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靜 王宇
鄉村振興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抓手,也是破解“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鄉村生態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進入新時代,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鄉村生態振興不可避免地出現許多問題。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增強主體生態文明意識;建立健全農村生態保護體制機制;依托科技創新,為生態發展注入動力;加大鄉村生態財力投入,優化生態發展保障等。
農村發展是我國國家發展的重要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既是制約建設農業強國的“瓶頸”,又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須采取有效舉措助力農業農村建設。鄉村生態振興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鄉村振興工作有效銜接起來,對于實現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鄉村生態振興不只對農村具有重要意義,對國家和世界的發展也同樣重要。
(一)鄉村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
鄉村振興是一項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國家戰略,它能有效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鄉村生態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工程,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的優勢和寶貴財富。鄉村振興的質量和成效,要靠美麗鄉村打底色,要以良好生態為支撐。只有打牢鄉村生態基礎,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鄉村振興才能順利實現。沒有鄉村生態振興,農民生產生活質量難以保證,美麗鄉村也就失去顏色,鄉村振興自然也只能是一句空話。
(二)鄉村生態振興是實現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
多年來,農村的發展越來越受到生態環境的制約,生態系統退化與自然災害的頻發給鄉村生產生活帶來極大挑戰,而傳統農業普遍追求速度和產量,忽視了生態文明建設。鄉村生態振興可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改造,有利于鄉村產業的綠色發展,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生態振興促使綠色發展,從而有效解決資源開發不合理、產業發展不均衡等突出問題,協調農民生活、生產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關系。農村生態環境好了,土地上就會長出“金元寶”,生態就會變成“搖錢樹”,田園風光、湖光山色、秀美鄉村就可以成為“聚寶盆”。
(三)鄉村生態振興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經之路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中,可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鄉村生態振興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應有之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首先是建設良好生態。保護好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從而實現鄉村生態振興和現代化強國戰略目標的良性互動。
長期以來,農村過分追求產量的提高、效益的增收,不注重生態保護,導致生態環境、水土資源遭到極大破壞與浪費。再加上生態振興工程投資大、回報小、周期長,無論從基層政府還是農民個人都對于生態的重視程度不夠,在推進鄉村生態振興過程中難以避免遇到很多問題。
(一)部分農民的生態意識有待提高
傳統農業理念根深蒂固,許多鄉村地區過度追求農業增收,著眼于短期利益,忽視了生態文明,過度使用農藥、化肥以及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造成了鄉村土地、水質、大氣等污染,農民居住環境差,環境質量低。一方面,由于農民普遍文化程度較低,生態保護意識淡薄;另一方面,生態文明宣傳教育不到位,農民生態實踐欠缺,農民生態保護自覺性和參與感不高。因此,重視農民生態意識教育,充分發揮教育對思想觀念滲透作用,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農民提高自身生態意識,履行環保義務。
(二)農村生態保護機制不健全
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速,使得農村生態環境極不樂觀,農村生產污染、農業遺留物污染、生活廢棄物污染等問題日益嚴重。這充分暴露出我國農村生態保護機制不健全,生活、生產垃圾缺乏有效的處置管理制度,大氣污染防治和處理缺乏監督治理,環保投入和運行機制尚不健全。各級組織缺乏明確職能劃分,在實際工作中,面臨著監管法律盲區,監管工作難以進行。
(三)農業發展方式落后
粗放型農業發展方式未能得到根本扭轉,因建設發展用地等耕地資源逐年減少;農業現代種植技術應用率較低,抵抗自然災害能力較弱,灌溉用水浪費巨大,土地資源超負荷利用以及過度使用化肥、農藥等方式提高糧食產量,不僅使土壤成分發生改變,而且還容易造成水污染、大氣污染;養殖業模式不精細,垃圾處理不標準,導致水體惡化。廣大農民素質普遍偏低,尚未形成正確的生態觀,環保意識弱,造成污水隨便倒,垃圾隨意扔的現象普遍。一系列問題都對現代農業發展提出了很大的挑戰。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都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四)生態文明建設投入明顯不足
