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慶,陳 芳,高偉華
(烏蘭察布市中心醫院消化內科,內蒙古 烏蘭察布 012000)
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發病早期癥狀不明顯,早期診斷及治療能使患者5 年內生存率超過90%,而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進展至中晚期,此時患者癌細胞已經發生轉移和擴散,治療效果甚微,5 年生存率較低[1]。因此,早發現、早治療有利于降低EC 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內鏡下碘染色及指示性活檢能對食管黏膜細微結構進行觀察,并進行病理學診斷,鑒別慢性炎癥性病變與早期食管腫瘤,是診斷EC 的金標準,被廣泛應用于早期EC 及病變的篩查中[2]。早診早治EC 工作在我國其他地區的EC篩查實踐中已經顯示出了良好的效果[3-4],但關于烏蘭察布地區EC 發病情況的分析相對較少。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烏蘭察布地區EC 篩查情況,以便為病因學研究及早診早治工作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基于自然人群的多中心橫斷面研究,使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2020 年5 月至2022 年10 月烏蘭察布地區的3 530 例高危人群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篩查流程遵循《中國癌癥篩查及早診早治技術方案》[5]中的相關標準。高危人群納入標準:符合《中國癌癥篩查及早診早治技術方案》中食管癌高危人群的診斷標準,且年齡40~70 歲;有食管癌家族史、有慢性食管炎病史、有不良飲食習慣(吸煙飲酒、喜食過燙食物)等人群;自愿參加調查并接受胃鏡檢查。排除標準:有胃鏡檢查禁忌;既往有消化道腫瘤手術史;患有精神疾病。烏蘭察布市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本研究實施。
1.2 篩查方法①篩查對象填寫基本信息調查表,同時進行一些臨床問診和體檢;②所有篩查對象均進行窄帶成像放大內鏡技術(NBI-ME)和碘染色檢查及指示性活檢,以病理學診斷結果為金標準。在檢查前進行8 h 禁食禁水,實施麻醉,檢查工具為電子胃腸鏡系統[奧林巴斯(深圳)工業有限公司,型號:CV-290],具體包括:首先通過白光內鏡對患者病灶進行定位,同時記錄病灶的基本信息(形態、大小、位置等),隨后轉換窄帶成像(NBI)模式對病灶進行觀察,記錄病灶周圍血管結構,之后對病癥進行分型。NBI-ME 模式檢查結束后,退鏡至賁門位置,將噴灑管(OLympus)由活檢孔道插入,在內鏡直視下從下到上將1%盧戈氏碘液[16 mL 生理鹽水+4 mL 盧戈氏碘液(5%)]均勻噴灑食管,噴灑量為15~20 mL,噴灑至距離門齒20 cm,進鏡至胃底,吸凈食管腔內的殘留液體和黏液,退鏡同時對黏膜染色情況進行仔細觀察,觀察時間以>1 min 為佳,同時,將發現的病變情況進行詳細記錄,隨后進行拍照并開展指示性活檢。在檢測結束后用生理鹽水沖洗食管,并將胃底殘留液體吸盡。正常黏膜著色后呈深褐色,而病變黏膜則呈不染色或淺染色,在不染色或淺染色區內取活檢2~4 塊,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并記錄結果。其中食管炎判斷標準為黏膜表面鱗狀上皮的基底細胞增生;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判斷標準為黏膜結構改變輕微,腺上皮細胞出現輕中度異性,細胞核變長,但仍有極性,位于腺上皮基底部,可見核分裂;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早期癌)判斷標準為黏膜腺體結構異型性明顯,細胞由柱狀變為立方形,細胞核增大、核漿比增高、核仁明顯,核分裂象增多,可見病理性核分裂;浸潤癌判斷標準為癌細胞突破上皮細胞的基底膜結構[6]。
1.3 觀察指標①記錄2020—2022 年3 530 例烏蘭察布地區篩查對象的內鏡篩查結果。②記錄2020—2022 年3 530 例烏蘭察布地區篩查對象陽性檢出率與早診率。陽性檢出率=[ 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早期癌)+浸潤癌] 例數/實際篩查例數×100%;早診率=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早期癌)例數/[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早期癌)+浸潤癌]例數×100%。③記錄2020—2022 年3 530 例烏蘭察布地區不同性別和不同年齡段篩查對象內鏡篩查結果。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χ2趨勢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020—2022 年3 530 例烏蘭察布地區篩查對象的內鏡篩查結果共對3 530 例目標人群進行內鏡篩查,其中正常3 395 例(96.18%)、食管炎74 例(2.10%)、低級別上皮內瘤變44 例(1.25%)、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早期癌)3 例(0.08%)、浸潤癌14 例(0.40%),2020—2022 年正常、食管炎、低級別上皮內瘤變、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早期癌)、浸潤癌篩查結果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2020—2022 年3 530 例烏蘭察布地區篩查對象的內鏡篩查結果[例(%)]
