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敏榮,金 枝,李 茗,宋光磊,閆 偉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特色醫學中心檢驗科,上海 200052)
急性腦梗死是神經內科常見急癥之一,該病主要指的是因高血壓、吸煙、過度飲酒、飲食和生活習慣不佳、基礎性心臟病等多種因素協同作用引起局部腦組織血液供應異常,繼而導致腦組織缺氧、缺血性壞死的腦血管病變之一;該疾病病情進展迅速,若發病后沒有得到及時治療,極易引起致殘、致死等一系列較為嚴重的后果。隨著臨床對急性腦梗死病因的不斷研究發現,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可作為疾病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Hcy與疾病的發展具有密切相關性[1];而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作為一種急性反應蛋白,可參與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栓形成的整個過程;同時D-二聚體(D-D)是一種特異性降解產物,是纖維蛋白凝塊在纖溶酶的作用下生成的纖維蛋白產物,其水平可反映急性腦梗死患者血管損傷程度[2]。因此,急性腦梗死的發生、發展可能與血清Hcy、hs-CRP、D-D 水平存在一定相關性,故本研究旨在探討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 及血漿D-D 水平的變化與意義,并分析其水平變化與腦梗死分型、神經功能損傷程度及病情程度的關系,為臨床治療急性腦梗死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特色醫學中心收治的89 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作為疾病組,另分析同期進行健康體檢的89 例體檢正常者的體檢資料,將其作為對照組。對照組中男性47 例,女性42 例;年齡54~94 歲,平均(63.34±5.45)歲。疾病組中男性49 例,女性40 例;年齡57~91 歲,平均(63.73±5.51)歲。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疾病組患者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3]中關于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并經顱腦CT、MRI 明確診斷;入組前未接受抗凝、抗血栓等治療;無精神疾病,可配合治療;發病至入院時間≤72 h。排除標準:合并心肌梗死、心絞痛等急性嚴重器官或系統疾病;合并肝、腎功能不全及凝血功能障礙;合并嚴重病毒性感染、惡性腫瘤。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檢測方法采集對照組研究對象體檢當天和疾病組患者入院當天空腹靜脈血3 mL,于室溫下放置,自然凝固30 min 后,以3 000 r/min 的轉速實施離心處理,離心10 min,取上層血清。應用便攜式同型半胱氨酸檢測儀(深圳奧薩醫藥有限公司,型號:AUSA 340II-T),同時聯合熒光定量法檢測Hcy 水平,試劑盒由寧波瑞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應用免疫散射比濁法檢測hs-CRP 水平,試劑盒由北京康恩潤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采血、檢測方法同上,取血漿,應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希森美康株式會社,型號:CA6000)檢測D-D 水平,試劑盒是日本Sysmxe 原裝試劑盒。
1.3 分組方法參照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評估疾病組患者神經功能損傷情況并進行分組:輕度組(32 例,NIHSS 評分<5 分),中度組(35例,NIHSS 評分5~15 分),重度組(22 例,NIHSS 評分>15 分);另按照Pullicino 公式評估疾病組患者腦梗死面積并進行分組:腦梗死面積=長徑×短徑×梗死層面數/2,小面積梗死組(31 例,梗死面積<1.5 cm2),中面積梗死組(36 例,梗死面積為1.5~5 cm2,累及超過1 個以上腦解剖學部位),大面積梗死組(22 例,梗死面積>5 cm2,累及超過2 個以上腦解剖學部位的大血管主干供血區)[5]。
1.4 觀察指標①比較健康對照組與疾病組研究對象血清Hcy、hs-CRP 及血漿D-D 水平。②比較不同神經功能損傷程度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 及血漿D-D水平。③比較不同梗死面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 及血漿D-D 水平。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均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以()表示,行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研究對象血清Hcy、hs-CRP 及血漿D-D 水平比較與對照組比,疾病組研究對象血清Hcy、hs-CRP 及血漿D-D 水平均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血清Hcy、hs-CRP及血漿D-D 水平比較()
表1 兩組研究對象血清Hcy、hs-CRP及血漿D-D 水平比較()
注:Hcy:同型半胱氨酸;hs-CRP:超敏-C 反應蛋白;D-D:D-二聚體。
