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盼杰 彭 嶸
(西安工程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陜西西安 710048)
屏風是傳統家具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的室內設計中,仍扮演著重要角色[1],是現代室內空間中極富裝飾性的點綴。作為中國傳統家具的代表之一,屏風以其獨特的魅力,愈發受到人們的青睞,作為弘揚傳統文化的特殊載體,是促使現代室內空間設計進行不斷創新、古為今用的特殊源動力。屏風式隔斷藝術在現代各種空間內的應用,包括餐飲空間、辦公空間、公共空間、家居空間等,它所帶來的不僅是空間層次感的體現,更是對人們精神文化的滿足,同時也是傳統與現代結合的一種新的嘗試。文章將結合不同空間的特色及需要,分析探討隔斷式屏風的應用效果,為現代室內設計提供可參考的依據。
屏風是傳統家具中獨特的工藝美術形式之一,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最早使用是在西周,稱作“邸”,是皇帝專屬的室內陳設裝飾,一般置于帝王背后,是權勢的象征。至秦代,屏風被稱作“扆”或“依”。《說文解字》中對依的解釋為:依,倚也,即靠著的意思,這也正是屏風最早的用法。《荀子?正論》提到:“天子居則設張容,負依而坐,諸侯趨走乎堂下”。這里的負依而坐便是背靠屏風而坐。到了漢代,《史記?孟嘗君列傳》中有記“孟嘗君待客坐語,而屏風后常有侍史,主記君所與客語”。意思是屏風后有一個人專門負責記錄雙方的談話。這也從側面說明,屏風的叫法至少在漢代就已出現。屏風發展的高峰期在戰國到漢代,此時許多達官貴族和富商也開始使用,并成了一種炫富斗奢的奢侈品。漢代《鹽鐵論》中曾描述做一件屏風,需要花費萬人的努力,可見屏風用者之尊貴。到了魏晉南北朝,屏風的使用階層擴展到了民間,并出現了素屏,在后世也十分流行。白居易曾就素屏灑下筆墨,著有《三遙?素屏謠》。由此可見,屏風不再是簡單的作為屏蔽器具,還是對一定文化藝術內涵的展示[2]。唐代流行書畫屏,文人們直接將書畫裱于屏面,代表作有唐太宗的《戒奢屏》。到了明代,出現了掛屏,此時更為注重屏風裝飾性,掛屏逐漸成為純粹的裝飾品。至清代,屏風的制作與裝飾手法更為精湛,使用范圍也更加廣泛,屏風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的階段。
不同于古代,現代由于社會性質的轉變,生活方式的不同以及價值觀念的進步,傳統習俗中的尊卑貴賤已不再適用,因此傳統屏風所包含的繁文縟節,精雕細刻也與現代生活逐漸脫軌,這也促使古代屏風要進行適當的轉變來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在滿足室內隔斷基本需求的同時重視隔斷式屏風所帶來的多樣化的空間體驗以及其藝術性的展現,由此來推動屏風式隔斷的現代化轉型。
屏風是傳統家具中的重要門類之一,同時也兼具多種功能性,古代的室內一般都比較空曠,因此需要屏風來對空間進行分割調和,由于屏風種類多樣,適用范圍廣泛,再加上多變的裝飾手法,不僅可以滿足王公貴族的身份需求,還同樣適用于文人布衣,因此受到各個階層的歡迎。
《史記》中曾有記錄“天子當屏而立”,屏風最開始是君主專屬,是其尊貴身份和權力的象征,代表天子的絕對王權,如今在故宮太和殿,仍可看到皇帝御座后裝飾華美的屏風。后來達官貴族與富貴人家也常放置屏風,用來表明主人的位置。屏風的這一功能至今仍在沿用,如國家領導人在接見時,身后總有一個大屏風或是大屏畫,以象征使用者的身份,同時也讓整個空間有了一個中心點。背靠屏風的做法也受到中國傳統觀念中風水觀的影響,中國人歷來講究風水,崇尚背有靠山,實則是一種心理暗示,祈求得到庇護。明清時期,北方被尊稱為至上方位代表大地[3],因此屏風也常按照坐北朝南的方位進行放置。
