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瑞,王 琳
(商洛學院健康管理學院,陜西 商洛 726000)
小兒腦性癱瘓(簡稱腦癱),屬于中樞神經障礙性疾病,在大腦發育的早期階段繼發于腦損傷,患者常表現出肌力、肌張力、運動功能障礙等,臨床特征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嚴重,并且是在3~5 歲后才能被識別出的特定的腦癱綜合征[1]。小兒腦癱屬于兒科臨床常見且難治性疾病,致殘率高,對小兒的生長發育(尤其是智力發育)和日常生活學習產生重大的影響。目前西醫對其發病機制和病因仍在不斷探索中,其認為胎兒在母親子宮內發育異常或胎兒出生時嚴重的窒息、缺氧事件可能會導致出生過程中損害胎兒的大腦,從而引起腦癱的發生,或者患兒由于感染、顱腦損傷、顱內出血、腦部腫瘤等因素誘發腦癱。目前,現代醫學對腦癱的治療多以綜合治療為主,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作業治療、物理治療和輔助療法等[2],雖然可以緩解腦癱患兒的肌肉痙攣和痙攣性運動,減少疼痛和不適感,但不能完全治愈此病,并且治療時間長,時間和經濟上的投入對于患兒都是一項挑戰。另外,小兒腦癱治療需要多學科的協作,目前我國缺乏綜合治療資源和團隊協作從而影響治療效果和康復進程。中醫注重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治療腦癱有著西醫無可替代的優勢。中醫古籍中并無腦癱病名,根據臨床表現中醫將其歸屬于“五遲”“五軟”“五硬”等范疇,《張氏醫通》記載:“五遲者、立遲、行遲、齒遲、發遲、語遲是也”,“小兒五遲之證,因父母氣血虛弱,先天有虧,致兒生下筋骨軟弱,行步艱難,齒不速長,坐不能穩,要皆腎氣不足之故”;《嬰童百問》曰“五軟者,頭軟、項軟、手軟、腳軟、肌肉軟是也”;《嬰童百問》曰“五硬則仰頭取氣,難于動搖,氣壅疼痛,連胸膈間,手腳心如冰冷而硬,此為風癥難治”,腦癱病因多責于腎元虧虛、元神不足所致,中醫注重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針對不同癥狀腦癱患者結合個人體質常采用綜合治療方案,其中針灸推拿是治療小兒腦癱最常用的方法[3]。
1.1 針灸督脈、夾脊穴腦為“髓海”,小兒腦癱多因稟賦不足,腎元虧虛,導致精血津液虧損,筋脈失于灌溉濡養,宗筋失養,肌肉關節軟弱無力,其根主責于腎[4]。督脈起于胞宮,上行至腦后頂部,然后沿脊柱向下至尾骨部,生理功能是主生腎氣,充養髓海。由于督脈經過頭部,與腦部的活動密切相關,對頭面部的感覺、運動和神經功能具有調節作用,對腦癱、頭痛、面癱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素有“病變在腦,首取督脈”之說。夾脊穴主要分布于脊柱的兩側,主要位置在后正中線旁開0.5 寸(1 寸=3.33 cm),是感覺、運動神經沖動的傳導通路,也是督脈及太陽經經氣重疊覆蓋之處。針刺督脈與夾脊穴可以通過刺激穴位周圍的經絡和組織,促進氣血的運行,調動全身陽氣,疏通經絡,平調氣血,營養髓海,益智健腦[5]。周厚勤等[6]認為,針刺督脈和夾脊穴不僅可改善腦癱患兒體質,還可以促進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提高腦癱患兒的智力及運動能力。李素珍等[7]用督脈經穴針刺聯合神經發育康復法治療痙攣型腦癱,對照組患兒給予神經發育康復法治療,治療組患兒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督脈經穴針刺,治療后發現督脈經穴針刺法聯合神經發育康復法在改善痙攣型腦癱患兒功能障礙、腦血流循環及神經遞質水平方面效果顯著。李林清[8]選用以“調理督脈、補益腦髓、開竅醒神”為主的“通督調神”針法聯合認知功能訓練治療小兒腦癱認知功能障礙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提高患兒的認知功能和智力水平,改善腦血流灌注。李穎慧[9]指出調神通督針法可改善腦癱患兒的腦血流量,促進肢體運動,利于智力發育,值得臨床推廣。從解剖位置分析,針刺督脈和夾脊穴可調節身體雙側神經,從而促進腦癱患兒的智力及運動功能發育。
