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瑞安 吳蘊君
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中的效能提升與實踐路徑研究
胡瑞安 吳蘊君
[福建商學院]
思政課程革新建設中施以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克服“硬性漫灌式”“生搬命令式”的顯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陷入的教育困境,提升思政課程革新建設的“效能”,是從“硬性灌輸”向“柔性引導”教育相結合的需要,是師生間平等交流以提振親和力的需要,是施教者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需要。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進一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力和主導力。與顯性思想政治教育一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在教學、管理和活動載體選擇中實施隱性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隱性思想政治教育
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關系社會主義事業前途命運和國家長治久安,需要開展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理直氣壯地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價值引領。高校思政課程革新建設中,要將思政元素融入學生成長成才各環節,教育學生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的重要原則[1],施以隱性思政教育的功用,與顯性思政教育一道,協同構建思政課程育人大格局。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以“灌輸式”的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為主導,主要是通過思政理論課教師、輔導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授課和日常事務管理完成,這種顯性思想政治教育在貫徹黨的教育理論、凝聚共識中發揮了積極作用。[2]顯性教育是將思政理論課教師、輔導員等思政工作者作為教育的主體,思政工作者在教育及相關活動中,處于較強的支配及主導地位。新時代,隨著高校思政教育外部環境的變化,大學生的價值觀、學習習慣、信息獲取方式等隨之發生深刻而顯著的改變,在高校思政課程建設中,只是堆砌思想政治理論是不能完全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
理論的“灌輸”是必要的,課堂教學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過“灌輸式”教育手段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首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大學生思想行為的變化,“硬性灌輸式”思想政治教育容易使大學生產生逆反心理,迫于學業壓力,學生可能勉強接受,表面應付,并未真正心悅誠服、外化于行。其次,高校思政課不再是大學生接受新聞輿論的唯一渠道,學生們自行獲取的信息更加便捷,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有自己的接收方式。高校經常性地開展顯性思想政治活動,大學生自然產生一些免疫力,之后缺乏學習積極主動性,對待政治教育不嚴肅,教育的傳播功能自然不佳。
“硬性灌輸式”中的大學生作為受教育對象,但當他們自身的主體性意識日益增強時,就不愿意被動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和觀點。
思政教育的方式、手段等時刻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效果。“生搬命令式”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簡便易行,組織者、舉辦方依靠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能很快完成工作任務。高校黨團組織可發揮組織優勢,較快組織一批學生參與到某項活動,活動下來,看似座無虛席,熱鬧非凡,但教育效果未必良好。大學生群體有一些共性:能參加活動的同學即使是硬性要求的,也能積極參加活動;一些同學不熱衷的,即使是多方動員的,也未必來參加活動。學生不主動參與的,如團組織組織學生觀看主旋律電影活動中,一味廣泛地生硬,采取贈票、送票式,最終只是影響些許觀眾走進電影劇院,教育的受眾面使命認同有限。
“生搬命令式”思想政治教育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受教學生較少發揮主觀能動性,動員上的基本是那些能夠被要求且樂于奉獻的學生干部,受眾面極其有限,“生搬命令式”思想政治教育趨于表面化。
思政課程革新建設中,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教學邏輯在于建構易于學生接收的內容供給,進一步提升思政的“效能”。思政元素供給很關鍵,運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思政課程建設中符合新時代的發展趨勢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教育效果更加持久;適合當代大學生的群體性和個性特點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具有滲透性,受眾面更廣,以自然性,不直接說教方式,易于被學生接受。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程革新建設中“硬性灌輸式”需要與“柔性引導”手段相結合。“柔性引導”教育手段,是將黨和國家要求的教育內容、教育目標借助一定載體或活動表現出來,在大學生置身其中、親自體驗中感悟其所蘊含的教育思想,進而促使大學生行為得到改善,達到預期教育目的的一種教育方式。[3]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運用好“柔性引導”,將教育目的悄然地融入到班級授課的各個環節,實現“潤物細無聲式”使得學生接收政治教育的內容。
西方發達國家雖沒有像我國高校一樣專門教授思想政治理論課,不表明他們不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相反,西方發達國家意識形態滲透中,通過“嵌入式”教育在凝聚國民情感、對發展中國家實施文化殖民及發動“和平演變”“顏色革命”中發揮的重大作用,應當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新時代,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德樹人”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加強“柔性引導”手段的運用,突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內容供給,增強大學生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堅定理想信念,將所接收的思政內容轉化為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柔性引導”須注意因需設置,既不能讓學生無法獲取教育內容和教育要求,失去教育的意義;也不能讓大學生庸俗化地理解思政內容,偏離了政治教育,失去教育的機會。隨著大學生思想政治的受教不斷深入,學生在學習和活動中通過自身體驗深化思想覺悟和提高工作經驗,以順利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由“隱”到“顯”的轉化。[4]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將黨和國家要求的教育內容、教育目地滲透到學生專業學習和生活中,使學生不知不覺地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禮。為提振親和力,在搭建平等交流的教師--學生關系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熟知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構建好隱性思想教育情境。
首先,“老師講、學生聽”的說教式不能滿足當前的現實需要。教師要適當去角色化,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關系,更好地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學生在受教過程中是主動的、平等的。要與學生建立平等交流機制,將思想政治話語權建立在學生話語體系中,達到共情目的。其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課堂授課中,重點關注綜合能力突出的或特殊性群體的學生,可能使得一些表現不突出學生未能及時進入教師的視野。作為老師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去熟悉每一位學生,多一些關注、多一些關懷,了解學生需要,為學生提供切合實際的目標參考,通過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提升其綜合素質。再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對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規劃”恰當的隱性教育路線,構建良好教育情境,在施教的過程中才會少“打折扣”,才能有效地將教育目標和內容傳遞給大學生,實現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確保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更好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突出政治導向、價值引領,又要凸顯大學生的能動性,使外在因素干涉與學生能動性相結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較好被大學生吸收內化,需要不斷提高思政工作者自身的綜合素質。
