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愛平
(和政縣馬牧溝學校 甘肅 和政 731200)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小學生是現代素質教育的目標。美術作為小學美育的代表課程,可以無限激發小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而且美術課程的直觀性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書法是歷史傳承下來的文化精髓,不僅具有藝術特征,還具有濃厚的德育價值,書法的沉穩與美術的活潑可以對小學生的性格進行全面的塑造,而且書法的與美術同樣追求細膩美、藝術美,這也使得美術與書法得以重疊、交匯,所以小學教師可以將二者進行融合教學,從而豐富美術課程的育人價值,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長期、系統的書法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冶煉性情、塑造人格品質、飽滿學生的生命價值。這些德育功能主要體現在書法書寫和學習的各個環節,從用筆到結體,從臨摹到歷史溯源,學生在對書法的不斷了解和熟練中可以感悟“心正則筆正”的人之正氣,感受漢字書法與大自然、與人的性情之間的想象關聯,體悟先賢的精神和品性,并感嘆漢字書法發展歷史的獨特風采。這些對于學生的終身成長和發展而言是有益的,這也能夠有效實現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德育滲透。
首先,書法學習的基礎需要學生了解漢字結構的建構美學,也就是結構書寫規則,這需要學生自己在書寫中觀察、探索、總結,從而掌握書寫技巧,這個過程對于啟發學生的思維有積極作用。其次,對于小學生來說,書法的書寫和學習主要講究沉穩、嚴謹,這就需要學生付出專注的精神,注意力的集中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書寫水平,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最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書寫特點,書法學習亦是,正確的書法學習不是一味的臨摹模仿,而是在先賢的指導下通過想象和嘗試建立自己的書寫個性與風格,而想象力和實踐力的提升同樣可以助力學生智慧的進步發展。[1]
書法課程的養心功能主要體現在對學生情懷的培養、意志的磨練以及心性的沉淀。書法之所以能夠蘊養學生的情懷主要是因為書法中所體現出的中國文化精神,書法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漢字的發展歷史和文化價值有初步的了解,借此激發學生對民族和祖國的熱愛之情。意志的磨練是因為書法學習不同于現在常用的硬筆書法,軟筆書法的一撇、一捺、一橫、一豎、一頓筆都需要反復練習,千錘百煉,從形似到神似需要日復一日的積累,這個過程需要學生有堅定的意志才能在書法學習中持之以恒。而小學生活潑好動、情緒控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都不強,所以堅持良好的書法習慣,能夠讓小學生在書香之氣和傳統文化的浸染下實現心性的沉淀。
在我國的小學課程體系中,書法課程并不是學生的必修課程,設置書法課程的學校多是將書法作為藝術選修課程或者校本課程來開展。書法課程之所以不被普及主要還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和教師更重視學生的文化課教學,因此書法課程大多都被邊緣化設置,也有些學校并不開設書法課程。另外,書法課程的歸類始終很模糊,有些學校認為書法屬于美術課程內容,還有的學校將書法內置在語文課程中,但多數語文教師都只是訓練學生的硬筆書法,而且訓練方式多為字帖臨摹。由此可見,書法課程在小學課程體系中并不被重視。
書法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和沉淀有自身系統的學習體系。從站姿到坐姿、從握筆到下筆、從筆畫到結體、從歷史到現代、從臨摹到創新,這些都需要教師有針對性的教學課程匹配。但是在實際的小學書法教學中,學校對書法課程的完整教學體系構建并不全面,多數教師都是直接通過模仿和臨摹開展教學,而且教學的字體多為楷體,不僅教學內容缺失,教學方法也不夠靈活,而且學校很少針對書法課程組織實踐教學活動,這樣的書法教學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加上學生接觸書法時間較短,所以書法水平也難以獲得提升。[2]
教師資源問題是現在小學書法課程開展過程中面臨的最主要問題之一。首先,學校嚴重缺乏專業的書法教師,大多數書法教師都是由語文教師或者其他愛好書法的任課教師擔任,還有部分學校是聘請的兼職書法教師,這使得教師整體的書法水平參差不齊。其次,教師本身對書法課程的教學認知不足,不能正確認識書法教學的意義和價值,所以教學態度并不積極。而且在教學過程因為書法課程為新興課程,教師缺乏經驗,所以教學方式需要不斷摸索,這也使得書法教學的有效性被大大降低。
