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長錦 李會芳 蔣忠愉
安徽科技學院機械工程學院
比較研究法,是指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或對象加以對比,以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似性與差異性的一種分析方法。比較研究法是一種在文化學研究領域常用的方法[1]。很多設計學研究學者的著作或文獻當中也應用了比較研究方法。在教學實踐中,這種方法多應用于人文社科專業,目前常見于外語教學或者是跨文化教學的領域。在設計教學領域有學者實踐,但其作用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應用的程度比較欠缺[2]。
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變得日益頻繁和緊密。作為產品設計教育的一部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同樣重要。然而,傳統的設計調研課程教學往往偏重于技術和實踐層面,缺乏對文化因素的深入思考和引導。因此,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跨文化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將文化比較研究引入產品設計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具有重要意義。
專業課程教育承擔著傳授專業知識、提升專業能力、拓寬學生眼界、培育創新精神的專業任務。這次教研主要探討利用文化比較研究這種方法,在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素養四個維度進行系統性、立體化的培養。
文化比較研究在產品設計課程中的應用具有深遠的意義。它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使他們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幫助他們在設計過程中更好地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促使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他們對社會發展和社會責任的認識。通過文化比較研究,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利用不同文化的特點和價值觀念,將其融入產品設計中,以滿足用戶的需求和期望。這樣的設計實踐不僅能夠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還能夠積極傳播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此外,引入文化比較研究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全球化時代的發展趨勢。在當今的全球化背景下,產品往往具有多元文化的特點,需要考慮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用戶的需求和習慣[3]。通過學習和研究不同文化的差異,學生可以培養自己的全球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為未來在國際舞臺上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設計調研是工業設計專業的必修課。這門課程需要學生掌握基本的設計調研方法,了解產品設計相關知識和文化背景,學會撰寫設計調研報告,進行有效的調研分析和總結。在應用文化比較研究來進行調研課程的教學實踐時,有幾個關鍵方面需要深入闡述。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選擇不同的文化背景進行比較研究,分析各種文化的特點、價值觀念和審美觀念。通過文獻閱讀、實地考察和訪談等方式,學生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社會背景和特點,并將其應用到設計調研中。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國際交流活動或與外國學生進行合作,增強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
教師在這個教學實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具備跨學科的知識和能力,以便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文化比較研究;同時,需要提供相關的教學資源、文獻資料和案例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和分析不同文化之間的異同。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從不同文化的角度思考問題,并引導他們將文化因素融入設計調研中。第一,通過組織討論、個別指導和團隊合作等方式,促進學生跨文化理解和溝通能力的培養。通過中外設計案例的對比,清晰中國文化的特點,培養他們對祖國文化和家鄉的認同,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第二,通過不同地域的文化和設計的對比,在了解和調研家鄉各方面情況的前提下,提高為家鄉的建設進行設計實踐的意識。第三,在中外文化對比和交流的案例中,在設計調研與實踐開展的過程中,樹立傳承和創新中華傳統文化,弘揚中國文化的意識。第四,逐步培養學生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觀念和設計方法。
這次研究的課程教學實踐在教材的選取上,以中外對比、中西合璧為思路,選取了兩套理論出發點完全不同的教材。清華大學出版社的《產品設計調研與規劃》,是一本以西方設計調研理論為基礎,結合國內實踐案例的教材,在這次課程中,可以將這個教材作為引進國外設計調研理論的基礎素材。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傳統器物考察與創新》,是中國美術學院產品設計專業的陳斗斗等教師,以浙江省地域文化和傳統手工藝為教學理論基礎而編寫的一本教材,這次課程將這本教材作為選取中國傳統設計理論的教材案例的依據。通過對這兩本教材當中的理論與案例進行提取、重組,形成“產品設計與調研”課程的基本教學素材。在實際授課的過程中,結合我省地域歷史文化和非遺傳承案例,形成一套有理論、有案例、有特色的教材案例庫,在授課過程中,結合每次課程的教學目的進行靈活使用。
在設計調研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設計項目,要求學生考慮不同文化背景下用戶的需求和習慣。學生需要通過文化比較研究來分析和理解不同文化對產品設計的影響,并將其應用于自己的設計實踐中。例如,要求學生設計適應多種文化背景的家居產品,就需要考慮到不同地區的使用習慣、價值觀念和審美觀念等因素[4]。
為了在設計調研課程中應用文化比較研究方法,教師可以設計特定的項目和任務,要求學生從跨文化的角度出發進行設計調研。例如,可以要求學生選擇一個特定的產品或服務,然后通過文化比較研究來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用戶的需求和偏好。學生需要調研和分析不同文化對產品設計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通過這樣的設計項目,學生能夠將文化比較研究與實際設計實踐相結合,提高設計的深度和廣度。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理解隨著時代的發展市場經濟環境下的設計發展情況與企業生產情況,對于祖國和家鄉的文化經濟事業發展也要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對自己生活的環境形成比較深刻的認識,從而進行調研實踐。
案例式教學是設計專業教學最常用的一種手法,教師通過分享大量的設計案例,引導學生理解設計理論,再通過對每個設計案例進行深入分析,讓學生學習到設計方法、文化、國際視野等諸多方面的知識[5]。以這次教學研究實踐為例。
第一步,成對地選擇案例。例如在第四章講解產品的設計要素提取中,第一步,選取美籍華裔建筑設計師貝聿銘所設計的盧浮宮玻璃金字塔與中國的蘇州博物館(見圖1)進行設計風格的對比,使學生從現代設計風格方面進行中西文化對比。

