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陽春
(會寧縣土高山鄉中心小學 甘肅 會寧 730723)
小學生在解答數學問題時最容易引發解題錯誤的原因就是“沒有看清題目”,這是小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常見的弊病。教師開展小學數學課程教學工作時,大多會將重點放在教材知識內容的教學上,很少教導學生如何審題,因而學生在學習當中體現出來的解題正確率不高。基于此,教師在培養小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時,需要加大審題能力的培養力度,重視對學生各方面學習能力的優化,提高學生的審題意識,使其能夠形成良好的審題習慣,為學生綜合學習素養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部分小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會憑借自己的學習和解題經驗直接解題,但是到最后結果錯誤,很容易形成慣性思維,降低解題效率。小學生的思維會受到教師思維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通過培養學生的數學審題能力幫助其明確解題方向,讓學生知道在解題的過程中不要直接上手,而是需要觀察題干的已知條件,從而確定解題思路和方向。當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忽視了審題這個步驟,就很有可能存在錯誤的解題方向,難以達到解題的目的,還會忽略數學知識內容和信息,導致其在后期學習當中受到影響。
一些小學生在解答數學題的過程中比較緩慢,難以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解題任務,導致自身的解題效率較低。當其他同學已經完成解題任務,但是自己還在解題時,會產生焦慮的心理,降低正確率。教師就可以通過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審題能力打好學生的數學知識基礎,讓學生在審題的過程中對數學知識內容產生深刻的理解,進而在短時間內完成解題任務。在長期審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逐步了解數學題目考察的知識點,還可以在具體的知識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總結,減少后續解題思考的時間。
對于小學生的學習來說,學習習慣的培養能夠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素養,促使教學工作的開展更加順利。小學數學教師在引導學生審題的過程中就可以使其形成一種積極的行為傾向,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為學生日后的學生提供巨大的推動作用。當小學生學會審題之后,就可以在看到題目時分析數量關系,挖掘其中的隱含條件,從而提高身體意識,不僅能夠加強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還可以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提供良好的拓展性思維。
長期以來,我國各個學科的教師在教學當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思維定式,因而在教學中會給學生造成一定的影響。盡管新時期的教學要求教師創新教學理念和形式,但是部分教師在具體落實相應的教學工作時還是會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不能夠經常給學生提供全新的學習思路。小學生在學習中需要由教師作為引導,當教師存在思維定式時,學生的思維也會受到影響,產生定勢思維,尤其是學生缺乏學習經驗,很難在學習當中摸索全新的數學思維表現形式。小學時期的數學題目以大量加減法運算為主,教師經常會為了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讓學生反復訓練,以題海戰術作為培養學生解題能力的措施。在這種形式下,學生非常容易形成定勢思維,對于數學知識內容的了解受到了限制。在解答其他類型的數學題目時,也不會審題,而是直接按照自己掌握的解題方法下筆,導致其得到的結果錯誤。
一些小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只是粗略地掃一眼就直接提筆做題,雖然看起來胸有成竹,但是每一個步驟之間缺乏關聯性,出現失誤的幾率很高。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小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缺乏審題習慣,沒有明確數學題目的解答要求,急于求成,在沒有認真讀題的情況下迫不及待開始做題,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缺乏對學生審題習慣的培養,使得大多數學生在沒有打好數學基礎的情況下盲目解題,影響了小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
每個學科的學習都需要以基礎知識的學習作為根本,小學生在審題的過程中缺乏對數學基礎知識內容的掌握,導致其在思考時沒有形成科學的知識體系,難以找到可以用于解題的數學知識,也沒有形成有序的數學思維,進而降低了學生的數學審題能力。部分學生在長期審題的過程中過于注重思維的形成,沒有從基礎知識內容的深化著手,對于數學題目考察的內容和知識點不熟悉,限制了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