美術與書法的融合并不是小學美育教育的“心血來潮”,二者的融合展現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存在,像是每到春節時家家戶戶貼的春聯、福字、窗花等,都能看到美術與書法結合后的藝術,這也表明在美術與書法的結合早就體現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中。而且書法的“形”在很多地方都能借助生活中的事物或者現象與美術相連接,像是書法中的“點”與生活中的水滴形似,就可以利用美術進行形態教學,再比如書法中的“橫”與生活中的一些骨頭相似,教師也可以在關于骨頭的美術教學中滲透書法“橫”的形狀書寫技巧。這種種舉例都說明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融入書法課程是可行的,所以小學美術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可以打開視角,提取生活元素來為美術與書法的融合搭建橋梁,同時也增加書法教學的趣味性,培養學生對生活中美術或者書法的觀察能力與創新能力。
在沒有興趣基礎的情況下,對于小學生來說,美術課程的趣味性要略強于書法課程,而且作為基礎教學階段,培養學生的興趣為教學的首要任務?;诖耍處熜枰诿佬g與書法融合的過程中重視增強課程的趣味性特征。多數小學生對于游戲都不是抗拒的,教師可以以此為途徑來創新教學方法,實現寓教于樂,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培養興趣,鞏固美術與書法基礎。比如:美術課程中有一些手工課,像是在學習拼接畫的時候,教師會尋找一些生活物品作為畫作的一部分,讓學生發揮想象力繪制另一部分,組成一副完整的畫作。這時教師就可以反其道而行,給學生準備一些書法中的筆畫或者簡單的文字,讓學生發揮想象力粘貼上其他物品,將其變成一幅畫,或者教師可以準備一些物品或者半幅繪畫作品,讓學生通過書法筆畫的添加來組成一幅新的畫作。假設教師提供一座房屋的貼紙,學生就可以利用書法中的“橫”和“豎”來勾畫出房屋的柵欄。為了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教師可以讓學生兩兩一組共同創作,同時組織創新繪畫小競賽并準備一些小獎品來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和動力,這樣學生就能在玩中學,在競賽中啟發思維和智慧,在參與中激發對美術和書法的學習興趣。
中國書法的發展和演變有一個較為完整的過程,這個過程體現的是先輩的智慧和對傳統文化發展的祈愿,這個過程同樣是一幅奇妙的畫作。對于小學生而言,語言的描述和平面圖形的觀察欣賞是略顯乏味的,這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的多媒介表現功能將書法的發展過程“動態化”,賦予其美術的活力。比如:教師在對低年級小學生進行美術教學時多是從簡單的事物學起,像是太陽、月亮這些平面圖形,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將“日”“月”兩字的演變過程進行動態化展示,從甲骨文到金文、從金文到小篆、從小篆到楷體,讓學生在動畫的演變過程中感受中國書法的發展。另外,媒體媒介隨著我國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使用的多媒體和白板等工具,同時還包括互聯網、APP、自媒體等各種平臺,這其中也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教師可以通過關鍵詞檢索、瀏覽、篩選、歸納的方式來獲取更多的美術與書法的融合路徑,實現小學美術與書法教學過程中的開放式發展。[3]
教學活動的組織是學生思維創新、動手實踐的有效途徑,同時也可以幫助教師將課堂中難易實踐的教學方式落實到實地。美術與書法的結合需要教師不斷的探索和實踐,從而為學生選擇更合適的學習方法。因此,教師需要積極組織實踐教學活動來進行教學嘗試,同時也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與實踐平臺,這對于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有積極意義。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各種節日為契機組織美術書法活動,以傳統節氣中的立秋為例,這個時節代表豐收,是碩果累累的象征,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豐收為主題進行美術書法作品征集。這些實踐活動可以促進小學美術與書法融合效率的提升,還能幫助學生有效的培養興趣、陶冶情操,體現自我價值。
書法具有極高的傳承價值和育人價值,符合現代素質教育的標準和要求,學校和教師需要正確認知書法課程內容對小學生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教育作用,將書法課程作為學校育人和發展過程中的特色課程,構建完善的課程教學體系,同時開發美術課程與書法課程融合的校本課程。以此來明確書法課程的獨立地位,讓學生和教師認識到書法教學是必須開展的,進而端正教師生的教、學態度。首先,小學可以將書法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精神納入校園文化體系,借此濃郁校園內的書法學習氛圍,進而興起書法學習之風,讓書法可以成為學生常態化認知和學習的一部分。其次,根據軟筆書法和硬筆書法的特征,學??梢詫④浌P書法作為藝術課程內容開課并將其與美術課程融合教育,然后將硬筆書法的教學納入語文課程,從而助力學生形成對書法的更加全面認知。這些措施和策略都在一定程度上明確了書法教學的重要性,有利于營造高質量的教學氛圍,為小學美術課程中書法課程的實踐奠基。