圖1 蘇州博物館一角(圖片來源:攝影部落)
第二步,將吳冠中高度抽象的江南水鄉繪畫作品和蘇州博物館開發的一系列文創產品(見圖2)進行對比,使學生自發提取出江南水鄉視覺設計的一系列風格特征。在整個過程中通過兩個對比案例,引導學生提取設計要素、觀察設計風格,為學生自主構思和設計實踐打下基礎。

圖2 蘇州博物館與巴馬茶業聯合開發的茶葉的包裝
在具體設計教案的時候,教材中的案例大多為產品案例,范圍較為局限,大量學習產品案例當然是最直接的方法,但只列舉產品設計案例對文化特色的解釋和說明程度較低,通過將繪畫、手工藝、現代設計、建筑等更寬泛的領域引入教學案例庫,對于文化特色會有更強的解釋力,通過列舉大量不同領域的文化案例,讓學生多角度、全方位、生動立體地理解文化,在理解了文化特色之后,才能有效地進行調研和設計實踐。
將中外對比與古今對比相結合進行案例分析。例如在進行中國傳統器物——渣斗形態考察和調研時,首先利用中外案例對比,引出渣斗這個傳統器物。法國設計師菲利普·斯塔克曾經利用我國傳統器物造型設計了一組五彩繽紛的花瓶和座椅,其中一套座椅的造型就提取自中國傳統生活器具渣斗。在介紹了外國設計師利用我國的傳統器物造型進行現代設計之后,再走近渣斗,通過資料搜集和對比,認識和了解這個器具。
利用故宮博物院、蚌埠博物館等數據庫,對渣斗資料進行搜集。首先,以縱向對比為搜集資料的基本思路。讓學生按照時間線搜集從器物誕生到現代的形態發展演變過程。在完成這個基礎工作之后,整理和提取不同時代的主要造型特點(見圖3)。其次,以橫向對比作為提取造型特點的方法。在同一時期不同文化和地域的同類器物當中選擇比較對象,對兩種文化的器物造型風格進行比較,從而獲取兩種設計風格的特征。

圖3 縱向對比——渣斗形態隨歷史發展產生變化
在將文化比較研究引入設計調研課程中的教學實踐過程中,也面臨一些挑戰和問題。首先,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可能導致溝通和理解上的困難,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其次,教師在實施教學時需要平衡專業知識和文化素養教育目標,確保兩者之間的協調。最后,教師還需要提供相應的教學資源和指導,引導學生進行文化比較研究,并將其應用于實際設計中。另外,教學的實施需要在保證專業教育質量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價值觀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學習效果,并及時進行指導和反饋。
綜合來說,將比較研究方法引入案例式教學中有多種優勢,有利于學生明白自己的文化身份、明確學習的文化視角、明確設計成果的輸出方向。
首先,將文化比較研究引入案例式教學,可以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使原本相對單一的設計知識融入更加廣闊的人文社科知識背景中,幫助學生掌握研究分析的方法,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其次,將比較研究法引入教學中,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走向科研道路打下良好基礎。再次,通過多角度、全方位的比較研究,可以最大限度地明確我們所處的文化環境,從而對設計實踐有更精確的定位,同時有助于學生形成獨立的文化價值觀,成為有獨立思考和分析能力的人。最后,在學生成長的過程當中,這種文化比較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認識中國文化,認識地域文化,這樣既豐富了他們的專業知識,又可以促進他們的文化認同、價值認同和人生觀的發展。
綜上所述,文化比較研究在設計調研課程中的教學實踐有助于拓寬學生視野、培養跨文化意識和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合理引導和有效實施,可以為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和職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然而,教師在實施過程中需要解決面臨的各種挑戰和問題,為學生提供支持與指導,確保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