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娜
江陰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江陰 214400
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制造”也必將迎來“升級版”。這就需要高職院校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更多不僅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創造能力,還具有較好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學生的成長離不開老師的培養,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三師素質”教師成為高職院校的當務之急。
大部分高職院校在招聘新教師時,報考條件只包含學歷要求、專業要求和年齡要求,并未將具有企業經歷這一要求納入報考條件中。其次,考試形式多為理論筆試+面試試講,并未將報考人員的專業實踐能力納入考核范圍。這就導致最終進入學校任教的新教師多為應屆畢業生,他們能從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說明他們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強的考試能力,但由于企業經歷的缺乏,他們的實操經驗遠遠不夠。在這種先天不足的情況下,部分高職院校依然不重視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即使出臺了《專業教師下企業實踐管理辦法》,但由于存在考核難的問題,學校只是一味地將論文發表數、橫向課題數、取得職業技能證書等列為評價標準,學校并未派專人或專項小組定期與企業展開溝通交流,了解教師下企業期間的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工作表現等。這就導致部分教師只是去熟識的企業掛個名,并未真正按計劃時間參與企業的日常工作,學習企業的操作標準、操作流程、操作規范等,使得下企業實踐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使教師實踐能力的提高收效甚微。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做法是專業課教師承擔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課程的教學任務,非專業課教師承擔職業指導課程的教學任務。這就導致專業課教師只注重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而職業指導教師由于缺乏對專業知識和行業發展的了解,對學生的指導往往停留在政策宣講、如何制作簡歷、如何提高面試效率等就業指導階段,并未細化不同行業的職業特征,未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采取針對性、個性化職業指導。
教育部發布的《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高等職業教育要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目標,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技術型專業人才[1]。這就說明高職教育培養出的學生應是既具有理論知識,又善于實踐且具有明確就業方向的高技能人才。但相比本科院校的畢業生來說,高職高專學生在就業市場上處于劣勢地位,再加上全球經濟下行背景下,我國經濟與社會運行也受到一定影響,就業形勢更為緊張。迫于就業率的壓力,有些高職院校向學生輸出“先就業,再擇業”的觀點,導致很多畢業生盲目就業,背離自己的初衷,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這顯然與就業指導教師隊伍不夠專業化、科學化、職業化有關[2]。因此,高職院校教師應該既是理論方面和實踐方面的行家里手,還應該是一名合格的“職業指導師”。他們應及時了解勞動力市場供求情況,從而判斷出社會職業變動趨勢,并以此為指引,在培養學生時注重與社會就業需求的有機結合,最小化所培養人才與企業需求的差距;能引導學生有機統一自身的專業和興趣,科學規劃今后的擇業方向,讓學生們充分意識到樹立正確職業觀的重要性,注重自身擇業能力的提高,促使他們能在畢業后正確邁出擇業的第一步,為其今后職業生涯的發展打下夯實基礎。由此可見,只有“三師素質”的教師才能滿足高職院校現階段的發展需要,培養出具有現代職業觀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
要不斷培養出與市場需求接軌的學生,學校就應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各項職業對從業者不同的職業要求,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積極構建以職業技能培養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因此,只有“三師素質”教師隊伍才能保證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方面的靈活性、實用性、實踐性和職業性[2],推動高職院校的高質量發展,走出自己特色的高職教育之路,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增強自身市場競爭力。
教師需要樹立終生學習的意識,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跟上時代對人才培養需求的變化,為我國建設發展培養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質的一線技能型人才。隨著高職大規模的擴招,高職教育已成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畢業生已然成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他們的實踐能力、就業能力影響著行業的興衰、經濟的發展,他們需要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引領。結合市場發展形勢,只有“三師素質”教師隊伍能滿足當前需求,他們能幫助學生在積累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增強專業實踐能力、樹立科學職業觀。他們應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應帶領學生積極實踐,除了在校內實訓基地實踐外,還應組織和鼓勵學生去對口企業實踐,抓住一切機會,與時俱進,學習專業最前沿知識,在實踐中找尋自己的專業興趣,確立自身的職業目標。目標是引導行動的關鍵,學生們明確職業目標后,學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會大大增強,綜合素質將得到全面提高。所以,高職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高職教師發展的特殊性,他們要同時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較強的實踐教學能力和職業指導能力。
