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丹
(遵義師范學院附屬實驗學校 貴州 遵義 563006)
自我國加入WTO后,我國國際合作與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特別是伴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快,當代學生正處于文化開放與多元融合的新時代。從整體上看,當代學生關于中國傳統文化以及精神還比較陌生,再加上西方多元文化的沖擊,部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出淡漠的態度。而伴隨著立德樹人這一人才目標的提出,要求初中英語在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還需要指導他們學會比較中西文化的差異,同時還能進一步認知中國傳統文化,從而不斷增強民族文化自豪感。要實現這一目標便需要英語教師圍繞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學習現狀,合理地融入傳統文化,從而提升學生整體核心素養。
對初中生而言,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鑒別是非的能力還有待加強,稍不注意便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而英語這門學科蘊藏著大量的西方文化知識,學生在學習相關知識時,便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了大量優秀的禮儀文化與儒家思想,這些優秀的文化在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應用傳統文化的形式來理解英語語言和文化,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價值觀。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內容豐富,意蘊深遠,建設祖國的重任最終會落到下一代身上,同時還肩負著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重要職責。隨著新課標的提出,初中英語教學的目標不單單是提升學生的英語成績,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如何應用英語來表達中國傳統文化,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參與跨文化交際,其前提是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同時給予中西方文化持高度尊重,唯有如此才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而學生學習英語的一大重要目的便是更好地跟全世界溝通,提升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并在此過程中傳播中國優秀文化。但是縱觀當前初中英語教學現狀,部分教師過于關注西方文化的傳輸,而忽略了中國優秀文化的滲透。因此向學生灌輸的中國文化有限,致使在開展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不能提升學生的中國文化自信。例如:全球很多地方均有孔子學院,但是部分學生依然不知曉應用“Confucius”來表達孔子,更不知曉如何應用英語對孔子進行介紹,這便是典型的“中國文化失語癥”。而在初中英語課堂中滲透中國優秀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上述問題便迎刃而解[1]。
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可以促進英語教學改革,而且有助于構建全新的教學系統。而要想更好地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遵循以下原則:
詳細而言就是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時,需要始終凸顯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在制定教學任務和安排教學內容時均應該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結合學生的需求設計教學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開放性原則即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時,不僅需要注重調整與優化課堂內容,同時還需要結合內容篩選課外內容對教學進行補充,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積極、主動參與到英語知識的學習中。
挑戰性原則主要指的是在融入傳統文化過程中,制定的教學任務應當具備一定的挑戰性,以更好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還能吸引學生繼續參與更高層次的挑戰,在挑戰中激發個人潛能,從而提高學生整體英語學習水平。
詳細而言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時,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狀態的變化情況,并對教學內容進行及時調整,從而確保英語教學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自主探索英語知識[2]。
對初中生而言,他們學習英語主要是根據統一的教材作為載體的,當前我國初中英語教材的版本不同,但是不管哪一版本,教材中的宣傳內容均非常廣泛,常常涉及諸多領域,例如:飲食、自然、旅游、教育、動物、歷史、文化、節日、藝術、語言等等,其中很多知識點均蘊藏著一定的西方文化,有些為顯性的,有些則是隱性的。因此在新課標下,英語教師若想在英語課程的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首先需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的研讀,深入挖掘并提取教材內的傳統文化元素,組織學生學習并研究這些內容,從而在讓學生掌握英語知識的同時,受到優秀的中國文化的熏陶,提升學生的英語素養[3]。
例如:在教“Food and lifestyle”這一單元英語時,英語教師便可以為學生講解中國著名的傳統美食,以月餅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中國古代與月餅或者月亮相關的故事,其中嫦娥奔月作為學生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能夠較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為學生播放月餅由來以及制作工藝的相關視頻,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更深層次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這樣不僅讓學生學習了課本中的英語知識,同時還能夠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值得注意的是:在英語課堂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時,需要以教材出發,避免引用的傳統文化知識與教學內容脫節,如此才能讓學生在學習英語基礎知識的同時,注意中西方文化的比較。
詞匯作為英語教學重要內容之一,而文化對語言的影響則是集中體現在英語詞匯上。語言同文化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語言乃文化的載體,文化則是語言的重要表達形式。但是縱觀傳統的初中英語教學課堂,在詞匯教學中關于傳統文化的滲透還不夠程度,文化內涵挖掘不夠程度,直接影響了學生在英語表達中遣詞造句的準確性,不利于學生英語交流能力的提升。因此作為英語教師,還應當以英語詞匯作為突破口,有機地融入中國傳統文化。
例如:在“dog”這一英語詞匯中,英語教師可以告知學生英語中的“狗”常常被稱為“Man’s best friend”,而對西方國家而言,對狗更是寵愛,因此賦予了“dog”褒義詞的色彩,因此英語中常常可以看到“a lucky dog”、“Love me,love my dog”等表達,而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狗則常常被賦予了貶義的含義,用于形容討厭的人或者食物,因此常常會有“狗東西”、“狗改不了吃屎”等表達方式。因此在詞匯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進行區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教師可以通過對比的方式進行教學。另外,我國詞匯中的“龍”與西方的“dragon”也存在較大的差異,中國的龍代表了權利、高貴,因此古代的皇帝常以龍自稱,因此在漢語中龍也是褒義詞,“龍騰虎躍”便用于形成人跑跳時動作矯健有力,而英語中的“dragon”便是貶義詞,通常指恐怖的事物,會給人帶來恐懼。因此在詞匯教學中,英語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對詞匯蘊藏的文化背景進行研究,注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通過這樣的方式更好的區分西方文化與傳統文化。
