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耀,劉 耀
(1.遵義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臨床醫學系,貴州 遵義 563006;2.綏陽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貴州 遵義 563300)
急性腦梗死又稱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嚴重腦部疾病,其發病群體多為中老年人,隨年齡增長,發病率也有一定增加,且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致死率,預后極易出現認知功能障礙、血管性癡呆等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急性腦梗死發病是由于腦部血液循環受阻礙,使腦部組織發生缺氧、缺血現象,大腦組織出現壞死,神經功能受損。相關研究表明,頸動脈粥樣硬化是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而頸動脈斑塊的形成是判斷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臨床觀察指標[2]。隨著頸動脈斑塊的發展,導致頸動脈管腔狹窄,形成血栓,斑塊出現破裂脫落,為腦梗死事件提供栓子的形成基礎,進而引發急性腦梗死[3]。頸動脈斑塊的不穩定性會增加急性腦梗死風險,因此如何準確判斷頸動脈斑塊的穩定性并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療是預防急性腦梗死的重要途徑。基于此,本研究將2020 年3 月至2023 年1 月綏陽縣人民醫院收治的急性腦梗患者200 例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影響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不穩定性的驅動因素,以及對影響因素提出干預策略,為臨床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綏陽縣人民醫院2020 年3 月至2023 年1 月診治的200 例急性腦梗患者的臨床資料,據其頸部動脈超聲檢查結果,將患者頸動脈斑塊情況分為兩組,穩定組與不穩定組,分別為108、92 例。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4]中關于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經頭顱MRI 檢查明確有新發腦梗死病灶;非心源性或動脈炎所引發的腦梗死。排除標準:有嚴重肝、腎疾病;合并惡性腫瘤;發病前1 周出現發熱;有免疫系統疾病。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檢測方法200 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均進行頸部超聲檢查,取平臥位,充分暴露患者頸部皮膚,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青島海信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型號:HD20),探頭頻率為4~8 MHz,對患者兩側頸動脈進行連續掃描。觀察患者頸動脈斑塊形成情況及性質。以《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影像評估中國專家共識》[5]為標準,對斑塊超聲灰階圖像進行評估,將斑塊分為軟斑、硬斑、混合斑、潰瘍,其中硬斑屬于穩定斑塊,軟斑、混合斑、潰瘍斑為不穩定斑塊。
1.3 觀察指標①根據頸部動脈超聲檢查結果,將患者分為穩定組(108 例)與不穩定組(92 例),統計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并進行單因素分析,包括年齡、性別(男、女)、BMI、吸煙史、飲酒史、高血壓史、糖尿病史、血清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NLR)、血小板與淋巴細胞比值(PLR)。于患者入院次日清晨空腹狀態下抽取靜脈血6 mL,取3 mL 血液(轉速3 000 r/min,時間10 min)離心,得血清,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本株式會社日立高新技術,型號:7600-020)檢測血清TC、TG、LDL-C、HDL-C、Hcy 水平;取剩余3 mL 血液進行血常規檢測,使用血細胞分析儀[康泰醫學系統(秦皇島)股份有限公司,型號:HA3100]檢測中性粒細胞計數(NEU)、血小板(PLT)、淋巴細胞計數(LYM),并計算NLR、PLR,NLR=NEU/LYM,PLR=PLT/LYM。②使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模型篩選影響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不穩定性的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 SPSS 26.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 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W 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以()表示,采用t檢驗;危險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不穩定性的單因素分析與穩定組比,不穩定組中男性、有吸煙史患者占比更高,血清TC、TG、LDL-C、Hcy 及NLR、PLR 水平均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不穩定性的單因素分析
2.2 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不穩定性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 回歸模型分析,結果顯示,血清LDL-C、Hcy 及NLR、PLR 水平升高均為影響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不穩定性的危險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不穩定性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影響腦血管疾病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也是誘發腦梗死的主要原因,其屬于慢性炎癥性疾病,當頸動脈內形成斑塊,患者動脈血流減慢,血流量降低,影響患者組織器官功能,炎癥活動可使頸動脈斑塊不穩定出現破裂脫落,造成血栓發生,促使心腦血管事件發生,引發急性腦梗死,對患者生命造成嚴重影響。在不穩定斑塊中脂質含量較高,鈣化及纖維組織較少,斑塊中薄層纖維帽在血流沖擊下極易出現破裂,暴露其粗糙表面及部分促凝物質,激活凝血效應,促進血栓形成,為腦梗死提供栓子形成基礎[6]。因此對影響頸動脈斑塊不穩定性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及時采取針對性干預策略,有利于預防急性腦梗死及其嚴重后遺癥的發生,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保障,也會提高預后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血清LDL-C、Hcy 及NLR、PLR 水平升高為影響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不穩定性斑塊發生的危險因素。原因在于,LDL-C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運載膽固醇至組織細胞,LDL-C 被活性氧氧化修飾后可形成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巨噬細胞在多種機制的激活下可對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進行吞噬,促進泡沫細胞形成,進而影響頸動脈斑塊的穩定性[7]。此外,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能夠減少一氧化氮合成酶表達水平,加重內皮功能障礙,進一步促進不穩定斑塊形成[8]。因此,臨床可通過口服他汀類藥物對血清LDL-C 水平進行積極控制。
Hcy 能夠降低機體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達水平,減少血管舒張因子產生,刺激血栓素合成,促進血管收縮及血小板聚集,進而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受損,血管平滑肌進一步增殖,提高血栓的形成風險,進一步破壞斑塊穩定性[9]。此外,Hcy表達水平升高還可能誘導炎癥反應,參與氧化應激過程,加快巨噬細胞凋亡,充滿脂質的凋亡巨噬細胞被正常巨噬細胞所吞噬,可形成泡沫細胞,形成惡性循環,導致脂質核心不斷增大,也會打破斑塊穩定性[10]。因此高水平Hcy 與疾病發生密切相關,可用于反映頸動脈斑塊不穩定性的可行性指標,臨床可通過多攝入富含葉綠素的食物、補充小劑量葉酸、維生素B6、維生素B12,以降低斑塊不穩定性的發生率。
NLR 水平升高提示斑塊內嗜中性粒細胞出現活化,進一步促進患者血管壁病變發展,而淋巴細胞凋亡和再分配都導致其數量減少,使斑塊出現進一步發展[11]。因此NLR異常升高可評估動脈粥樣硬化的嚴重程度及斑塊的穩定性。PLR 能夠反映患者全身炎癥程度,高水平的PLT 和較低的LYM 均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促進頸動脈再狹窄,導致不穩定斑塊形成,擴大患者腦梗死面積,對患者預后產生不良影響[12]。因此,對于NLR、PLR 水平升高的急性腦梗死患者,臨床可使用阿莫西林片、頭孢克肟膠囊等抗炎藥物控制NEU 水平,通過多攝入維生素C 調節控制PLT 水平,適當運動、保持營養攝入、口服頭孢拉定顆粒、對乙酰氨基酚片等藥物調節LYM 水平,進而實現對NLR、PLR 水平的調控,減少斑塊不穩定性的發生。
綜上,血清LDL-C、Hcy 及NLR、PLR 水平升高可作為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不穩定性的危險因素,因此臨床應加強對患者LDL-C、Hcy、NL、PLR 水平的監測把控,預防腦血管事件發生,以改善預后。同時,臨床可通過多攝入富含葉綠素的食物、多飲水、補充小劑量葉酸、維生素B6、維生素B12、他汀類藥物、抗炎藥物等措施對Hcy、LDL-C、NL、PLR 水平進行糾正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