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這為我們的教育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教育面臨著深刻變革。工業時代背景下,教育以社會分工為核心,學科門類趨于細化;而智能時代,專業化程度越高的工作反而越可能被機器人取代。因此,設計學科的交叉性和開放性愈發凸顯,設計教育有機會帶動其他學科加強融合、創新發展。
2019年《設計》雜志曾經給我做過一次專訪,我當時提出:20世紀的設計遵循“Less is more”,而21世紀的設計要強調“Open is more”,開放的設計意味著更多可能性的未來。2022年6月,我們在設計理論與整合創新課程虛擬教研室就做了一次全新的嘗試,發起了首屆百校畢業設計聯展(線上)活動,只用了不到半個月,就得到了全國90所高校的支持,在“開放式設計教學研究會”公眾號發布后,閱讀累計近5萬次。這次活動也為高校之間的共建共享和教學交流提供了新的方式,促進了虛擬教研室的發展。
在此前幾年的“全國工業設計畢業作品專刊”積累下的豐富院校資源及征選經驗基礎上,2023年,《設計》雜志開辟了“全國百校工業設計畢業作品”專刊,全面展示我國工業設計教育的最新成果。這里既有傳統的設計名校,又有來自中西部的新興力量,還有港澳臺地區的高校,其中非雙一流高校 66 所,中西部高校 31 所,高職院校7 所,包括綜合性(38所)、理工類(34所)、藝術類(22所)以及師范類、財經類、農林類等不同類型,呈現了一幅國內設計教育的全景畫卷。而在每所高校的代表作品頁都附有二維碼,掃碼后可以進一步觀看該校畢業設計的更多作品,則是教育數字化在本次展覽中的深度應用。
更為可喜的是,我們在這批作品中看到了設計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從交通工具到健康醫療,設計讓生活充滿創意,從信息交互到人工智能,設計讓科技實現價值。從“全國百校工業設計畢業作品”專刊是一個開始,希望有更多高校和老師們積極參與其中,舉辦線下聯展和教研活動,進而推動高校與高校、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合作。我們也期待更多優秀的學生作品不斷涌現,跨學科合作更加深入,設計連線科技與生活,共同創造嶄新的未來。
山東大學教授
教育部設計理論與整合創新課程虛擬教研室負責人
202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