2.2 2020—2022 年3 530 例烏蘭察布地區篩查對象陽性檢出率與早診率3 530 例篩查對象中,2020—2022 年陽性檢出率呈先升高后降低趨勢,早診率逐漸降低,但2020 年、2021 年、2022 年陽性檢出率、早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2020—2022 年3 530 例烏蘭察布地區食管癌篩查對象陽性檢出率與早診率[例(%)]
2.3 2020—2022 年3 530 例烏蘭察布地區不同性別篩查對象內鏡篩查結果男性低級別上皮內瘤變、浸潤癌檢出率均顯著高于女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男性和女性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早期癌)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020—2022 年3 530 例烏蘭察布地區不同性別篩查對象內鏡篩查結果[例(%)]
2.4 2020—2022 年3 530 例烏蘭察布地區不同年齡段篩查對象內鏡篩查結果>60 歲~70 歲低級別上皮內瘤變檢出率顯著高于40~60 歲,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而3 組年齡段間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早期癌)、浸潤癌檢出率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2020—2022 年3 530 例烏蘭察布地區不同年齡段篩查對象內鏡篩查結果[例(%)]
對高危人群進行篩查是早診早治EC的一項重要措施,有利于阻止早期EC 向中晚期EC 發展、延長患者生存期、保證患者生活質量,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目前,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內鏡檢查以食管黏膜染色及指示性活檢病理組織學確診,診斷簡便、經濟、實用,被廣泛應用于基層臨床對消化道疾病的檢查中[7]。EC 具有顯著的地域性差異,但關于烏蘭察布地區的發病情況還沒有詳盡的研究報道。
本研究中,2020—2022 年正常、食管炎、低級別上皮內瘤變、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早期癌)、浸潤癌篩查結果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2020—2022 年陽性檢出率先升高后降低,早診率逐漸降低,但2020 年、2021 年、2022年陽性檢出率、早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相比于太行山地區、淮安市等地區[8-9],烏蘭察布地區檢出率并不高,表明EC 發病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烏蘭察布地區不是EC 的高發地區,但也應加強健康教育工作,并進行早期篩查與干預。
本研究還顯示,男性低級別上皮內瘤變、浸潤癌檢出率均高于女性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早期癌)高于女性,>60歲~70 歲低級別上皮內瘤變檢出率高于40~60 歲,表明男性患EC 風險高于女性,隨著年齡的增長,低級別上皮內瘤變的檢出率也隨之升高。究其原因在于,烏蘭察布地區屬于內蒙古重度貧困地區,且地廣人稀,男性勞動力是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相比于女性來說,男性的不良生活習慣(如重度飲酒、吸煙)往往更多,且蔬菜、水果等健康飲食則吃的更少,故男性EC 癌前病變檢出率高于女性[10]。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患者機體各項身體機能、免疫反應及抵抗力均逐漸降低,因此更容易發生各種惡性腫瘤,烏蘭察布地區社會支持網絡局限及老年人健康素養低,大部分老年患者往往存在延遲就醫或不就醫等現象,導致患者病情惡化直至癌變。因此,對于男性群體和老年群體應多加關注,平時也應注重飲食習慣,多攝取水果蔬菜,免攝取油膩難消化的食物,避免暴飲暴食。
綜上,內鏡篩查能在烏蘭察布地區EC 高危人群中檢查出一定數量的EC 及癌前病變患者,對男性群體和老年群體檢出率較高,應當給予該人群重視,以提升早期診斷與治療效果,但該地區整體EC 的發病率并不高。本研究選取的年份較少,烏蘭察布地區的早診早治篩查將持續發展與深入,未來可對EC 的危險因素進行探討,識別高危個體,以探索精準篩查的可行性,提高整體篩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