除了作為尊貴身份的象征,屏風還象征著人們內心深處的精神追求。如前文所提到唐代盛行書畫屏,以書法繪畫對屏風進行裝飾,樸素又不失大氣。魏晉時代的素色屏風為后人所鐘愛,白居易所作《素屏謠》中的“不文不飾,不丹不青”貼切的描繪了素屏的特質,而“保真全白”則是白居易的個人志趣。由此可見,屏風被人為地賦予了精神特質,是人們情緒寄托的象征。
漢劉熙曾于《釋名?釋床帳》中寫道:“屏風,言可以屏障風也”。意思是說,一道屏障可以起到擋風、分隔和遮擋的作用。首先是擋風,正如上文提到的硯屏、炕屏一般,是為擋風避寒之用。其次是間隔,中國古代建筑多為土木結構,整個房間以梁柱進行支撐,很少有實體墻進行分割,因此空曠的房間需要屏風來進行適當的間隔,但這種間隔不是完全的隔斷,而是使空間形成一種隔而不斷之感,這也正是“虛實相生”的意境所在,既可以追求“不隔”的坦然大氣,也可以向往“似隔非隔”所帶來的詩意感知體驗。在電影《滿江紅》中,秦檜出現的場景很大部分是在一扇屏風之后,這便是屏風遮蔽作用的體現,在擋住視線的情況下也不影響雙方的交流,同時體現出屏風背后之人的威嚴與神秘感。隨著屏風的使用和發展,其種類和樣式愈發多樣[4],功能也更加豐富,如屏風所帶來的引導功能,可以使屏風在靈活分割室內空間的同時,規范空間流線秩序,有效的分隔人流。
所謂“一屏一景”,正是屏風裝飾性功能的體現。作為古代室內必不可少的家具,它的裝飾作用主要表現在材料、紋路、顏色和屏心圖案等方面。《韓熙載夜宴圖》是五代時顧閎所畫,用屏風的方式,將整幅畫分為聽樂、看舞、吹簫、送別、歇息五個畫面。這種屏風與繪畫相結合的形式不僅美化了室內空間,同時也蘊含著濃厚的人文風情,是對社會文化的記錄。明末清初時期,屏風的裝飾性逐漸增強。這一時期出現的掛屏就是很好地體現,用來美化居室,滿足人們的審美趣味。掛屏一般成對成套使用,每扇屏上都繪制有裝飾畫,故事情節相互聯系,多采用雕刻的手法。相較于之前的落地屏風,掛屏是更為純粹的裝飾品。至清代,隨著西方美學的傳入,結合前代經驗,屏風的工藝更為精進,裝飾性也更為突出,常用珍貴的材料進行鑲嵌,如琺瑯、象牙、玉石、珠寶等,再配以鏤空、浮雕、包金包銀等制作手法,賦予屏風更為華麗的裝飾,其強烈的色彩感也展現了別樣的人文風情。
屏風,可理解為“移動的墻”,從它的基本功能——避風隔斷,便能體現出它自誕生時就具有墻的屬性,利用這種移動的墻,能調節空間的靈活性,形成虛實相生,似隔非隔的藝術美感。相較于古代屏風,經過現代化轉型的屏風在風格上更為簡約,制作材料多樣,使用場景也愈發多元化,在實用與裝飾上也更符合現代化的審美需求。
本研究以語文課程的角度切入,對整本書閱讀的教學實施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探討。本文梳理了整本書閱讀作為課程的價值:以整本書閱讀作為課程,可以增加學生閱讀量,開闊學生視野,有利于學生開展深度學習,掌握閱讀方法,最終養成閱讀習慣。因此,整本書閱讀進入語文課程,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是大有幫助的。利用網絡環境的優勢,使得整本書閱讀真正進入學生的課堂之中,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屏風作為古代帝王身份權力的象征,常被施以煩瑣的圖案,用料也極為考究,以彰顯身份之尊貴。發展到現在以更為簡約的形式走進了千家萬戶。現代室內設計中的屏風不會像古代那樣拘泥于擺放的位置與方式,而是使屏風充分發揮“移動的墻”這一特質。現代的藝術思想對屏風設計產生了深刻的影響[5],同時也影響了屏風風格的多樣化:綠色設計理念的推廣,將屏風與室內綠植相結合形成了植物帶樣式的屏風隔斷,給予室內生態感的活力;崇尚簡約設計的人則傾向于以藝術化的線條輪廓描繪屏風形態,用靈活的線條打造極富個性的時尚屏風,以此提升整個空間的藝術格調。在現代化室內空間中,屏風已突破了傳統觀念的限制,擺脫了舊有的禮制與繁縟,以一種輕盈簡潔的姿態獲得了新的發展。