1.2 靳三針《黃帝內經·異法方宜論》曰:“故圣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個體化治療及整體、整合、多方位結合治療疾病是中醫精粹所在,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思想尤為重要。靳三針為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靳瑞教授創立的專門治療兒童腦性癱瘓的方法,組穴配方共6 組,分別為四神針、腦三針、顳三針、智三針、手三針及足三針,靳三針通過刺激不同穴位,可以調節氣血的運行,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不足或瘀滯的情況,且靳三針的刺激可以調整機體的神經和內分泌系統,促進機體功能的恢復與調整,增強免疫力和自愈能力。靳三針療法是在辨證論治基礎上,根據穴位的經脈循行及現代解剖學理論分部取穴,完美結合中醫整體觀和辨證論治,臨床療效顯著[10]。葉志英等[11]在采用靳三針聯合灸法治療小兒腦癱中發現,運用靳三針治療小兒腦癱,治療后臨床療效顯著,患者認知功能、肢體功能等均明顯提升。汪軍華[12]用靳三針結合現代神經促進技術治療小兒癱瘓52 例,對照組患兒給予腦電仿生電刺激,治療組患兒聯合靳三針治療,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尹貴錦等[13]采用靳三針聯合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小兒痙攣性腦癱132 例,堅持治療3 個療程后,觀察組66 例小兒腦癱患兒總有效率達90.91%,運動功能優于對照組,痙攣程度低于對照組。邊福軍[14]采用靳三針療法的“頭頂四項”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癱兒童,對照組采用綜合康復訓練,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靳三針療法中的“頭頂四針”,治療2 個療程后,有效改善患者觀察組腦癱患兒的認知功能與腦干聽覺誘發電位,Gesell 發育量表評分顯著升高,值得臨床推廣。
1.3 腦、腹四針明·萬全《育嬰家秘·五臟證治總論》記載:小兒五臟生理特點為“脾常不足,腎常虛。”腎為先天之本,主骨;脾胃為后天之本,主肌肉。脾腎虧虛則氣血不足,精髓虧虛,腦髓失養,筋骨肌肉痿軟無力,引起患兒生長發育障礙,治療則以“健脾補腎”為主,選用腦、腹四針療法。腦四針選取神庭、百會、兩側風池透風府、以補腎充精,通經活絡;腹四針是根據中醫理論中的經絡和臟腑關系而設計的,通過針刺腹部特定穴位來調節機體的功能和治療疾病。針對小兒腦癱常選取的穴位有中脘、關元及兩側天樞,通過針刺這些穴位達到健脾養胃、調整陰陽、補氣養血、益精填髓等功能。陳國旗等[15]比較腦、腹四針和康復訓練對痙攣性腦癱患兒表面肌電、三維步態時空指標的影響,納入患兒84 例,隨機分為兩組,各42 例,入院后兩組患兒均予以營養神經和康復訓練治療,觀察組患兒在基礎治療上采用腦、腹四針療法,針刺得氣后使用平補平瀉手法,腦四針留針30 min,腹四針不留針,1 個療程后觀察組患兒表面肌電及三維步態時空各參數均有明顯改善,下肢行走時的肌力更好,并且沒有嚴重的不良反應。任國強[16]收集完整腦癱患兒病例130 例,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5 例,對照組患兒單純進行康復訓練,治療組患兒在康復訓練基礎上加入腦、腹四針治療1 個療程后,兩組患兒粗大運動功能測試量表分值比較,治療組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治療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通過采用腦、腹四針刺激患者脾胃,調節患者脾腎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目的[17]。