鄉村生態振興這項工程具有系統性和復雜性,它涉及人居環境優化、環境污染治理、綠色農業升級等方方面面。而這些改造都離不開技術、人才和設備的投入,這些投入都是以充足的資金和政策支持作為保障的。但是,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投入大、回報周期長,受市場經濟的影響,資本都趨向于回報率高的產業和區域。資金的不足極大地制約了鄉村生態振興建設。農村公共設施不完善、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差,對于那些發展規模小、競爭能力弱的鄉鎮企業來說,自身生存和經營都難以為繼,更別說采用先進的排污設施和環保設備。
(一)增強生態文明意識
意識是行為的先導,新時代鄉村生態振興產生問題的根源在于社會主體生態文明意識的淡薄。國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視鄉村生態振興,只有充分激發農民的生態保護意識,才能提升和維持鄉村生態治理的效果。農民是享受和提升農村生態環境質量的一支重要力量。推動鄉村生態振興的關鍵在于使農民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調動農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發揮農民主力軍的作用。只有提升農民的生態文明意識,培養生態道德和行為,增強農民在生態保護方面的參與感和獲得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新時代鄉村生態振興面臨的問題。生態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長期性和艱巨性的過程。
(二)建立健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
完善的體制機制是鄉村生態振興的堅固保障,對于規范、指導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要強化頂層設計,建立健全鄉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利用法律、制度的強制性使公眾認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也可以使相關部門的行動做到前、中、后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對于破壞生態的不良行為進行依法懲治。其次,加快鄉村生態治理體制改革,強化生態監督機制。加強監督監管是防治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之一,是扎實推進鄉村治理的關鍵環節。一是要加強政府監督。地方政府要按照區域生態進行系統管理,明晰相關執法部門的職責要務,改革考核標準,將鄉村生態振興工作納入決策者政績考核體系中去,同時根據本區域特點優勢,探索適合本區域的監督管理模式,使監督管理工作提質量、出成效。具體量化農村相關環保指標,定期對農村環保工作進行督察管理,并予以公示,完善獎懲機制,建立農村環保工作的長效機制;二是要強化社會監督。鼓勵公眾參與到環境監督中來,對于檢舉和揭發污染環境不良行為的個人給予獎勵。鼓勵公眾參與到監督政府決策中來,對農村建設投資項目和規劃進行監督,防止高污染、高耗能企業破壞生態不良行為的發生,確保農村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
(三)依托科技創新,為鄉村生態振興注入發展動力
科技創新作為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實現鄉村生態振興的重要支撐,對于解決農民生產生活和自然之間的矛盾具有關鍵作用。實現鄉村生態振興必須在科技創新上下大功夫,解決農村污染治理、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等生態問題。在生態農業創新上,要積極引導農民革新生活生產方式,樹立科學發展理念,盡快從粗放型種植向集約型種植轉變,科學使用農藥、化肥等化學制劑,注重水資源節約與保護,將重點從土地過度使用放到注重農業技術創新上來,走高產高效、生態環保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四)加大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投入力度,優化生態發展保障
資金匱乏是鄉村生態振興最大的絆腳石。充足的資金和穩定的政策支持是提升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環境、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地方政府應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調高生態文明建設資金所占比例,改善農村污染治理設施建設不完善的問題,并且設立農村環境治理專項資金,建立財政保障體系,提升村容村貌、改善居住環境。要堅持專款專用,不可將用于農村生態建設的資金用于經濟建設,并出臺相應法規條例,統籌實行,確保資金準確到位,進一步引導和推動農村環境整治與保護工作。針對鄉村自身籌款能力差等問題,地方政府要拓寬投入渠道、完善鄉村生態振興投入機制,全方位引導社會資金、個人資金參與到鄉村生態振興中來。
“三農”問題一直是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隨著國家主要矛盾的轉變,制定鄉村振興戰略是國家統籌考慮、通篇謀劃的重要舉措,對于改善民生、縮小城鄉差距、解決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矛盾、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等具有重要價值。鄉村生態振興,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必須采取有效措施破解意識、機制、科技、財力等困境,加快鄉村生態振興,增強主體生態意識,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多方聯動、齊抓共管,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讓鄉村生態振興支撐鄉村振興,助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
(作者崔靜單位:河北經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王宇單位: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