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芳
(臨夏縣井溝鄉謝家小學 甘肅 臨夏 731801)
伴隨新課標落地,小學語文需要加快創新步伐,教學方法直接影響著教學成效,傳統教學方法由于忽視學生主體,缺乏時效性,早已不符合當代教育要求。現階段,創設情境教學法逐漸出現在人們視野,并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認可,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為充分體現創設情境教學法優勢,教師必須緊跟時代發展步伐,采取有效策略手段科學應用創設情境教學法。
所謂創設情境教學法,簡而言之就是指利用音樂、實物、語言或其他工具創設真實環境,觸發學生內在情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運用一切可以使用的工具來創設適宜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習興趣,還可以促進多種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加以運用最顯著的作用便是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小學生缺乏自控能力,在課堂中十分容易被外界因素干擾,這是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心智發展尚未成熟,這是教學中的一種客觀影響因素。為了確保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不受影響,便需要教師通過有效手段調節課堂氛圍,讓學生能夠對課堂學習產生濃厚興趣。在應用創設情境教學法施教時,教師需要盡量迎合學生學習、發展需要,將教學內容和學生一同帶入特定情境中,在觀察和思考中可以拉近語文知識和學生間的距離,使其更容易記住所學知識,并逐步培養學習興趣[1]。同時,該教學法的應用還可以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情境的創設并非隨意的、無目的的,教師需要對相關知識予以整合,明確情境創設真實需求,確保學生能夠在情境中獲取到知識技能。創設情境教學法關注的是學生主體地位,學生在進入情境后,可以和知識之間密切接觸,站在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并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達到學習目的,該過程則有利于提高學習自主性。
教師是應用創設情境教學法的主要群體,其教學理念、教學風格都可能影響教學法應用效果。結合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實際情況來看,雖然創設情境教學法已得到大多數教師認可,這部分教師也認識到了該教學法優勢作用,但最終卻沒有獲得理想教學效果。導致該現象出現的原因,正是由于教師的認知存在誤區。一些教師對于新興教學方法認識不夠清晰、明確,沒有完全理解教學法本質、內涵,在工作中沒有掌握有效的應用策略,認為在課堂中創設情境就是簡單的讓學生看圖片、講故事等。有的教師由于日常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和精力學習有關創設情境教學法的知識,在實際教學中應用該教學法只是借鑒其他教師的教學經驗,并未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甚至有時在沒有考慮可行性基礎上就盲目借鑒,對于教學法認知處于半知半解狀態。到目前為止,仍有少數教師沒有認識到創設情境教學法的輔助作用,未深入了解該教學法實際意義,認為創設情境和傳統教學方法并無兩樣,于是在實際教學中便忽視了對教學情境的創設,這顯然不利于創設情境教學法的有效應用。
判斷創設情境教學法應用效果的評判標準之一便是情境是否實用,在教學中影響教學情境實用性的因素較多。縱觀小學語文教學實際不難看出,在創設情境教學法的應用方面,還普遍存在缺乏實用性的問題,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教師創設的情境過于簡單,沒有對情境進行延伸和深入分析,只停留在表面,學生無法從中獲取到豐富知識。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教師利用一切可以使用的工具創設情境,也無法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或是產生共鳴。另一方面,教學情境過于復雜,學生難以理解。有時教師創設的情境已經超出了小學生現有認知范圍,學生無法憑借僅有的認知思維提取有效信息,導致教學事倍功半[2]。而導致該問題出現的原因,則主要是因為教師忽視了學生本位,將自己的個人主觀想法用于創設情境。由于教師和小學生的知識經驗、看法存在差異,就導致最終創設出的情境不符合小學生實際情況,無法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這不僅會削弱創設情境教學法輔助作用,反而會讓教學陷入瓶頸,難以順利、有效傳授知識技能。
