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鵬飛
華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
陶瓷藝術屬于工藝美術的一種。陶瓷的制作需要漫長的時間,從采集原料、制坯、上釉、燒成需要歷經復雜的工序流程,人們往往將注意力集中在可視化的物質成果中,而忽略了過程中產生的聲音。在這些過程中有著身體與泥土接觸碰撞的聲音、燃燒發出的炸裂聲、瓷器燒制完成的出窯開片聲、陶瓷器物內部的回聲、瓷器碰撞的聲音甚至摔碎的破裂聲等,這些聲音也構成了一個微妙的聽覺系統,附著在整個生產生活過程中。除了陶瓷本體發出的聲音外,越來越多的現代陶藝家開始探索陶藝創作的邊界,以逆向思維來思考聲音對陶瓷的影響,產生了較多的可能性。
陶瓷材料有著良好的可塑性,從產生開始就被廣泛應用。為了滿足人類基本的飲食需要,在陶瓷制品中,盤、碗、罐、瓶、缽等最為常見。而音樂作為娛樂享受中重要的一部分,有交流、傳遞感情的作用,在古代八音樂器金、石、土、革、絲、竹、匏、木中,土音即為陶瓷樂器。陶瓷樂器因泥土特殊的物理結構而發出獨特的音色,其發聲的關鍵在于致密度的不同,而燒成溫度是決定致密度的關鍵。陶器由于燒成溫度較低,一般在750~1 100℃之間,坯體結構較疏松,聲音傳導振動幅度大,振動速度慢,音更低、更長、更沉穩;瓷器燒成溫度在1 250~1 350℃之間,結構較致密,聲音傳導振動幅度小,振動速度較快,故其聲音高且尖銳,因而陶瓷具有獨特的音色。
傳統陶瓷樂器一般以吹奏、打擊等較為直接的方式來發聲,來滿足人類的聽覺需要。陶土在材料上更容易獲取,因而陶器具有更悠久的歷史,陶樂也更早進入人類的生活。其中最古老的陶樂器屬陶塤(見圖1),最早發現于距今7 000 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陶塤在古代主要為誘捕獵物所用,是我國最古老的閉口吹奏樂器。陶塤整體為橢圓鵝卵石狀,只有一個吹孔,無按音孔,原料采用極易獲取的天然黏土,可能為河灘邊的沉積粗顆粒土,制作上采用較為簡單的徒手捏制,為低溫燒制而成。

圖1 陶塤 浙江省博物館/藏(圖片來源:網絡)
陶瓷樂器中以打擊類樂器居多,圖2 中的彩陶鼓為新石器時期馬家窯出土的彩陶鼓,體型較小,全長僅為37cm,為黑彩單面陶鼓,橙紅色陶質,整體中空,兩端裝有方便斜挎、保持平穩的C 形耳,擊打鼓面時圓筒與小端起共振擴音作用。整體造型符合設計工學,為最早的陶鼓類樂器。

圖2 彩陶鼓 甘肅省博物館/藏(圖片來源:網絡)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陶瓷藝術與聲音的關系幾乎都以樂器為載體來體現,從遠古時期的陶塤、秦漢時期的仿青銅瓷質編鐘、唐宋時期的花瓷拍鼓,再到明清時期的瓷簫、瓷質云鑼等,現代景德鎮的部分瓷樂隨著陶瓷制作技術的完善,呈現出越來越豐富的聲音效果,但絕大多數造型都是仿制其他樂器的造型,以木制樂器、青銅樂器或其他金屬樂器為主,少部分以器皿或雕塑形式來發聲。由于受易碎、彈性差、不可拆卸、燒制結構受限等因素影響,陶瓷樂器未能成為主流樂器。
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代陶藝已經從注重器物的實用性逐漸轉向多樣化,由對造型和裝飾的追求演變為對觀念、裝置、現代藝術等的思考,進而演變出多種多樣有趣味性的變化。涉及聲音的陶藝作品對工藝及外觀效果的要求逐漸放寬,在藝術表現形式上,更注重人的感知能力和對材料的敏感度。因而現代陶藝與聲音的關系在具有不同背景的藝術家身上,展現出不同的風貌。
聲音與泥土的關系一直是眾多陶藝家探索的方向,而樂器是最能直接體現這一特性的載體。陶藝家周松具有深厚的陶瓷工藝基礎,并喜歡音樂,他依靠純手工成型的方式制作了一批陶樂器,包含形態各異的陶琴、巫毒鼓、陶笛、陶鐘等,在演奏時樂隊成員各司其職且多即興發揮,其音樂注重拍子與節奏的配合,追求拍打陶樂器產生的自然音效。在燒成上為保證樂器聲音的共振性和敲擊彈性,大多為中低溫燒制,裝飾上樂器表面盡可能采用陶土的天然黃灰色,部分樂府琴人系列低音音響采用植物和人物為題材的抽象圖案繪制。
