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珊
(甘州區思源實驗學校 甘肅 張掖 734000)
課堂引入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開始,是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將學生引入新的學習階段的一種方法,也是課堂教學中的啟導環節、領起環節,其作用包括:引入課題,將新舊銜接,對學生進行啟發,對興趣進行激發,對目的進行說明,對動機進行暗透,對氣氛進行創造,對情境進行營造等。”另一種觀點認為,“引入”指的是在引入一個新的主題時,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確定他們的學習目標,產生他們的學習動力,并在他們的知識之間建立起他們之間的關系。“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方法。”在本文中,筆者更贊同王世堪的看法:“每一堂課剛開始時,老師都會根據課文的特定內容,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讓學生對課文產生興趣,讓他們有動力,讓他們知道自己要學什么,然后才能全神貫注地去學。這一種教學技巧,就是引入。”
較為理想的導入,是一個教師的經驗,知識,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它就像是一把鑰匙,可以打開學生的心扉,創造出一種令人愉快的學習氣氛,激發出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從而達到“課未始,興已濃”的憤怒狀態。同時可以達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溫故而知新,引入新的學習內容,明確本次課的教學目標,渲染氣氛,創設情境等教學目的,為學生更好的掌握所學內容打下基礎。
導入有法,導無定法。針對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近些年來許多老師對新課的導入進行了很多積極的探索和有益的嘗試。就我個人來說,我總結了以下幾種導入新課的方法。
在開始新的課程前,播放一段音樂,并用充滿感情的聲音朗讀一首歌曲的歌詞,來營造一種情境,激發和感染學生的情感,增加課堂的感染力,提升課堂的效率,讓學生更快地融入到課堂的氣氛中。談到《背影》,我們可以這么設計:“有這么一段歌詞:在我的心里,有一座大山,越險越高,父親,父親,您就是我心里的那座大山;爹是兒那登天之梯,爹是拉牛車之牛,想兒是家書,千里之言,盼望著兒子歸來,一包香煙,照亮了日月星辰。今天,讓我們學習一篇既有文字,又有文字,還描寫了一個父親對自己的愛,那就是朱自清所寫的《背影》。”
在華文教科書的前面,還有一些圖畫,它們也是華文教學中很有價值的材料,運用好它們,可以一箭雙雕。在網上可以搜索到更多的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圖片,充分利用這些圖片,引導學生進入新課,會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在教學《看云識天氣》這一課的時候,首先出示一張圖片,讓學生一邊欣賞天空中千變萬化的云彩,一邊聽著課文的示范閱讀,這樣既能聽到又能看到,既能看到又能看到,既能感受到,又能感受到。在這一點的基礎上,再接著對課文進行解釋,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很好的興趣,可以說,他們就像是一條在水中的魚一樣,很容易就能做到。其次,請同學們根據課文內容,創作一段話,并配上音樂及云的變化照片,讓同學們扮演氣象播報員,了解不同種類的云與天氣的關系。學生站在講臺上,一本正經地做著自我介紹,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這讓他們既有一種新鮮感,又有一種成就感。與此同時,他們還在無形中提高了自己的綜合素質,實現了寓教于樂的目的。
楹聯是我們國家的一種傳統文化。這些學生雖然不是很清楚,但也很好奇。老師若能把握住學生的這種好奇心,加以恰當的指導,將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研讀《記念劉和珍君》一書的過程中。我們首先在黑板上寫下了一幅對聯:上聯是:“你死了也就死了,如果你不想你的父母,你的親人,你的朋友,你的家人。”下聯是:“你活著又怎么樣,無非是多受幾次槍聲,彈雨,淋在你的頭上。”學生們看著這幅對聯,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對上聯所描述的悲劇命運深表同情。接著,我又說:此聯是周作人先生所寫,是為了緬懷劉和珍、楊德群等在3.18 慘案中殉難的烈士,周作人以深切的同情之心,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陰暗面。魯迅先生見此,亦提起他的利刃之筆,作此《記念劉和珍君》。通過對偶,同學們可以迅速地體會到作者的悲傷和憤怒,從而更好地了解文章。