古人精通木藝,因此屏風選材多為名貴木料,如黃花梨、紫檀木,再搭配雕刻鏤空之技巧,給人以古色古香、厚實穩重的典雅之感。在現代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新材料被應用到屏風設計中(圖1)。如長虹玻璃在屏風隔斷中的運用,長虹玻璃搭配金屬,讓空間更富層次性的同時現代感十足,搭配木質材料,比金屬更有溫度和人情味。運用樹脂材料制作的屏風,簡單素雅,肌理豐富,造型多樣,其濃郁的藝術氣息更符合現代化審美。為了增加收納空間,屏風隔斷結合洞洞板的設計深受小空間居室的喜愛。此外還有運用玻璃磚、亞克力板、水晶掛片、羊毛氈等材料,不同材質的使用,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情緒體驗。此外,還嘗試將各種科學技術融入其中,如數字媒體技術、電腦噴繪技術等,極大豐富了屏風的表現形式。

圖1 多材質屏風組合(圖片來源:archiproducts家具官網)
意大利品牌Сaimi Вrеvеtti有一款兼具浪漫設計感和多功能實用性的屏風,運用多種現代化材料組合制造,共有三頁屏扇(圖2)。中間一頁由紅繩相互勾連,很像一個藝術裝置,而且紅繩能根據喜好自由變換形狀,這也正是它的浪漫所在。左右兩頁的PVС面板上,排列著有秩序的鏤空圖案,不僅可以過濾光線遮蔽視線,還能將日常的文件便簽夾在上面。更為靈活的是,該屏風的連接處使用了磁吸卡扣,除了基礎的三扇相連,還可多扇連接,根據空間需要自由變換形狀,彎曲成任何想要的弧度,輕松解鎖空間更多的可能性。由此可見,現代化的屏風隔斷不同于古代屏風的單一功能,而是更加適用于現代人的生活環境,被賦予了更為豐富的使用方式。在未來,屏風隔斷會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發展出更多現代化的功能,廣泛地應用于各種空間設計中。

圖2 (圖片來源:Caimi Brevetti家具官網)
現代家居空間根據人們的居住需要形成了不同的空間單元,這也要求屏風隔斷在家居空間的設計中更為靈活多樣,根據空間特點與人們的生活起居相配合,起到功能上的實用與裝飾上的點綴。
玄關作為入室的第一個通道,常會設置屏風隔斷,既可以遮蔽風寒,增加室內私密性,同時美化空間,提升家居氣質。此外還可避免“開門見廳”,而客人在經過屏風后則會眼前一亮,給人以中國式的委婉含蓄之感[6]。
客廳是家居空間中產生交匯最多的地方,在此處設置隔斷可以讓空間更為靈活有趣,但是對于想要空間更為開放的人來說,很難接受在通透的客廳內設置高大的屏風隔斷,為了改善這一現狀,屏風也在與時俱進。在法國著名室內設計大師Jеan Мiсhеl Frank的空間中,出現了一種專門作為背景裝飾的矮屏風。這類屏風通常在1.5m以下,擺放在角落里或是椅子背后作為裝飾藝術品,是一種較為小眾的屏風隔斷。
餐廳常與廚房相連,也是家居空間中較為動態的空間環境,在此處設置隔斷可以保證就餐環境的完整性,與廚房做好有效區分。常選用折疊式的屏風或是輕薄的玻璃屏風,以保證光線的充足,圖案與形式也更為簡潔。
現代家居中的衛生間不同于古代的單一功能,而是集淋浴、洗漱、洗衣、如廁于一體的多功能空間,屏風隔斷的利用可以保證這些功能有效使用。在材料上常選用玻璃或是其他防水材料,再施以裝飾性的花紋,做到干濕分離的同時利用藝術化的手法帶來獨特的視覺感受。