現代陶藝家制作的陶瓷樂器不同于傳統的陶瓷樂器,旨在發掘陶瓷材料的發聲語言,而非單純地演奏具體的音樂曲目。因此,陶藝家為追求獨特的陶瓷音色會制作出不同于其他樂器形態的造型,使樂器具有形制和音色的雙重獨特性。
陶器有著極強的實用性,因此廣泛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陶藝家李鋼將注意力由“有用”向“無用”進行了轉換,使材料的語言有了新的突破。他利用定制的鐵架將三件大小不一、器型不同的瓷質瓶身固定在墻面,將瓶身內部空間作為一個收聲裝置,觀者可以親耳聽到所處空間內反射的微妙環境音(見圖3)。物理上的容器回聲是由空間和時間共同造成的結果,這種聽覺的體驗打破了觀者單一的視覺享受,對陶瓷有了新的認識和體驗,這種實驗性的嘗試也拓寬了人們對材料的認知邊界。

圖3 裝置作品《聽》 李鋼/作(圖片來源:“中國白”國際陶瓷藝術大獎賽官方網站)
法國藝術家塞萊斯特·布謝-穆日諾的陶藝裝置作品屬于感官疊加式的沉浸式體驗作品,他一直致力于研究聲音裝置的創作,并將作曲帶進當代藝術。作品《趨勢》中自由散落的不同尺寸的白色薄瓷碗隨著以一定速度循環的水流碰撞,清脆的音樂在空蕩的空間中回響,一如人們生活中瓷碗碰撞的聲音。同時通過水池上方的實時監控錄像處理,飄動的白色瓷碗以抽象的形態在藍色畫布上緩緩移動,與作品形成影像互動。作品將不同維度的感官效果如和弦般疊加,使觀者將注意力集中在作品上。他以自然的聲音為出發點,將關注點放在聲音產生的過程,以自然、無序、隨機的聽覺效果來使觀者在空間中深思。
這兩件作品與觀眾形成了交互,作品的實體部分的陶瓷材料為虛擬部分的聲音做鋪墊,作品的主體已經脫離材料的特性和造型的語言,內容也從平易近人走向宏大敘事,更多地體現出藝術作品中的裝置藝術和哲學性,屬于更加真實和具有啟示性的作品,呈現出一種含蓄的東方表達方式。
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會帶來不同的聽覺享受,在日常生活中,部分空間需要個性化的裝飾并對聲音傳播具有特殊要求,陶瓷材質豐富的工藝效果正好符合這一條件。
韓國首爾麥粒音樂廳的陶藝壁畫由朱樂耕教授設計制作,是陶藝、音效設計、建筑設計的融合,是藝術與科學技術不斷磨合的結果,使傳統工藝發揮出了最大的社會和藝術功效。壁畫以自然元素為題材,在視覺上跳動的釉色方塊仿佛音符的旋律,在音響測試方面,經過專業音響設計師測量數據,該音樂廳的回音時間達到1.7 秒,高于普通音樂廳的回音時間。陶瓷材料由于其燒成致密度的不同可以對聲音的反射起到獨特的延長或吸音的效果,在對音質有特殊要求的空間可以發揮一定的功效,同時由于其制作及燒成的工藝要求極高,設計時形態力求達到簡約、統一的平面效果。
日用瓷設計領域一般以食器、茶具、咖啡具為主,鮮有與聲、光、電等現代科技相結合的產物。而吳情善的作品《瓷光留音》系列中的多功能花器以商代青銅觚禮器為器型來源,采用擴音更佳、高透光的骨瓷材質,集合循環聲控氛圍燈、木質熱插拔支架,在形式與功能方面挖掘出契合現代室內裝飾的白瓷音響。隨著電子科技材料和陶瓷工藝的發展,慢慢會有更多與聲音有關的陶瓷設計產品出現。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聲波,聲波是一種機械波,實質上為能量在介質中傳遞。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藝術界對聲音的探究也涉及更多的領域。一些藝術家從自己所擅長的領域出發,對聲音的形態展開了不同形式的探索。