很多教師都有這種感受,當他們在課上講到教科書以外的東西時,他們總是興致勃勃,興致盎然。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針對學生的這種特征,在教學中引入一定的故事,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講授《拿來主義》一文時,我們先編一個引言:天津有個名叫馮驥才的作家,到法國訪問,在接待晚宴上,外國記者不斷地向他提出問題。有一個記者問道:“尊敬的馮先生,請問您的國家在進行改革和開放的同時,也在向國外的資產階級學習,您不怕自己也成為資本主義么?”馮先生說:“沒有!”‘人不能生豬,人不能生牛。’他風趣詼諧的回答,贏得全場掌聲。對,我們從資本主義那里學來的,不會轉成資本主義;在繼承我們的文化遺產方面,如果我們堅持正確的方針,我們也會取得成功,那就是拿來主義。”此時,學生馬上提出了“什么是拿來主義”、“為什么要實行拿來主義”這樣的問題,并借此機會引入了課文的學習。
所謂“懸念”,指的是當故事進行到最關鍵的部分時,故意繞開故事的主線,將故事牢牢地抓住。該方法在引入新課時,通過設置懸念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在方法上,既可凝練整篇文章,又可截取其中的片段。手法上要發人深省,回味無窮,令人著迷。例如,有一位老師,在給學生講解《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書目》時,他提到,德國柏林圖書館的大門上,有一行字:“這是一座人學的寶庫,只要有了這把鑰匙,所有的知識都將屬于你。”所謂“鑰匙”,只是一種隱喻,因為書單被認為是“開啟知識寶藏的鑰匙”(黑板書名)。什么是參考目錄?有哪些當代書籍的目錄?為什么這些文獻就像是開啟知識之門的鑰匙?請把這篇文章讀一遍。這些問題,制造了一種又一種的懸念,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對文本的仔細研究。
另外,還可以從題目入手,從開頭入手,從結尾入手,從文學常識入手,從引起讀者的興趣入手,等等。總而言之,無論用何種方式來引入新的課程,如果有一個新穎的設計,合適的教學方式,都可以讓原本枯燥無味的政治課程變得有趣起來,讓學生們感受到新鮮和愉悅,在愉悅的情緒中,他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新的知識。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不能一成不變,要靈活多變。沒有萬無一失的辦法,只有一種最適合自己的辦法。如此一來,修煉起來就會事半功倍。
由于導入在整個教學中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它將直接影響學生的情緒和效果。因此,為了更好地做到這一點,我認為在設計導入新課時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導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靈活機動,不刻板,不單一。 導入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導入是一節課的有機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使學生對本節所要學習的新內容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以便更充分地投入學習,以求最佳的效果。因此在設計導入時,精選所講內容,選擇與本節所講在邏輯聯系上最緊的內容,就稱為頭等事情。如果導入在內容上經不住推敲,勢必導致失敗。導入最常見的毛病是內容牽強。例如一位教師講《我的叔叔于勒》時,就從“叔叔”導入。教師先問:“你們有叔叔嗎?”學生作了肯定的回答之后,教師又問:“你喜歡你的叔叔嗎?為什么?”學生全作了肯定的回答,而且講了他們的叔叔有很多的可愛之處。再后來,老師又問了很多關于“叔叔”方面的問題,而且很多的問題都與課文沒有太多的關聯。
導入在選定內容之后,還要有邏輯嚴密、表達準確的語言形式。這就要求教師要在語言上下功夫。導入中的表達準確,不僅是指一般意義上的語言準確,尤其是指教師的問域與所期望的答域相一致。惟其如此,教師在發問之后,才能得到所期望的答案。如一位教師講《茶花賦》,導入中提了這樣一個問題:“一提起祖國這個圣神的字眼兒,會引起你們什么樣的聯想,激發起什么樣的感情呢?”句中的“圣神”這個詞至關重要,正是這個詞的修飾作用,使得這一句的問域縮小了。學生的回答必然是與祖國“圣神”有關的人或事,這就自然導出“熱愛祖國”這個主題,自然過渡到對《茶花賦》的學習。試想如果沒有“圣神”這個詞的限制,問域就展寬了,學生的回答必然五花八門,不但不能自然導入新課,而且會造成課堂失控,浪費許多時間。
要明確“導入”與“整個課堂”的關系,不能讓“導入”淹沒整個課堂的教學“導入”只能是“導火線”。時間方面亦應控制在 5 分鐘左右,不能太長。既不能占用太多的時間,也要發揮其應有的功能,要經過驗證的精煉:要挑選出那些必須要有的內容;選擇詞語,造句,組織語言,要非常注意;同時,在選擇方法時,也應遵循節約時間的原則。
總而言之,無論用何種方式來引入新的課程,如果有一個新穎的設計,合適的教學方式,都可以讓原本枯燥無味的政治課程變得有趣起來,讓學生們感受到新鮮和愉悅,在愉悅的情緒中,他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新的知識。當然,一節課的導入不應有固定的模式,而應形式多樣,不拘一格。沒有任何一種方法是通用的,只要適合這一節課,便是最好的。這樣的導入也必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