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缺乏豐富知識經驗,對許多未知事物都有著極強的好奇心,在學習語文知識時會產生許多疑問,這是大部分小學生都具備的特點,但有的學生受性格等客觀因素影響,并不會主動向教師或同伴提出自己的疑惑,隨著學習疑點的逐漸積累,就會削弱學習積極性。應用創設情境教學法時,教師可以將學生特點作為切入點,通過提問的方式創設教學情境。例如,在教學《窮人》一課時,通過閱讀課文學生可以對桑娜將孩子抱回家這一行為有所了解,也可以從中體會桑娜的矛盾心理。教師可從該行為入手拋出問題導入情境:“桑娜并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將孩子抱回家,但為什么又覺得非這樣做不可呢?是什么原因讓她決定把孩子抱回家的?”問題一提出可以迅速放大學生的心中疑惑,教師給學生預留足夠多的時間用于自主思考,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進行思索,進一步認識桑娜的矛盾心理。并組織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討論,發表個人看法,最終指引學生對桑娜這一人物特征有所了解,對人性的善良、母愛的偉大產生深刻認識。在問題情境中,能夠使學生帶著疑問學習知識,這可以為學生指明學習方向,使其知曉本堂課學習任務,增強了教學針對性[3]。隨著問題的逐步解決,又可以強化課文認知,促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詞語、句子等知識表面。
多媒體是經濟與科學技術共同進步的產物,在開發和應用后給教學帶來了更多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教學弊端。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多媒體優勢逐漸突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也越來越頻繁,如今已成為教師用于創設情境的得力工具。多媒體教學的合理開發,為小學語文教學的情景創設提供了便捷,豐富了教師教學活動,保證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知識轉化和理解深度。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了一些古詩詞,古詩詞中往往有著優美意境和深厚內涵,但在對這部分內容進行教學時,仍然會受小學生客觀因素影響,使得古詩詞教學難度較大,很難把握詩中蘊含的深厚寓意或情感思想。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創設課堂情境,營造出與古詩詞意境相契合的特殊環境。例如,在教學《村居》時,教師可以在多媒體設備中展示與“草長鶯飛二月天,湖堤楊柳醉春煙”相符的動態視頻,讓學生真直觀看到詩中描述的場景,并強調詩句中“天”和“煙”的音韻美,促使學生透過詩句理解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與向往之情。又例如,在教學《望廬山瀑布》時,課前教師可以在網絡中收集、下載與李白相關的資料,在多媒體中向學生呈現李白生平、性格特點、古詩創作背景等內容,此時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已得到激發。在帶領學生閱讀古詩時,教師可以展示動態圖,播放一首和古詩意境相匹配的音樂,使學生將自己的情緒代入古詩中,身臨其境感受詩中描述的雄偉壯觀場景,更好的把握詩人對廬山瀑布的贊美之情[4]。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并不僅僅是為了豐富知識儲備,而是為了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與運用能力。要想達到該目的,就需要在教學時創設生活化情境,以此來拉近語文知識與現實生活關聯,在生活體驗中培養小學生語文綜合能力。例如,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可以體現在外游子的思親之情。考慮到小學生缺乏獨自在外的經歷,無法真正體會古詩含義,基于此,教師便可以在教學中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創設特殊情境。可以讓學生結合個人生活經驗,回憶有哪些與他人分別的情景,以及當時的感受,從而激發情感。有的學生回憶起步入幼兒園時和父母分別時的場景,有的學生則回憶起剛剛步入小學時,對幼兒園結實的同伴、老師的不舍,從而更加深刻理解詩人強烈的思鄉懷親情感。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生活情境的創設一般通過口頭引導、聯想想象、挖掘生活元素等方式進行。在這類教學情境中,能夠迅速拉近所學知識和學生關系,讓學生認識到語文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非只存在于課堂之中,隨著知識經驗的逐漸積累,有助于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并將語文知識經驗運用在實際生活中。
綜合上述分析發現,創設情境教學法是新課改背景下的一種新興教學方法,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可以給學生學習、發展提供有利條件。然而,在當前實際應用過程中,由于教師對該教學法的認知存在誤區,情境創設缺乏實用性,導致教學法應用效果不佳。為了能夠解決問題,充分體現創設情境教學法在教學中的輔助作用,教師既可以利用問題、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同時亦可以從小學生生活實際入手創設相應情境,以此來推動小學語文教學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