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成 劉芑


辦學特色
我校產品設計專業,其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初我校先后設立的“家具設計與制造”“家具與室內設計”專業,為國內較早創辦家具設計專業的高等學校。2012年根據教育部專業目錄調整為產品設計專業,2022年被評為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產品設計下設2個專業方向:家具產品設計、配飾產品設計(2016年調整為陳設產品設計)。專業堅持綠色教育理念,健全三全育人機制,著力于家具與配飾等專業特色課程體系建設與改革,培養掌握扎實產品設計基礎理論和技能,注重藝術與技術的統一,擁有產品創新和設計管理能力,適應社會發展的創新力、實踐力、藝術性強的復合型、應用型專門人才。以“家居產品設計”為特色,以系列國家級規劃教材建設為抓手,推進“生活方式”的完善,率先倡導并踐行“新中式家具”設計理念,享譽全國;被中國家具協會譽為“中國現代家具產業人才搖籃”。
咚咚喹
設計者:王偉成
指導老師:劉芑
院校: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作者闡述:咚咚喹為長150mm左右,一端封閉的中空圓柱形土家族單簧豎吹樂器。四孔,背面一孔不發音。吹口一端到第一孔距離為55mm,孔與孔之間間隔一指。傳統咚咚喹為全手工制作,原材竹竿參差不齊,所以成品之間的差異非常大,每一根的音色都不一樣。按照咚咚喹的基本造型使用不同材料(塑料)進行復刻,且能夠發音。因簧片材料較硬,吹響需要更大的力氣,但聲音更加洪亮。通過實驗最終選擇實心竹材或竹集成材加工咚咚喹,保留了簧片部分的彈性,并可機械化加工。
將傳統咚咚喹設計成三種款式,標準款以吊瓜柱為吉祥裝飾,結合演奏指法設計指腹按壓處,吹口可拆卸,方便維護更換。民族款曲中有直,搭配西蘭卡普織錦皮扣,方便抓握,穩定樂器。音孔內嵌銅環,通過質感的區別輔助吹奏。便攜款可將吹口收縮至管身,搭配西蘭卡普保護套,方便攜帶。音孔在收納狀態下作為保護套的卡扣。三款產品吹口均可拆卸,使用衛生,方便維護。其作為湘西州龍山縣土家族特色文旅產品具備開發價值。
指導老師 劉芑
劉芑,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家具與藝術設計學院產品設計專業副主任,中國林學會家具與集成家居分會理事、湖南省設計藝術家協會理論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從事《坐具設計》《產品設計與開發》等相關課程教學,研究方向為產品設計理論與實踐、文化創新設計研究。
導師點評:《基于非遺技藝的創新產品設計》是以提煉湘西龍山縣域地緣文化符號并結合典型的非遺技藝,經過合理的開發和利用,面向旅游市場具有故事內涵的文創產品開發。
“咚咚喹”是土家族極其古老的簧管氣鳴樂器,主要流傳于湖南省龍山縣等土家族聚居地區,三孔一筒音,有其獨特的結構、句式與演奏形式,曲調婉轉悠揚,供娛樂或傳遞情感,作為土家族音樂文化體現了中國古代樸素的音樂美學觀。2006年,入選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古老的樂器演奏形式正瀕臨消亡,急需加強搶救保護工作。
由于吹奏技法較為簡易并極具地方民族特色,具備娛樂性和快速推廣傳播的價值,符合互聯網時代打造極致單品的思維,該設計強調找到用戶的使用場景與應用點。通過分析,結合現代生活方式,設計出三款差異化產品,面向游客、文化藝術愛好者和研學體驗。傳統咚咚喹作為國家級非遺強調的是其本體音樂技藝的藝術魅力,而忽視了吹奏和創作音樂藝術的工具,這也成了此項技藝難以傳習的重要原因之一。以樂器的視角保留其功能屬性,同時又迎合了湘西龍山地區旅游紀念品市場奇缺的需求,增加娛樂性和大眾參與度,產品具備典型的湘西土家族文化特征。游客可以親身體驗到當地文化的魅力,作為研學教具簡單易學的吹奏形式可以提升用戶參與性,促進技藝的傳播。
制作工藝上,原本的咚咚喹為全手工制作,材料也參差不齊,成品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每一根的音色都不一樣。通過實驗,按照咚咚喹的基本造型,使用不同材料(比如塑料)進行復刻,當開孔一致時就能夠發音。第一次實驗時塑料簧片部位較硬,吹響需要更大的力氣,音色也更加洪亮。因此制作咚咚喹簧片部分需要材料具有一定彈性,并且一次成型后不能產生形變。采用竹集成材作為主要材料或實心竹材來設計加工,穩定音色的同時,便于其機械化、標準化生產。
最后,吊腳樓上的建筑裝飾結構“吊瓜柱”的造型結合被視作一個民族的血緣記錄和標識的湘西圖騰融入咚咚喹的末端裝飾設計中,寄托吉祥寓意,為產品的開發增添了故事性。結合傳統咚咚喹1、2、3、5四個音對經典曲譜進行創作加工,形成咚咚喹的專屬曲譜,融入生活日常,提高附加值從而延長產品生命周期。
文創產品設計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代化、商品化的一個重要手段,是一個涉及多個設計專業的綜合性設計活動,該作品從品牌、市場、工藝、功能、外觀等做了完整系統的設計,迎合目前的主流市場需求,形成標準化生產范式和穩定品質的產品,無疑會將非遺技藝得以更好的推廣,這才是符合非遺傳承人和聯合開發者(或單位)共同利益的推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