施以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自身發展和保證思想政治教育順利實施的重要條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作為課堂的主要教育者,首先,要提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錘煉隱性教育基本能力和具備教育過程中接地氣的人格魅力。要以扎實學識和親和力感化一批學生,用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感染一批學生,不簡單照本宣科,要將自身學識融進思想政治教育中。再者,要設計貼近大學生生活的、實際的、解決困難的內容或活動,唯有實施內容的可接受、滿足需求和過程設計的隱蔽,才能確保活動的成效。最后,為保證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連貫性,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充分認識和掌握大學生思想問題基礎上,可將思想政治教育隱性元素設計在特定的課堂活動與專業實踐中。隱性教育使得大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出來,使得學生被動感大為緩解,學生抵觸和逆反心理大為減少,發自內心的接收課堂上、實踐中所傳達的思想政治教育涵義,最終實現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暗示功能。
高校思政課程革新建設在于進一步提升課程的政治引領力和主導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課堂授課中,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與課程融入形式,課堂上為大學生找尋榜樣的力量,使大學生在下意識對照氛圍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養新時代大學生。[5]與顯性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相似,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在教學、管理和活動載體選擇中實施隱性思想政治教育。
課程思政中,教師要重視大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考慮大學生的傳習過程。相比輔導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只承擔一定的思政教學任務,而輔導員基于本身的職業屬性,對黨和國家發生的大事敏感性強,掌握較多的時事訊息,能及時開展宣講。要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機制,架起輔導員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溝通的橋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與思政教育的結合,能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思政教育的實踐性與應用性,傳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中的思政理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實現課程思政的轉變,最大限度利用隱性教育資源,將黨和國家大事與授課內容相結合,激發學生對國家的自信、對民族的自尊,增強學生責任感意識。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培養大學生瀏覽官方網站,紅色網站的習慣,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關注國計民生大事以及社會個體的訴求,并把這些社會輿情與平時學習生活聯系起來。在學習和討論國家領導人重要講話精神時,要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學生實際生活,持續提高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進一步完成教學領域的思政教育目的。
課堂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6]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授課中要多方運用隱性思政教育手段,營造積極向上、健康和諧、正能量的氛圍感染大學生,引導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工作中實現自我管理能力,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得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獲得較佳情境。在良好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創建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一定是將思政元素以隱性的手段灌輸給大學生,大學生吸收好教育元素,鍛造出符合社會觀感的思想行為。
剛入學的大學生對大學校園的任何事物的感覺都比較新鮮,行為習慣容易養成,要從大學生入學伊始培養學生的榮譽觀、正義感和奉獻精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在班級管理工作中,要重視儀式感教育,增強學生愛國情懷。發揮好國家的獎助貸的感恩教育功能,思政工作者應教育學生珍視校園學習鍛煉的機會,強化感恩國家、感恩社會、感恩學校的意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發揮朋輩教育功能,分享優秀校友的典型事例,大學生在與同輩群體互動的過程中,潛移默化中從優秀校友那里學到對國家、社會和母校的感恩之情和報答之心。
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以活動的形式表現出來。在第二課堂活動中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實施好第二課堂活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學生要一起投身校園文化建設,參與系列主題活動,豐富大學生第二課堂實踐。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中對青年群體的爭奪異常激烈,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內容,運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注重對社會和校園輿情的引導,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價值判斷、選擇和理性的行為。第二課堂活動時機的選擇很重要,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富有意義的特殊節假日,將培養大學生的愛國熱情、集體主義、團隊精神相聯系,將教育目的融入活動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之中。
中國年度優秀國產影片層出不窮,精心設計賞析主旋律電影必不可少,需要培養學生觀看主旋律電影習慣。在課堂范圍內不定期組織大學生觀看年度優秀國產影片片段并討論,從專業性、技術性角度出發,對電影主題進行定位分析,再施以思想政治教育技巧,將愛國主義、民族自豪感提升與大學生個人成長融合,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覺悟、增強文化自信。為增加互動性,可邀請傳媒專業相關教師對影片節奏的把握、影片構圖處理的方式和影片背景音樂的發聲進行講解,并結合多種場景與學生共同討論,使學生回顧歷史,掌握專業知識點,了解中華文化精華,牢固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老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參與社團活動,支持他們開展豐富有趣的校園文化活動,幫助學生開擴眼界、擴展知識面,使學生通過活動潛移默化地受到校園文化熏陶。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課堂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在思政課程建設的大格局中,隱性思政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方式。在高校思政課程革新建設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等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加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隱性資源,經常性運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多方位呈現“潤物細無聲式”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等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切實擔負起培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者的歷史使命,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努力培養具有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大學生。
[1]習近平.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2]胡大平.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 全面提升高校立德樹人水平[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07):79-83.
[3]陳夢婷.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20(04): 68-75.
[4]劉欣欣,李曉光.社會過程研究方法視域下的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 (07):27-31.
[5]薛冬雪.大學輔導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分析[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 (03):295-298.
[6]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EB/OL].2006-07-23[2017-10-16].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21/201001/xxgk_81843.html.
本文系福建商學院2021年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培育建設項目“協同育人視域下輔導員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21SYSZ03)和福建商學院2021年度校級科研項目(社科類)立項項目“新時代輔導員參與高校課程思政工作探析”(項目編號:2021SYSK05)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趙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