2.2 不同神經功能損傷程度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 及血漿D-D 水平比較與輕度組比,中、重度組患者血清Hcy、hs-CRP 及血漿D-D 水平均逐漸升高,且重度組高于中度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不同神經功能損傷程度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 及血漿D-D 水平比較()
表2 不同神經功能損傷程度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 及血漿D-D 水平比較()
注:與輕度組比,*P<0.05;與中度組比,#P<0.05。
2.3 不同梗死面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 及血漿D-D 水平比較與小面積梗死組比,中、大面積梗死組患者血清Hcy、hs-CRP 及血漿D-D 水平均逐漸升高,且大面積梗死組高于中面積梗死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不同梗死面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 及血漿D-D 水平比較()
表3 不同梗死面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 及血漿D-D 水平比較()
注:與小面積梗死組比,ΔP<0.05;與中面積梗死組比,▲P<0.05。
急性腦梗死患者機體在氧化應激與脂質沉積協同作用下,會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巨噬細胞內沉積過量氧化脂質,促使斑塊形成,由于血液黏滯性加強,血液不斷淤積,血管管腔逐漸變得狹窄,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斑塊增大并發生破裂繼而導致腦梗死。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而言,因腦部局灶性血液循環障礙,促使腦實質出現缺血壞死,引起急性神經功能缺損癥狀,若不及時進行診療,會增加神經功能缺損的發生風險,并導致預后不良,對患者生命健康產生嚴重影響[6]。
相關研究發現,高Hcy 血癥可對動脈粥樣硬化狀況嚴重程度進行預測,高Hcy 血癥誘發急性腦梗死可能是經由下述機制:①Hcy 經由氧自由基所介導的氧化應激反應導致血管內皮功能損傷,繼而加速動脈壁上低密度脂蛋白系統氧化,抑制內皮細胞修復,加速動脈粥樣硬化[7];②Hcy 可使得機體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加速氧化,從而抑制一氧化氮(NO)合成,并影響凝血酶調節蛋白活性,損傷血管內皮功能,促進泡沫細胞形成與堆積,機體脂質代謝障礙而誘發腦梗死;③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素,高Hcy 血癥可經由強化細胞周期素D、E、A 表達,從而對血管平滑肌細胞中p27 蛋白表達加以抑制,而呈劑量依賴性刺激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④Hcy 及Hcy 衍生物可使得血小板分泌血栓素,加速凝血、抑制抗凝;機體內Hcy 水平較高還會抑制與內皮細胞有關的蛋白細胞活性,并增強蛋白細胞所調節的內源性凝血因子活性;與此同時還會對內皮纖溶活性加以干擾,促使機體凝血抗凝功能障礙,削弱血管舒張功能,增強血小板凝聚功能,加劇動脈粥樣硬化[8]??梢?,高Hcy 血癥會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機制主要包括直接損傷血管內皮、腦血管調節功能,這些因素協同作用可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繼而引起急性腦梗死。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缺損進展、腦梗死面積增大,血清Hcy 水平越高,說明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Hcy 水平提升會導致其神經功能損傷加劇,并加重病情。
hs-CRP 是機體急性反應蛋白之一,在腦梗死、心肌梗死、風濕活動、組織損傷、慢性或急性感染等諸多情況下,機體內hs-CRP 水平會在4~6 h 后快速上升,而隨著病情好轉又會逐步降低至正常水平,因此可將hs-CRP 作為評估組織損傷、急性炎癥、療效的一項重要指標[9]。急性腦梗死患者發病期間體內會不斷分泌hs-CRP,參與和梗死有關的炎癥反應。hs-CRP 可對補體、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等物質產生作用,并參與急性腦梗死血栓形成、纖溶失衡的形成過程。機體內hs-CRP 水平越高,提示其血小板聚集、凝血功能及纖溶系統便會越發強大。D-D 是纖溶期間纖溶蛋白的一種降解產物,具有較高特異性和敏感性,機體內D-D 水平提升與血栓形成存在較為密切的關聯。機體一旦發生栓塞,便表明機體血液正處于高凝狀態,基于此D-D 水平會明顯提升[10]。相關研究表明,心源性腦梗死血漿D-D 水平提升較為明顯,相對于普通腦梗死患者而言,其水平更高[11]。本次研究中,與對照組比,疾病組研究對象血清hs-CRP、血漿D-D 水平升高,且隨著神經功能損傷程度和腦梗死面積的增加,血清hs-CRP、D-D 水平更高,說明當發生急性腦梗死時,患者機體內血清hs-CRP、血漿D-D 水平會產生較大變化,血清hs-CRP、血漿D-D 水平明顯提升就應警惕腦梗死的發生與進展風險。
綜上,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 及血漿D-D水平異常升高,且隨神經功能缺損進展、腦梗死面積增大,血清Hcy、hs-CRP 及血漿D-D 水平升高越明顯,因此臨床可用于輔助判定疾病的嚴重程度,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有效治療方案,促進疾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