小學美術課程中書法課程的實踐課程體系構建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課程目標的制定。目標是課程得以規劃、實踐的指向標,目標的科學制定可以讓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少走很多彎路,也能更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根據素質教育要求,教師需要將美術課程的核心素養和書法課程的育人目標進行融合。小學美術課程的核心素養為圖像說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五個維度,而書法課程沒有較為明確的核心素養總結,那么教師就可以根據書法育人的目標,結合美術課程核心素養進行完善和補充。書法講究“形”和“神”,那么教師就可以根據“形”的要求將平正流暢添加到教學目標中,然后根據書法的其他育人功能在美術課程的審美判斷、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三個維度中進行補充,這樣就能更加全面的為教師的教學指引方向。[4]
第二,課程內容的制定。小學階段的美術課程和書法課程都是最為基礎的內容,課程內容要具有基礎性、趣味性、銜接性、系統性等特征,既讓學生可以對美術與書法有較為全面的了解,還能為學生更深層次的學習夯實基礎,最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美術課程在我國已經有了較為完整的知識內容體系,所以教師應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書法教學內容和二者的內容融合部分上,書法從形到質、從質到神的銜接要自然,同時還要利用生活元素將書法的應用性展示出來,更要融合傳統文化內容來增強書法育人的厚度,從而也實現美術與書法課程內容的多維度融合銜接。
第三,課程評價體系的制定。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學校會比較重視文化課教學,從而將美術、書法這些藝術課程邊緣化擱置,如此也使得一些學校中的美術課程不具備完善的評價體系。所以在新時期的小學美術課程與書法課程的實踐融合中,教師需要著重對評價體系進行完善,從而與教學目標形成首尾呼應,實現對學生綜合素質的養成。教學評價要多元發展,一方面要豐富評價內容,除了美術與書法課程中包含的基礎知識外,還要將核心素養內容滲透其中。另一方面,評價主體要多元設置,除去教師評價還可以融合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家長評價等方式,從而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成效有全方位的認知,提升教學評價的科學性和完善性。
師資力量的參差不齊和匱乏是現階段小學美術和書法實踐融合課程中面臨的不可忽視的問題,所以要提升小學美術與書法課程的融合質量,學校需要在教師資源上給予更多的支持。首先,學校需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聘請專業的書法教師任教,這不僅可以提升書法教學的專業性,還能為其他教師的書法水平提升提供指導和支持。其次,學校可以從線上為有書法興趣的教師、美術教師、語文教師等任課老師選擇一些質量較高的書法培訓課程,讓教師可以利用空閑時間進行自我提升。最后,學校也可以組織線下培訓工作,邀請一些書法名家到校對教師進行培訓和指導,從而幫助教師豐富認知,提升素養。
小學美術課程中書法課程的實踐融合的重點在于過程,這個過程包括教學內容的融合、教學方法的創新以及教學評價的完善。就目前我國小學美術課程中書法課程的實踐現狀來看,校園力量對于美術和書法的融合教學顯得較為薄弱,無論是教學實踐活動的組織還是教學內容的完善與延伸,亦或者是教學評價的科學化發展都需要其他群體的支持。比如:在教學實踐活動的組織過程中,需要社會專業人力資源的支持,也需要政府及其他部門機構的支持,更需要家長的配合參與。在教學內容的延伸過程中離不開生活元素的補充。在教學評價的實施過程中亦需要家長和社會專業人士的評估。所以為了實現書法課程在小學美術課程實踐中的高質量融合,學習需要與社會、家庭建立良好的溝通以及合作。
總而言之,書法課程的學習對于小學生的成長發展可以發揮多方面的促進作用,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興趣愛好,還能蘊養學生的品質和心性,這對于推動小學素質教育的落實有重要意義。而美術課程與書法課程都具有藝術性和教育性,所以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挖掘書法與美術教學內容中的契合之處,實現二者的融合教學和多元化教學。學校則需要針對現階段書法課程的教學現狀,構建完善的師資培訓體系,為教師的教學和自我提升提供明確的思路和方向,同時聘請專業書法教師,構建完整的書法教學隊伍,進而提升小學書法的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