小學數學教師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時,首先需要端正學生的審題態度,讓學生在學科學習的過程中保持端正、嚴謹的態度,明確審題要點,為解題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礎。小學階段的數學題目大多以算數為主,這部分內容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難度不大,但是仍然有大部分學生會算錯。究其原因,學生在審題的過程中粗心大意,沒有看清題目,甚至還有學生在抄寫數據時抄錯,影響審題成效。所以,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重視數學審題,以長遠發展的角度為主,讓學生認真、詳細地審題,閱讀題目內容,掌握已知條件和隱藏條件,形成端正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審題習慣,為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強化提供保障。
數學身體并不是一味地閱讀題目,而是需要具備一定的技巧,部分小學生在審題的過程中沒有掌握相應的技巧,只是反復閱讀題目,很難從根本上提高審題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就需要根據小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習能力有針對性地培養審題技巧,傳授審題方法,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審題方法。根據目前的小學數學知識內容來看,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審題技巧時首先要引導學生尋找關鍵的數學信息,對其進行標注,在審題過程中明確其中蘊含的數量關系,進而在解題的過程中找到正確的思路。小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完全把握一個題目的主要內容和思路,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的方式把握題目中的關鍵詞,以勾畫的方式將其標注出來,加深學生對于題目關鍵內容的把握,理解其中的數量關系。在審題的過程中還需要不斷回顧和反思,以查漏補缺的方式減少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忽略的內容,避免學生產生審題不清的問題。在培養其審題技巧的過程中,學生還可以不斷發現自己在審題中的不足,調整自身的身體形式,從而持續提高審題技巧和能力。
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和解題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需要以高水平的數學基礎知識能力為主,減少學生在審題和解題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教師就需要幫助學生夯實數學知識基礎,明確基礎知識薄弱是學生審題能力不佳的主要因素,因而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能力和水平,使其對數學基礎概念、原理和數學思想等產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時,要遵循現代化新課程標準中的“學生應掌握數學基礎知識、訓練數學基本技能、領悟數學基本思想”的要求,通過夯實學生的數學知識基礎,減少其在審題過程中的失誤和影響因素。比如:教師在題目問題“一個正方體的棱長總和為36cm,求這個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教師引導學生審題時,應該讓學生先根據正方體的周長求出這個正正方體的邊長,然后結合正方體的表面積、體積的公式進行解答。這就要求小學生熟練掌握正方體的各種計算公式和方法,如果學生沒有牢記相關的公式,或者缺乏對正方體棱長的數量的掌握,就很可能會在審題過程中出現失誤。因此,教師要不斷夯實小學生的數學知識基礎,引導其挖掘題目中的數學條件,從而提高小學生的審題能力。
數學思想是建立在數學事實和理論上的一種數學概括形式,教師開展教學工作時,需要根據具體的數學教學要求對學生的數學思想進行培養,為解決數學問題奠定良好的基礎。雖然小學時期的數學知識內容大多比較簡單,但是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學習經驗,掌握的數學知識內容十分有限,因此其在學習當中還是容易產生問題。學生在審題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錯綜復雜的數量關系,教師可以通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讓其學會去繁從簡,更加清晰地把握數學題目中的數量關系,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常用的數學思維主要是數形結合思想,教師在引導學生審題時可以讓學生講復雜的數量關系以圖形的方式展示出來,更加直觀地理解題目中的數量關系,進而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并且在解題過程中體現出更高的效率。學生還要注意身體過程中轉化思想的運用,將未知的內容轉化為已知向,將復雜的內容轉化為簡單的表現形式,從而降低數學題目的復雜程度,通過科學審題更加迅速地梳理解題思路。
小學數學教師需要采取科學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提高自身的審題能力,加大對學生的引導力度,促使學生在學習當中提高自身的數學學習能力和成績,增強數學學習的信心。教師要注意夯實學生的數學知識基礎,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讓其在日常身體的過程中循序漸進,掌握題目關鍵信息內容,做出標記,以正確的審題方法作為基礎,推動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學生自己在審題的過程中要注意觀察,一旦出現審題錯誤的現象就需要進行反思,找到正確的方法提高審題效果,為后續解題的有序性和規范性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