政府部門要加大政策引導力度,制訂長效健全的法律法規制度,對于如何提升高職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的可操作路徑進行具體解釋和細化。此外,政府要在多種場所,通過多種渠道宣傳高職院校建設“三師素質”教師隊伍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在新聞、大型表彰會上大力宣傳“三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的先進地區和先進代表,推動全國高職院校之間形成著力打造“三師素質”教師隊伍的濃厚氛圍[3]。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在招聘新教師過程中,將學歷要求放在首要位置,一般要求碩士及碩士以上學歷,這就導致很多企業人才由于學歷不夠錯過報考機會,招聘的青年教師大多都是從高等院校剛剛畢業,并沒有企業任職的工作經驗,理論知識比較扎實,但實踐經驗遠遠欠缺,對行業和專業缺乏全面的了解,無法對學生職業規劃做出有效指引。因此,學校在進行招聘工作時,可以結合專業特點、課程結構以及學校的人才培養計劃按需設崗,對于企業的優秀人才適當放低學歷要求、年齡要求,吸引實踐經驗豐富的人才到學校擔任專職教師。
我國著名職業教育專家姜大源在參加基于“雙高”建設的高職高專實訓基地建設與管理論壇時提出了職業教育是跨界的教育的觀點,所謂跨界即是學校與企業的聯姻[4]。因此,要充分挖掘校企合作動力,建立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加深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展現互利共贏新局面。
學校與企業開展合作時,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共同構建多方位人才交流平臺,學校可以及時了解企業的用人需求,企業可以借助高校教師資源助力自身新發展,實現校企互通,探索出互利共贏的校企合作模式,促進學校和企業的共同發展。
校企合作的開展離不開企業,為了激發企業開展合作的積極性,學校可以派出自己的骨干教師,幫助企業搭建員工培訓平臺,制訂員工培訓方案,定期開展員工理論培訓工作,使其能將實踐經驗與理論知識有機結合,在思維碰撞中閃現出新思路、新方法,提升工作效率和執行力,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溫故而知新,高職教師在給企業員工培訓的同時,也鞏固了自己的知識,通過與企業員工的交流,對于理論知識也會有更深的認識。
作為高職院校,一方面,高職院校應結合實際制訂適合本學校發展定位的《專業教師下企業實踐管理辦法》,注重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成立專項監管和考核小組,定期與合作企業開展交流,追蹤教師下企業的實時動態,了解本校教師在企業的實際表現,對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做出科學、全面的考核評價,而不是完全根據教師在下企業期間發表的論文數、參與的橫向課題數、取得的技能證書決定其考核成績。
另一方面,學校可以聘請合作企業的能工巧匠擔任學校的兼職教師或客座教授,組成一支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通過面對面授課指導學生,學生可以學習到專業前沿新知、開拓視野;并且學校可以邀請企業人才,以時下行業發展和用人單位需求為出發點,參與到專業建設、課程開發和人才培養計劃中去。其次,借助企業現有的資源,學校教師既能到企業進行專業實踐,還能把教學課堂搬到企業工作場地,在“第一現場”給學生講解操作原理、操作步驟、常見問題及處理方案,推進教學內容與企業工作的有機融合。這樣在營造趣味學習課堂氛圍的同時,也豐富了自身的實踐教學經驗,提升了自身的“雙師素質”。
對于具備“雙師素質”的教師,高職院校應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國家“職業指導師”職業資格認證培訓和考試,鼓勵他們走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發展的道路,推動高職院校“三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的發展。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職業指導課教學任務由非專業課教師承擔,對學生的職業指導缺乏針對性。高職院校應改變“專業”的大眾化就業指導現狀,應由專業課教師根據專業特點、行業特色并結合時下市場就業需求開展精細化職業指導。因此,高職院校應積極推行教師“三證上崗”制度,除了應具備“高校教師資格證”“專業技術證書”,還應鼓勵教師積極考取“職業指導師資格證書”,對于考取“三證”的教師給予一定鼓勵,將其與績效工資、年度考核、干部提拔等掛鉤,調動教師積極性,引導他們向“三師素質”教師發展;其次,完善職稱評審制度,改變“以論文論英雄”的一刀切態勢,發揮職稱評審的引領作用,讓教師意識到不僅要提升自身的課題研究、論文撰寫能力,還應強化專業實踐教學能力和職業指導能力,促進學院“三師素質”教師隊伍的穩步前進。基于此,筆者認為,高職院校應成立“三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專項小組,營造“三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的濃厚氛圍,需要積極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需要提供教師培訓的經費和先進個人獎勵基金,助力“三師素質”教師隊伍的建設。
學海無涯,教師是個需要終生學習的職業,在職進修學習應保持常態化。從教師層面來說,要通過新聞資訊、專家講座、論文閱讀等方式第一時間了解行業熱點、行業動態,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庫,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從學校層面來說,學校可以邀請目前擔任職業指導課的教師開展校級講座,進行就業政策、就業環境、就業形勢方面的宣講,讓專業課教師對未來發展的就業大環境有所了解;從校外層面來講,學校要為教師積極搭建繼續教育培訓平臺,加強教師的“職業指導師”培訓,鼓勵他們積極考取“職業指導師”資格證書,使其具備職業指導能力。
在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介紹稱,我國已建成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目前,我國有多所師范類高等院校,但是職業技術師范學校卻鳳毛麟角,顯然滿足不了職業教育的發展速度,對職業教育的支撐遠遠不夠。因此,師范類高等院校應設置職業教育體系、專業化建立專業化培養職教人才的職業技術師范學院(二級學院),注重培養職業教育師范生的職業性、示范性和發展性,為職業院校培養出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專業化職教師資人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