愛崗敬業、踏實認真、精益求精,但再多的理論灌輸都沒有親身經歷的印象深刻。當學生在校企合作的平臺上進行實踐性的操作時,面臨的人和事不同于學校,不再是安逸的學習環境,而是現實的產品生產與銷售,在學校學習到的精益求精的職業態度將在工作實際中得到體現。對于工程造價專業的同學來說,在實際的工作中,如果因為自己的不認真,施工圖標注錯誤,將會直接導致具體施工錯誤,不能達到施工要求,不僅損害公司利益,更有可能使建筑物存在安全隱患;對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如果在數據核算過程中不仔細認真,導致數據計算錯誤,或者小數點標注出現偏差,將會直接導致公司財產損失。在此情況下,對學生而言,這種不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會導致自己的收入遭受損失,甚至有可能丟掉工作,情節嚴重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或人身傷亡的,有可能承擔刑事責任,面臨牢獄之災。這種實際生產中的親身經歷,效果要遠大于學校中的書本口頭教育,在具體實踐中通過具體案例和經歷獲得關于精益求精的職業態度,是在校企合作下培養學生職業態度的有效途徑。
2.“尚巧”的創造精神的培養。“求精”的工作態度是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而“尚巧”的創新精神則是工匠精神的必要條件。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擁有創新能力就能引領世界經濟的發展,創新能力的形成需要創新精神的持續培養,是否具有創新精神,關系著國家未來的制造業能否健康發展。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創新能力不足導致高精尖技術缺乏,中信、華為事件暴露出國家經濟發展的不足,歐美國家的某項技術封鎖能導致一個企業或行業的停滯,這充分暴露出國家創新能力的不足。作為未來從事一線生產的從業人員,高職院校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尤為重要。首先,在學校的理論性教育中,關于創新精神的教育和引導必定存在,但在校企合作下,企業教師以其自身經歷的言傳身教效果更好,在現代學徒制或者訂單班模式下,每位學生的企業實習或實踐都有師傅或老師進行指導,這些企業員工都有豐富的生產工作經驗,在日常的交流和經驗學習中, 關于創新的生產理念和思維不自覺間深入腦海。其次,在企業實習工作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以奶茶行業為例,如果不能在特定的季節推出更受歡迎的新品,還是守著往年的舊品,就不能滿足口味更新化的需求,導致銷量減少,影響收入。在這樣的言傳身教和實踐體驗中,學生更能深刻理解創新精神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