隨著人們消費指數與審美水平的提高,餐廳從一個單純的就餐空間,成了還可以進行洽談、社交與娛樂的場所,對餐廳的選擇也是人們審美品位的體現。屏風作為中國傳統室內陳設的重要元素之一[7],因兼具實用和審美功能,近年來被廣泛應用到餐飲空間的設計中。
首先,屏風隔斷在餐飲空間中可以引導空間流線,保護就餐者隱私。屏風的擺放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就餐者的心理造成影響,如部分顧客喜歡在相對隱蔽安靜的環境就餐,這時屏風對顧客來說便形成了一個小范圍的圍合或半圍合空間,同時起到了引導客人的作用,能讓就餐者快速地找到就餐位。
其次,屏風隔斷的設置能營造豐富的空間格局。若把整個餐廳看做一個整體,是由許多小空間組合而成的,屏風在如何把這些小空間和諧的串聯在一起,且在打破傳統餐廳沉悶感的同時又不顯得過于空曠的問題上發揮了極佳的優勢。因為屏風可以靈活地處理好圍合與通透之間的相互關系,這種移動式的隔斷使餐廳呈現出多種空間形態,從開放的熱烈氛圍感到半圍合的松弛感再到完全私密的安全感,使就餐者形成豐富的情緒體驗。
最后,屏風隔斷能夠打造餐飲空間的主題風格。在餐飲空間中,屏風的主題風格、材料選取以及裝飾紋樣都要與餐廳氛圍保持一致,使餐飲空間的風格更為強烈。如在中式風格的餐廳內,可以選用木材、竹子、藤條等作為屏風制作的主要材料,再配以素雅的花鳥繪畫和輕紗刺繡,營造出樸素雅致的空間氛圍。
傳統辦公空間通常是以室內承重墻作為分割依據,每個空間都有很強的封閉性,雖然給各個空間的員工提供了安靜私密的辦公環境,但也失去了溝通交流的機會,空間氛圍沉悶死板,且生硬的分割也無法讓空間充分利用。現代辦公觀念的發展,促使西方開放式的辦公環境成了現在較為主流的辦公方式[8]。
現代辦公環境注重對空間的高效利用和員工之間的有效交流。在辦公空間內合理的設置屏風隔斷可以將整個辦公區域劃分出多個功能空間,滿足從員工到領導的辦公需要,同時分隔出會議室、接待室以及茶水間等。通過屏風隔斷的合理劃分,不僅能為員工提供較為獨立的辦公空間,還便于員工之間進行溝通交流,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企業文化是公司的凝聚力所在,因此公司需要在日常的辦公環境中潛移默化地讓員工感受到企業文化的意義。屏風隔斷作為辦公空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向員工傳達企業文化的最佳載體。因此對于屏風材質的使用、色彩的選取以及圖案的形象都應該與公司的整體風格和經營理念相匹配,以打造出獨具公司特色的辦公環境。
屏風隔斷是靈活的陳設品,也是調節辦公空間氛圍的解壓器,長時間的伏案工作難免會使人感到乏力厭倦,因此沉悶壓抑的辦公氛圍需要有設計感的屏風去提升活力,從而有效激發員工的創造性。
屏風作為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產物,在歷史的不同時期和階段發揮了獨特的作用,有著不可替代的社會意義和文化意義。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屏風也在進行著持續的演變,以適應現代人更加多樣的需求和更為多元化的空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屏風始終在室內家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這也為更好的傳承屏風文化,探索屏風未來在更多類型空間中應用的可能性提供了極大的動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