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姣娣,于紅春,黎 娜
(株洲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湖南 株洲 412008)
顱內動脈瘤破裂是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因素,而蛛網膜下腔出血發病后通常進展較快,若不及時進行治療則可出現動脈瘤再破裂出血,引發腦血管痙攣,嚴重可致患者死亡。目前臨床多通過尼莫地平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可起到松弛患者腦血管平滑肌、改善腦血流量(CBF)等作用,能有效預防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但其單一治療對患者腦損傷恢復的影響較小,整體治療效果不佳。依達拉奉可有效清除機體氧自由基,減輕對腦細胞氧化損傷程度,同時還可減少腦血管痙攣[1]。遞進式康復護理是一類以促進患者機體功能恢復為主要目標的護理措施,可對機體功能起到遞進式改善作用,現多應用于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輔助治療中[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依達拉奉聯合遞進式康復護理對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株洲市人民醫院2020 年2 月至2022年11 月收治的80 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0 例。對照組中男、女性患者分別為23、17 例;年齡30~55 歲,平均(43.30±2.03)歲;動脈瘤位置:大腦中動脈瘤13 例、椎-基底動脈瘤18 例、大腦前動脈瘤9 例。觀察組中男、女性患者分別為24、16例;年齡31~55 歲,平均(43.28±2.01)歲;動脈瘤位置:大腦中動脈瘤14 例、椎-基底動脈瘤16 例、大腦前動脈瘤10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中國蛛網膜下腔出血診治指南2019》[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蛛網膜下腔出血;出血量<30 mL,不需要進行開顱手術。排除標準:伴有明顯腦挫裂傷;伴有嚴重血液系統疾病;合并顱內感染、腦膜炎、腦血腫、開放性顱內損傷。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研究的實施,且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與護理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入院后患者均進行鎮靜、止血、營養神經、促醒、吸氧、抗感染、維持機體內環境平衡等常規治療。對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尼莫地平注射液(江蘇神龍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4010,規格:50 mL∶10 mg)靜脈滴注治療,抽取20~40 mL 尼莫地平注射液注入至500 mL 的0.9%氯化鈉注射液內,充分混合后進行靜脈滴注,0.5~2.0 mg/h,2 次/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依達拉奉注射液(山東方明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93200,規格:20 mL∶30 mg)靜脈滴注治療,抽取20 mL 依達拉奉注射液將其注入至250 mL 的0.9%氯化鈉注射液中,充分混合后進行靜脈滴注,30 min 內滴注完畢,2 次/d,兩組患者均治療14 d。
1.2.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給予遞進式康復護理,第1~3 天時應臥床休息,床頭抬高30°,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適時將床頭逐漸抬高至60°、90°,患者適應床頭高度后應協助其緩慢坐至床邊,根據其適應情況轉為坐在椅子上、站立床邊并適當沿床邊行走、于房間內走動,除臥床休息外,每項進行時長應控制在30 min 內,2 次/d。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惡心嘔吐、頭痛等癥狀基本消失,無功能障礙,影像學檢查無新梗死灶且生活可自理為顯效;癥狀均有明顯好轉,存在輕微功能障礙,影像學檢查無新梗死灶且生活基本自理為有效;各項癥狀均未好轉甚至加重,存在嚴重功能障礙,影像學檢查顯示存在新梗死灶為無效[3],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腦微循環指標:通過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成像處理軟件(長沙影動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型號:RaDynCT)對兩組患者進行灌注成像檢查,并保存圖像,經軟件計算其治療前后的腦血容量(CBV)、CBF、平均通過時間(MTT)、顱內壓(ICP)。③炎癥因子:采集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空腹靜脈血3 mL,以2 500 r/min 轉速離心15 min 分離血清,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兩組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17(IL-17)、白細胞介素-8(IL-8)、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④神經功能:檢測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神經生長因子(NGF)水平,血液采集、血清制備及指標檢測方法均同③。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以()表示,行t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腦微循環指標比較與治療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CBV、CBF 水平升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ICP水平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MTT 縮短,觀察組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腦微循環指標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腦微循環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P<0.05。CBV:腦血容量;CBF:腦血流量;MTT:平均通過時間;ICP:顱內壓。
2.3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相比于治療前,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清IL-17、IL-8、Hcy 水平均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P<0.05。IL-17:白細胞介素-17;IL-8:白細胞介素-8;Hcy:同型半胱氨酸。
2.4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指標水平比較相比于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NSE 水平均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而血清BDNF、NGF 水平均升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指標水平比較(ng/mL,)

表4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指標水平比較(ng/mL,)
注:與治療前比,*P<0.05。NSE: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BDN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NGF:神經生長因子。
蛛網膜下腔出血是臨床上常見的一類急性顱腦損傷。臨床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常用藥物為尼莫地平,可改善腦部血供,但單獨服用常規劑量尼莫地平對患者血管的擴張作用有限,服用大劑量又會降低血壓,故需結合其他藥物進行治療。
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受腦損傷、血-腦脊液屏障損傷等因素的影響,會使腦微循環發生障礙,使ICP 升高,腦部血流緩慢,降低CBV、CBF 水平,延長MTT,導致腦組織或功能損傷加重[4]。依達拉奉是一類新型氧自由基清除劑,可對患者腦組織中的氧自由基進行清除并切斷連鎖反應,進一步減輕患者顱內水腫;同時,依達拉奉可提高血-腦脊液屏障的通透性,經靜脈滴注后可快速起效,并在腦內長時間維持有效濃度,減輕患者因缺血所致的血管內皮細胞損傷,進而達到改善腦微循環的目的[5]。另外,遞進式康復護理可根據患者耐受程度逐步協助其進行康復鍛煉,可促進患者受損腦組織周圍側支循環代償,起到顯著的輔助治療作用[6]。本研究中,與對照組比,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及CBV、CBF 水平較高,ICP 較低,MTT 較短,表示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應用依達拉奉聯合遞進式康復護理可顯著改善腦微循環,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其血液循環狀態會受到影響,導致體內大量炎癥介質聚集并黏附于小血管壁或毛細血管壁中,血清IL-17、IL-8、Hcy 水平異常升高。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會發生氧化應激反應,造成血管內皮細胞損傷,使血清Hcy 水平升高,加劇神經功能損傷程度;血清NSE 正常情況下含量較低,當患者神經細胞受損時其水平會明顯增加;血清BDNF 可促進神經元再生,當患者神經功能異常時,其水平會降低;NGF 是一種神經營養因子,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體內其營養物質的流失會降低NGF 水平[7]。依達拉奉可對前列環素生成產生刺激性作用,阻止機體釋放白三烯,降低黃嘌呤氯化酶的活性及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下調炎癥因子的過度表達,并在清除氧自由基的同時抑制神經細胞、腦細胞的氧化損傷,進一步保護機體腦神經細胞[8-9]。遞進式康復護理可通過早期的功能康復鍛煉,提高大腦神經元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性,對患者未受損的大腦神經元活性起促進作用,進一步改善其神經功能[10]。本研究中,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患者血清IL-17、IL-8、Hcy、NSE 水平均降低,血清BDNF、NGF 水平均升高,表明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應用依達拉奉聯合遞進式康復護理,可顯著減輕其炎癥反應,改善神經功能。
綜上,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應用依達拉奉聯合遞進式康復護理治療,可顯著改善腦微循環和神經功能,減輕其炎癥反應,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值得后續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