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銳軒 周爽
(長春工業大學)
近年來,我國對外宣傳工具之一的《中國日報》新聞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模糊限制語在新聞中的使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恰當地使用模糊限制語,可以使新聞報道更加真實、可信、有說服力。經過研究發現,《中國日報》報道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模糊限制語的使用堪稱經典。
美國認知語言學家Lakoff最早在語言學界提出模糊限制語的概念,他將模糊限制語定義為“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詞語”,Prince及其同事繼承并發展了Lakoff的觀點,認為模糊限制語是使事物變得模糊化的詞或短語,他的劃分方法可以說是在Lakoff分類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擴大,隨之也擴展了模糊限制語的范圍。
Prince從語用學的角度出發將模糊限制語劃分為變動型和緩和型。變動型模糊限制語是指限制范圍和程度的詞或短語,它分為程度變動語和范圍變動語;其中,程度變動語如quite,nearly,even等,它們是用來修飾話語的變動程度的,而范圍變動語如more than,many,about等,是對話語的理解給定一個可變動的范圍。緩和型模糊限制語是指將肯定的語氣趨于緩和的詞語,反映說話者對命題真值所負責任的程度,不改變話語結構的原意,它可劃分為直接型和間接型。其中直接緩和語如I believe,I am sure等,它是用來表達說話人對命題真實條件的猜測或者所持的懷疑態度。間接緩和語如sb. says that,according to等。它是指非主觀地表達說話人對命題真實條件的猜測或者持有懷疑的態度等。
語言順應論由言語適應論發展而來。1978年,Verschueren首次在《IprA工作文集》中發表了一篇名為《作為順應論的語用學》,首次提出了語言順應論,提出用“語言順應論”取代“言語適應論”,力求彌補后者的不足。Verschueren的順應論提出了一個系統的、全面的語言交際觀,旨在解釋交際中語言使用的選擇和過程。順應論包含三個重要的核心概念,分別是可變性、商討性和順應性。交際中使用模糊限制語是做出語言選擇和順應的結果,順應性構成模糊語言的本質特征,順應包括順應的相關因素,即對語境因素的順應;順應的結構對象,即語言結構選擇的順應;順應的動態過程以及順應過程的意識凸顯程度。
物理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因素,它對交際中的語言選擇有很大影響。具體來說,物理世界包括時間、空間、體態和物質條件等。本文模糊限制語對物理世界的順應將從順應時間和空間來進行分析。
1.順應時間
例1 The first documented attempt to create an ice rink in Shanghai was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Then several Britons made the attempt but failed as the city wasn’t cold enough.As a result, people turned to roller-skating. The city’s first roller-skating rink was built in Hongkou district in the early 1900s.
在介紹上海體育博物館舉行的冬奧會展覽的新聞時,在談論創建溜冰場和旱冰場時分別用到了in the late 19th和in the early 1900s這兩個時間節點來談論過去發生的事情。由于過去的事情已經發生很久了,并沒有辦法得到確切的時間,所以這里使用這兩個范圍變動型模糊限制語來順應時間,同時也確保了這篇健康新聞的準確性。
例2 By the side of the Ganjiang River, they continue to push their limits. In addition to Yang, 67-year-old Xu Zhiyuan, whose monthly mileage is more than 300 km, says he always forgets his age when running. Yu Haohua, 72,has gone running four times a week for nearly 10 years,and his occasionally high blood sugar level has returned to normal.
這篇健康新聞主要講述的是有些老人在他們退休之后很積極地鍛煉身體,由于此處對具體時間的不確定性,所以選擇了more than和nearly這兩個范圍變動型模糊限制語來順應時間,以此來增強新聞報道的準確性。
2.順應空間
例3“Water sports used to be a relatively niche area,with most of the participants being members of sports clubs.Lately, the number of nonmembers participating in water sports has been on the rise and some of them joined a club after just one water sports experience,” said the worker.
relatively屬于范圍變動語,在這個例子中,工作人員用relatively來說明水上運動在那個年代是一個相對小眾的領域,因此并不是那么地受歡迎。此處順應了物理世界的空間參照。
社會世界指的是與通用語言有關的各種社會因素,如社會場合、社交團體和交際規則等。本文模糊限制語對社會世界的順應將從順應身份地位和社交團體來進行分析。
1.順應身份地位
例4 “We believe music has healing power and can provide emotional support for those in need,”explains Qiao Ying, a doctor at the mental health center.