荷蘭藝術家 Olivier van Herpt 是一位3D 打印愛好者,他與空間聲音設計師Ricky Van Broekvhen 合作,創作出了一組名為“固體振動”的作品。Ricky Van Broekvhen是一位擁有建筑和設計學位的音樂家,他喜歡通過聲音來創建各種形狀、造型并將其運用于自己的視覺藝術作品。作品制作前在3D 打印平臺下方安裝一個揚聲器,并在打印過程中播放不同赫茲的聲音,打印機的聲感系統吸收后,打印頭工作時會隨著音頻振動,最終形成一系列擁有豐富表面紋理的陶瓷器皿,以這樣特殊的形式將聲音可視化。由聲波振動產生的陶藝作品具有造型上的獨特性,表面肌理均是重復性的圖案,如海波紋、柳條紋等。
陶藝作品中的聲音視覺化作品具有交互性和偶發性。藝術家Nicola Boccini 的作品 you & I 由十塊模塊化的瓷板構成,材料包含陶瓷、銅線、LED RGB、計算單元,是關于色彩感知、空間和交互的研究。瓷板表面的瓷紋工藝是他發現并經過完善的一種特殊技藝,趁瓷土還潮濕時將細銅線埋入其中,再經過高溫燒制完成。在窯火中,銅線熔化產生的氧化物會留下特殊肌理,這些線條肌理與人機交互的燈光形成呼應。該作品采用多媒體和交互藝術,將人的嗓音、大自然的聲響融入作品中,聲音經過感應器的傳導,瓷板會變幻出豐富的色彩。
可視化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為聲音的視覺轉化提供了支持條件,聲音產生的振動經過轉譯后在陶瓷上形成的形態各不相同,增強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無形之中也形成了主客體之間的轉換關系,這對藝術家的跨界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觀者有了更豐富的體驗。
當代藝術的發展離不開創新。陶藝現有的表現方式和展覽效果已經難以滿足觀眾越來越高的審美和精神追求,聲、光、電等方式的融入,可以使陶藝的面貌煥然一新。將聲音與陶藝相結合,打破了固有的單一實物展陳方式,交互等方式的出現極大地優化了觀者在感官方面的體驗。聲音融入陶藝的方式打破了藝術門類之間的隔閡,不同背景、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以實驗性的視角參與到材料的創作中,碰撞出獨具一格的藝術火花。
藝術作品的最大社會屬性即服務大眾,使觀者獲得精神享受。聲音介入陶藝領域中,使靜態的陶藝作品顯得生動、靈巧。在以傳統器皿和雕塑為主導的陶瓷作品中,感官的調動更能使觀眾體會到藝術的鮮活生命力。聲音的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渠道的多樣化極大拓展了觀眾的思維認知,影響了其探究問題的方式。
隨著國家對文化重視程度的日益提高,傳統工藝的保護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聲音始終伴隨制陶的全過程,并能帶給人一種場景感。陶瓷在制作時煉泥的摔打聲、拍打陶罐的回聲等,形成了一個個鮮活的生活鏡頭。例如藝術家李見深以聲音為切入點,在紀錄片《民窯的聲音》中呈現了河南神垕鈞窯、四川滎經的砂器等民間窯口的制陶方式和流程。這樣的記載方式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使傳承了千年的陶瓷文化被社會所熟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陶瓷藝術在當代煥發新的生命力。
縱觀陶瓷的發展過程,聲音與陶藝的關系是不斷變化的,大致經歷了從傳統的生活工具到多維藝術媒介的發展演變。在科學技術及多媒體發展的背景下,多學科領域交叉發展與共贏已成為社會發展趨勢,陶瓷作為固體材質與非固體媒介的聲音相結合,使作品層次更加豐富,審美形式更加多元,為之后陶藝的多角度衍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