1.4 宮氏腦針及智七針宮氏腦針通過以“實像透骨扎法”與“肌筋膜松解”為治療手段治療腦癱。涂雅丹等[18]報道宮氏腦針可以刺激大腦興奮,通過皮層-紋狀體-丘腦-皮層通路進行傳遞,調整大腦神經系統的功能治療腦癱。智七針由智三針與四神針結合而成,穴位均在頭部,具有營養腦髓,開竅醒神之功。周琳[19]選取142例精神發育遲緩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康復組患兒僅接受康復訓練,針刺組患兒單用智七針治療,治療后針刺組患兒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兒的認知功能與智力水平均有效提升,說明智七針可通過多種途徑改善腦功能,提高患兒智力。
2.1 傳統推拿傳統推拿多從經絡、臟腑論治,以中醫經絡理論為基礎,強調身體的整體性和氣血的流通,運用各種手法刺激體表特定部位,促使其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疏通經絡,調節臟腑[20]。對于腦癱患兒,推拿按摩可能有助于放松肌肉、改善肌張力,對改善肌肉協調性和運動范圍有積極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推拿可加速營養代謝、緩解肌肉痙攣、修復受損組織、改善傳導通路,加速神經細胞再生,從而促進腦癱患兒腦損傷恢復,同時,通過推拿可以消除疲勞、舒緩壓力,使人放松身心,提升整體健康感[21]。方茜等[22]選取160 例痙攣型腦癱患兒分為兩組,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運動療法,觀察組患兒應用“引帶督導”推拿法結合運動訓練治療,治療后發現循“引帶導督”推拿法治療痙攣型腦癱在提高粗大運動功能方面療效優于傳統運動療法。傳統推拿根據小兒腦癱不同病癥和需求,選擇不同的手法和技巧,刺激經絡,增加體表和體內氣血的流動,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腦細胞功能恢復,提高患兒生存質量。
2.2 劉氏推拿劉氏推拿依據小兒發病容易、傳變迅速的病理特點,結合五行助制關系,形成“五經推拿”以協調五臟平衡,是劉氏推拿最核心之處,五經是指中醫經絡系統中的五條主要經絡,包括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和手少陰心經。五經推拿根據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進行操作,通過觀察患者的病情表現、脈搏、舌診等辨證方法,選取相應的經絡和穴位進行推拿,通過對這些經絡的按揉、推拿和穴位的刺激,調和氣血運行,調整臟腑功能,從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對治療小兒腦癱療效顯著。蘇海波[23]選取腦癱伴輕度智障患兒36 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18 例,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研究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聯合劉氏小兒推拿進行治療,治療2 個療程后發現,劉氏小兒推拿可調節炎癥和抑炎因子水平,改善患兒粗大運動功能,從而提高患兒智力水平。高慧婷等[24]在劉氏小兒推拿聯合現代康復法治療痙攣型小兒腦癱的效果分析中發現,劉氏小兒推拿聯合現代康復法療效確切,可有效改善患兒四肢痙攣狀況。劉氏推拿能提高腦癱患兒精細運動功能的發育水平,對治療腦癱患兒有較好的療效。
2.3 健脾益腎推拿《景岳全書·卷四十·兒則上》言:“生兒怯弱,必須以藥扶助之,……又當看小兒元氣厚薄,厚者十無一失,薄者十無一生。然其中有死者,有不死者,則以病之所生有真偽也。凡怯弱者,宜專培脾腎為主”。腎藏精,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其中先天之精受之于父母,既是生命之源,又是生長發育之本。先天之精需賴后天之精不斷滋養得以充實,后天之精須先天之精蒸化而吸收和轉輸。腦癱兒成胎之際腎精不充,出生之后,無精以助脾之運化,元氣不足,則各臟腑無以滋生化育,其形態、功能均不成熟,五臟稟氣未充,全身失于涵養。