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 敏,馬 喆
[蘇州市吳江區中醫醫院(蘇州市吳江區第二人民醫院)放射科,江蘇 蘇州 215200]
多層螺旋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MSCT)能夠采集人體的三維數據,并依據計算機軟件進行多方向重建,獲得良好的組織細微結構及高空間分辨率,從而診斷副鼻竇病變,但CT 具有潛在的輻射風險,兒童進行MSCT 掃描后遠期致癌風險高于成人,因此需盡可能降低輻射劑量以減少相關損害[1]。MSCT 掃描所釋放的輻射劑量與管電流大小有關,管電流越大,輻射劑量也就越大,但管電流降低時,同時也會使圖像噪聲增加,導致圖像清晰度有所下降,因此在降低輻射劑量的同時應確保圖像質量,避免由于圖像質量過低而影響診斷結果[2]。本研究旨在探討MSCT 掃描低劑量技術在兒童副鼻竇檢查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蘇州市吳江區中醫醫院(蘇州市吳江區第二人民醫院)2021 年10 月至2022 年10 月收治的90 例副鼻竇病變患兒的臨床資料,所有患兒均進行MSCT 檢查,并根據其掃描劑量不同分為常規劑量組、低劑量組、超低劑量組,各30 例。常規劑量組中男患兒14 例,女患兒16 例;年齡4~14 歲,平均(8.97±2.64)歲;病程2~15 個月,平均(9.54±1.82)個月。低劑量組中男患兒15 例,女患兒15 例;年齡4~13 歲,平均(9.03±2.60)歲;病程3~15 個月,平均(9.61±1.77)個月。超低劑量組中男患兒16 例,女患兒14 例;年齡5~14 歲,平均(9.12±2.58)歲;病程2~16 個月,平均(9.58±1.80)個月。3 組患兒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符合《實用兒童耳鼻咽喉頭頸科學(第2 版)》[3]中副鼻竇病變的診斷標準;4~14 歲;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易過敏體質;1年內曾接受過CT 檢查。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此研究。
1.2 檢查方法所有患兒均進行MSCT 檢查,患兒呈仰臥位,以X 射線計算機體層攝影設備(美國GE 公司,型號:Optima CT660)進行檢查,掃描范圍為上頜竇上緣至額竇下緣。常規劑量組儀器參數:覆蓋范圍:0.5 mm×64 mm,管電壓:120 kV,螺距:0.828,視野-M:340 mm,管電流:220 mA。低劑量組儀器管電流:20 mA。超低劑量組管電流:10 mA,其余掃描參數一樣。所得數據均在處理站上進行相應重建,重建參數:層厚:5 mm,窗寬:3 000 Hu,窗位:350 Hu,并由經驗豐富的影像醫師對所得圖像進行分析。
1.3 觀察指標①圖像合格率。圖像的質量:病變形態、副鼻竇解剖結構及密度顯示較為清晰,且圖像顆粒均勻,未存在偽影為優良;病變形態、副鼻竇解剖結構及密度顯示較為清晰,且圖像顆粒略粗,未存在偽影為良好;病變形態、副鼻竇解剖結構及密度顯示尚清晰,且圖像顆粒較粗,有輕微偽影,但對診斷無影響為尚好;病變形態、副鼻竇解剖結構顯示模糊,密度不均勻,且圖像顆粒粗,偽影重,噪聲大,包含以上兩項以上者為不合格[4]。總合格率=優良率+良好率+尚好率。②圖像質量與圖像噪聲評分。以雙盲法對圖像質量進行評分,從水平位、矢狀位及冠狀位對中鼻甲、鉤突、下頜竇開口、篩漏斗、篩板及額隱窩圖像質量進行評估,圖像顯示清楚為2分,不清楚為1 分,不顯示為0 分,總分為0~12 分,得分越高則圖像質量越好[5];采用骨算法及骨骼與軟骨的自動分割算法對兩組圖像噪聲進行計算,包括水平位、矢狀位及冠狀位。③掃描輻射劑量。包括每次掃描CT 容積劑量指數(CTDIvol)、劑量長度乘積(DLP)及有效輻射劑量(ED)。④對不同劑量組的典型病例MSCT 圖像進行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χ2趨勢檢驗;計量資料均經K-S 法證實符合正態分布,以()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劑量組圖像優良率比較3 組總合格率對比,正常劑量組、低劑量組及超低劑量組圖像合格率逐漸降低,且超低劑量組總合格率顯著低于正常劑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正常劑量組與低劑量組,低劑量組與超低劑量組的總合格率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不同劑量組圖像合格率比較[例(%)]
2.2 不同劑量圖像質量與圖像噪聲評分比較正常劑量、低劑量、超低劑量組水平位、矢狀位、冠狀位圖像評分均逐漸降低,水平位、矢狀位以及冠狀位軟組織窗噪聲與骨窗噪聲均逐漸升高,組間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不同劑量組圖像質量與圖像噪聲評分比較()