閱讀作為學習英語的重要手段,在初中英語學科的閱讀教學中,英語教師常常將某些主題相同的文本歸為一類,然后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目的是增強學生對中西方文化認知與差異的敏感性,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對中西文化而言,不論是在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還是在思維模式以及生活方式上均存在明顯的差異,并且這種差異常常體現在語言中。因此很多學生在閱讀英語文本時常常會習慣性地站在本民族的視角或者利用中式的思維對西方國家傳遞的文化信息進行理解,而這種固有的思維定式勢必會影響學生對閱讀文本內容的理解[4]。因此初中英語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的形式來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不僅可以進一步理解文本,而且還能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教“When was it invented?”這一單元知識時,當教完書本的基礎知識后,英語教師便可以嘗試引入我國古代四大發明的相關內容讓學生開展拓展閱讀,從而豐富學生的閱讀素材,不僅可以有效地鍛煉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同時還能開闊學生眼界,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在具體教學中,英語教師可以以“When was papermaking invented?When was gunpowder invented? When was the compass invented?What is the invention of movable type printing?”作為拓展閱讀素材,引導學生多元化探索英語知識,通過這樣的方式合理的英語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多元化學習英語知識,不僅豐富了閱讀內容,同時還提升了學生綜合素質,幫助學生打好學習的基礎。
初中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實際應用,因此口語教學也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在涉及口語方面的教學時,英語教師同樣可以圍繞內容科學的融入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與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5]。
例如:英語教師可以選擇《三字經》《弟子規》《負荊請罪》等優秀典故或者故事作為內容,借助多媒體多方相關的視頻或者圖片等等,讓學生在了解內容后以英語課本劇的形式表演上述故事,學生在研究上述內容過程中加深了對傳統的文化的了解,而在表演過程中培養了口語能力。另外,初中英語教師還可以在上課前3 ~5 分鐘組織學生參與“熱身運動”,即讓學生采取英語介紹中國名勝古跡或者傳統故事等,按照學生的學號輪流進行表演。考慮到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水平差異較大,針對基礎較差的學生,先鼓勵他們用英語說中國成語或者諺語即可,而英語較大能力較好的則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素材,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參與的信心,而且還能在鍛煉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加深對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
縱觀近幾年的中考英語作文,其中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寫作已經成為一大發展趨勢,并且書面表達的題材也日益豐富。這便要求初中生在開展英語寫作學習過程中,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還能夠利用好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借助英語這門語言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但是縱觀當前的初中英語作文教學現狀,很多教師卻不是如何將中國文化與英語寫作融合起來,對初中生而言,英語寫作教學是建立在文化意識的基礎上的,因此他們在實際寫作過程中更習慣應用英語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更偏重對西方文化的理解,但是卻甚少涉及傳統文化[6]。因此在英語寫作教學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為學生設計一些涉及中國文化的寫作任務,幫助學生通過英語進行表達,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
例如:在布置以“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作為主題進行寫作時,一名學生首先便提出了“Determination determines Success”的觀點,但是在對觀點進行論述時由于引用的論據單調,因此導致整篇文章論據不充分。為此,英語教師便可以鼓勵學生借助中西方文化的相關事例優化寫作。如可以引用一些類似“Success belongs to the persevering”、“Genius is nothing but labor and diligence”、“Rome is not built in a day”的英語諺語,也可以引用意義相近的中國諺語,鼓勵學生嘗試中西方思想的融合,從而使論據更充分。英語教師在點評“Does money mean every thing?”這篇課文時,引導學生站在中西方關于金錢相關觀點的差異收集更多的事例佐證自己的觀點。通過這樣的寫作方式,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文化思維,同時還讓學生明白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當前英語已經成為一門國際化的語言,在課堂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內容,通常需要滲透英語文化背景,大量實踐證實,良好的英語語言環境與文化環境,能夠幫助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思考英語的內容,特別是在核心素養視域下,要求高度重視學生語言運用與交流能力的培養,而傳統單純憑借課堂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英語交流能力與水平效果有限。因此作為英語教師應當定期組織學生參與各類英語相關的文化小活動,將提升學生的文化學習能力與語言培養能力跟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機結合起來。而在此過程中,英語教師可以結合活動的主題,有機地融入中國傳統文化[7]。
例如:初中英語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英語學習現狀組織學生進行中外文化交流的小活動,若活動對象為七年級的學生時,考慮到這一年齡的學生積累的單詞數量、語法、句式等有限,可以組織他們參與簡單的活動,選擇以“celebrate the Spring Festival”作為活動主題,然后讓學生自行收集古今中外慶祝過年的方式,總結出中國傳統慶祝新年的方式,國外又是如何慶祝新年等。在過程開展過程中,英語教師需要提醒學生注意不管是涉及中方還是西方文化,均需要應用英語進行表達,如果遇到難以表達的句子,可以嘗試借助肢體語言或者繪畫等手段。通過活動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
綜上所述,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無論是對教學還是學生均具有積極作用,豐富了教學內容,創新了教學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應當結合教學目標以及學生英語現狀,充在用教材、詞匯、口語、寫作以及活動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從而幫助學生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英語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