此處整篇新聞講述的主題是用咖啡、音樂對一部分心理疾病患者進行治療的計劃,在例4中心理健康中心的醫生說相信音樂有治愈的力量,可以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情感支持,這里使用了we believe這個模糊限制語,它屬于直接緩和語,這個詞語它可以表達醫生對于治療心理疾病患者的信心以及將整個醫療系統變得更好的決心,順應了心理健康中心的醫生的權威和身份,從而順應了社會世界。
例5 China fully supports Qatar in hosting the World Cup,Zhou says, and the two countries have carried out fruitful cooperation in many fields, 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orld Cup venues, public transportation and broadcasting.
例5中程度變動型模糊限制語fully的使用讓話語表述變得更加清晰,同時也表明了中國與其他國家建立友好外交的立場。
2.順應人類社交團體
例6 To many people,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might seem like a relatively harmless condition characterized by the unusual need for cleanliness and orderliness, but such misconceptions cannot be further from the truth.
此處是新聞工作者提出的一個觀點,強迫癥到底是不是一種有害的疾病?對此我們并不能確定,因為現如今大眾對心理健康問題的看法并沒有那么完善。所以新聞工作者在此處使用了模糊限制語might來順應此處的社會世界。
說話者的個性、情感、動機、意圖等,以及言語交際中的心理交流,都屬于心理世界的范疇。本文將從順應新聞工作者的心理世界和順應新聞閱讀者的心理世界兩方面展開。
1.順應新聞工作者的心理世界
例7 “The majority of people perhaps don’t have to drink eight glasses of water a day,” says Zhang Xueying,co-first author of the paper and an assistant research fellow at the SIAT.
這句話中的perhaps屬于直接緩和型模糊限制語。研究人員發現人們并不像曾經大眾認為的那樣需要大量的水,這里的perhaps的使用緩和了研究員的語氣,使得話語表述不是那么生硬,表達了大多數人可能不必每天喝八杯水的認知,同時這句話還起到減輕責任與義務的作用。此處perhaps的使用順應了說話者的意圖。
2.順應新聞閱讀者的心理世界
例8 Autism in China has an incidence of 0.7 percent, and more than 2 million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12 are autistic.The figure is rising by about 200,000 each year.
例8中的more than和about這兩個模糊限制語都使用在了數字前面,前者說的是12歲以下患有自閉癥的兒童人數,后者說的是患有自閉癥的增加人數。在這個時候,新聞閱讀者對精確的數字信息已經沒有更多的注意力了,反而會更加關注自閉癥患者的疾病信息情況,這兩個模糊限制語的使用順應了新聞讀者的心理世界。
例9 More than 13 percent of adolescents aged 10 to 19 around the world are afflicted with a mental disorder as defined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Children 2021”released by UNICEF.
在例9中,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布的《2021年世界兒童狀況》,這是一種典型的、經常使用的模糊限制語形式。according to直接置換了青少年中部分少年患有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精神障礙的事實,而這里并沒有提到任何作者自己的假設。因此,運用according to這個模糊限制語,使這條新聞具有客觀性,有助于讀者對這篇健康新聞的本身做出更加清晰的判斷。
根據順應論對《中國日報》2022年下半年健康類新聞中使用的模糊限制語進行研究,總結出模糊限制語的三種語用功能。
模糊限制語經常會被新聞工作者使用,新聞工作者通過引用他人話語來非主觀地傳達信息,從而大大提高英語健康新聞的準確性。
在新聞寫作中,新聞工作者獲得絕對準確的數字是比較困難的。因此,他們會傾向于給事件的描述得盡可能靈活一些,避免使用過于絕對的語言。使用模糊限制語可以使新聞報道的內容更具有公信力,這樣也可以避免新聞的絕對性。
新聞寫作者有時會在新聞稿中選擇一些晦澀難懂的詞或短語來傳達相關信息,但他們并不去驗證所要報道的信息來源,而是選擇恰當的模糊限制語進行解釋,這將有助于新聞寫作者避免遭受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和批評,從而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
綜上所述,模糊限制語在新聞中起著重要作用,是順應交際語境的手段。模糊限制語有加強新聞的準確性、避免絕對性以及保護新聞工作者等語用功能。希望本文可為新聞工作者在模糊限制語的使用上提供一些借鑒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