表2 不同劑量組圖像質量與圖像噪聲評分比較()
注:與正常劑量組比,*P<0.05;與低劑量組比,#P<0.05。
2.3 不同劑量組掃描輻射劑量比較正常劑量、低劑量、超低劑量組CTDIvol、DLP 及ED 水平均逐漸降低,組間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不同劑量組掃描輻射劑量比較()

表3 不同劑量組掃描輻射劑量比較()
注:與正常劑量組比,*P<0.05;與低劑量組比,#P<0.05。CTDIvol:CT 容積劑量指數;DLP:劑量長度乘積;ED:有效劑量。
2.4 典型病例分析①男患兒,10 歲,鼻腺樣體肥大,選擇220 mA 正常劑量進行MSCT 掃描檢查,可見腺樣體肥厚,氣道稍狹窄,兩側咽隱窩對稱,圖像解剖結構清晰,見圖1-A。②男患兒,13 歲,鼻竇炎,選擇20 mA 低劑量進行MSCT 掃描檢查可以見到噪聲有所增加,但是圖像上副鼻竇的邊界,黏膜結構仍較為清晰,不影響圖像質量,見圖1-B。③女患兒,9 歲,肥大型鼻炎,選擇10 mA超低劑量進行MSCT 掃描檢查,可以看到噪聲明顯增加,圖像顆粒感明顯,圖像邊緣欠清晰,黏膜顯示不清,影響圖像的質量,見圖1-C。

圖1 不同病例的多層螺旋電子計算斷層掃描圖像
MSCT在常規CT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一次曝光即可同時獲得多個層面圖像的數據,掃描速度較快,對兒童鎮靜要求較低,且空間分辨率高,三維重建效果好,能夠全面、直觀地顯示各個副鼻竇竇腔與其周圍組織的受累情況[6]。但MSCT 檢查時的放射線有電離效應,在穿透人體時會產生電離輻射,由于兒童全身功能都還沒有充分發育,對各種放射線的敏感性也會大大高于成人,對兒童健康無疑形成了很大的危害[7]。
目前減低輻射劑量的方法主要有降低管電壓、降低管電流、增加掃描螺距等方法,其中減低管電壓減少了輻射劑量,但也降低了放射線的穿透力,導致被檢查者吸收射線輻射的比例增加及圖像質量下降;而增加掃描螺距可使同一掃描范圍內掃描時間縮短,從而減少輻射劑量,層厚增加會使小病灶漏檢,不利于發現疾病[8]。有研究發現,管電流與輻射劑量呈線性關系,降低管電流的mA 值,相當于減少了X 線的發射量,導致MSCT 檢測時光子數減少,噪聲增加,圖像分辨率受到影響[9]。由于鼻腔、副鼻竇為含氣空腔,周圍包繞顱骨,竇腔的氣體與竇壁的黏膜或骨質具有良好的自然對比,因此降低管電流對于副鼻竇這種高密度對比分辨率影響相對較小[10]。
本研究中,超低劑量組圖像總合格率顯著低于正常劑量組,正常劑量、低劑量、超低劑量組水平位、矢狀位、冠狀位圖像評分、CTDIvol、DLP 及ED 水平均逐漸降低,水平位、矢狀位及冠狀位軟組織窗噪聲與骨窗噪聲均逐漸升高,表明隨著管電流的降低,輻射劑量也下降,圖像噪聲隨之升高,圖像評分會隨著逐漸降低,而低劑量的MSCT成像合格率與正常劑量MSCT 相仿,但超低劑量MSCT 的圖像噪聲明顯增大,已對圖像診斷造成一定影響,從而影響對疾病的診斷。因此綜合比較,以低劑量MSCT 檢查更能在保證圖像質量的同時降低輻射劑量。分析其原因為,雖然低劑量時仍能夠保持一定的圖像質量,但其噪聲也會同步增加,并非真的對圖像質量完全無任何影響,隨著劑量進一步降低,X 線發射量進一步減少,噪聲升高,也會導致密度分辨率降低,對圖像質量影響增大,相較于常規劑量及低劑量的成像質量,超低劑量圖像質量受到的影響更為明顯,從而影響對疾病的診斷。
綜上,針對兒童副鼻竇疾病的檢查中,隨著管電流的降低,輻射劑量也下降,圖像評分會隨著逐漸降低,圖像噪聲隨之升高,低劑量的MSCT 成像質量與正常劑量MSCT 相仿,而超低劑量的MSCT 則會對疾病診斷造成一定影響;因此綜合比較,低劑量MSCT 檢查更能在保證圖像質量的同時降低輻射劑量,避免對患兒造成不必要的輻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