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大部分腦癱患兒的中樞神經系統多發育不完善,可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從而加重患兒生長發育遲緩,結合古今學者研究,健脾益腎法可促進腦癱患兒恢復,提高腦癱患兒生存治療[25-26]。范小琳[27]將全面性發育遲緩的患兒60 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患兒均接受康復治療,治療組患兒在康復治療的基礎上進行健脾益腎推拿治療,治療3 個療程后比較兩組患兒Gesell 評分,治療組在大運動和個人社交能力方面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鄭艷芝等[28]探究點線面訓練聯合通督醒腦益腎健脾按摩對早產腦損傷患兒智力發育,運動發育和血清神經損傷標志物的影響時將92 例患兒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6 例,對照組患兒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結合點線面訓練干預,研究組患兒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通督醒腦益腎健脾按摩,治療后發現點線面訓練聯合通督醒腦益腎健脾按摩可以改善早產腦損傷患兒智力發育與運動發育,同時能降低血清神經損傷標志物水平。健脾益腎推拿是一種中醫推拿方法,主要用于調理脾胃和腎臟功能,以達到改善整體健康的目的;此外,健脾益腎推拿也可以加強內臟功能,提高消化能力和免疫力,從而有助于增強腦癱患兒的整體身體素質[29]。
目前針灸推拿及相關衍生新技術在臨床治療小兒腦癱方面有著明確療效,針灸推拿療法是促進兒童生長發育的安全有效之法。但臨床應用針灸推拿治療小兒腦癱時仍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不容忽視:①小兒腦癱多發病較早,五臟六腑發育不成熟,且針灸推拿臨床操作手法較多,療效參差不齊,臨床應制作規范手冊,針對不同體質的人群分類研究各操作手法,研究并建立個體化的針灸推拿治療方案,再綜合考慮腦癱患兒的病情、病因、發病類型等因素,以實現針對性和個體化的治療方法,找出最適宜的治療方法。②針刺產生痛覺有時會使患兒肌肉收縮,胃腸痙攣等,后續可以考慮制作一套對患兒刺激小的治療方案,如在不同穴位選用電磁波治療或者按年齡劃分針刺時間及強度,探索和優化適用于小兒腦癱的針灸推拿穴位選擇和針刺技術,以提高療效和安全性。③針灸推拿與其他治療的結合:研究針灸推拿療法與其他傳統中醫療法、康復訓練及先進治療技術(如物理療法、言語治療)的綜合應用,以探索更有效的綜合治療方案。
小兒腦癱屬中醫先天不足之論,先天者,金藥玉石不足以補其所虛,故言藥者甚少。針灸推拿作為中醫治療手段之一,在疏通筋絡,調理氣血,緩解肌肉痙攣,改善關節活動,營養腦神經同時還可以健脾養胃以改善患兒消化功能、提高患兒免疫力,促進腦癱患兒恢復健康。針灸推拿療法在治療小兒腦癱時多以臟腑辨證為主,以“補先天之不足,養后天之精血”為原則,不僅可以改善患兒腦癱癥狀,還可以改善其他臟腑功能,如:小兒厭食、小兒便秘等。小兒腦癱屬于慢性病之一,日后在運用針灸推拿治療小兒腦癱時還可以將簡單的手法操作教給各個家長便于家長自行操作。因為中醫注重整體觀,結合不同時間、不同環境應因時制宜,《黃帝內經》記載:“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疾病每日也是變化莫測,同一手法操作在不同時間段所呈現的效果也不盡相同,家長可以學習簡單的手法操作,不僅可以治療小兒腦癱,還可以提高患兒免疫力,促進患兒成長,值得臨床廣泛應用。未來在應用針灸推拿治療兒童腦癱時,也應綜合考慮患兒的個體差異、病情特點及病變因素等,并與其他治療方法相結合,如:物理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尋求最佳治療方案,以達到最佳的整體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