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 峰,應海燕,陳茜茜
(鹽城市亭湖區人民醫院婦產科,江蘇 鹽城 224000)
異常子宮出血是指源自子宮腔但與正常月經不同的出血,臨床常見癥狀有正常月經之間陰道大量出血或點滴出血、月經不規律、月經過多、非月經期間存在出血癥狀等,安全、有效、及時的治療方案是改善患者預后、減少并發癥的保障。目前,臨床常用診斷性刮宮術治療異常子宮出血,該術式可通過清除子宮組織來治療異常子宮出血,但診斷性刮宮術屬于盲視下操作,手術效果取決于主刀醫師經驗,易導致誤診或漏診,且操作過程中易損傷子宮正常組織結構[1]。宮腔鏡電切術可在宮腔鏡的引導下,直觀地了解患者病灶情況,有助于提高臨床病因診斷準確率,且不會對機體子宮正常組織結構造成損傷[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比較宮腔鏡下電切術和診斷性刮宮術治療異常子宮出血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隨機數字表法將2019 年1 月至2022年12 月鹽城市亭湖區人民醫院收治的92 例異常子宮出血患者分為對照組(45 例)與觀察組(47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33~70 歲,平均(47.82±10.57)歲;病程2~13個月,平均(6.95±1.37)個月。觀察組患者年齡33~69歲,平均(48.08±10.34)歲;病程2~14 個月,平均(7.13±1.31)個月。兩組患者上述年齡、病程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符合《現代婦產科學》[3]中異常子宮出血的診斷標準;符合宮腔鏡電切術、診斷性刮宮術的手術指征;不接受藥物治療或療效欠佳;近期未服用激素類藥物;病情穩定,依從性高。排除標準:凝血功能異常;尿路、盆腔感染;子宮畸形;子宮內膜癌前病變;非子宮來源性陰道出血;合并心、肝、腎、腦等嚴重損傷。研究經鹽城市亭湖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對本研究手術方法及相關并發癥均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手術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診斷性刮宮術治療:指導患者取膀胱截石位仰臥于床上,常規腰麻,麻醉起效后,術區常規消毒鋪巾,采用窺陰器暴露宮頸組織并對宮頸、宮頸管進行消毒處理,宮頸鉗固定前唇,以子宮探針仔細探查患者子宮深度,擴張宮頸并選擇合適的刮匙刮取宮頸、宮腔各壁內組織,尤其注意刮宮底及宮角處,直至有粗糙感,檢查是否有活動性出血現象,手術結束后將刮取物送病理檢查。
觀察組患者采用宮腔鏡電切術治療:指導患者取膀胱截石位仰臥于床上,常規腰麻,術區常規消毒鋪巾,擴張患者宮頸后置入宮腔鏡,再將膨宮液注入,注入速率為200~250 mL/min,宮腔壓力維持80~100 mmHg(1 mmHg=0.133 kPa)。在宮腔鏡視野下仔細觀察宮腔、子宮內膜、宮頸管、輸卵管口等情況,設置手術電極參數為電切電流功率80 W、電凝電流功率60 W、速度0.5~1.0 cm/s,以子宮后壁為起始點;使用環狀電極從左到右、從上到下進行全面切除,最終在宮頸內口上5 mm 位置停止,同時控制電切深度(深度以子宮內膜基底層與下方淺肌層組織為宜)以免傷及大血管,活動性出血點電凝止血,術后將刮取物送病理檢查。術后均隨訪3 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顯效為術后3 個月患者月經恢復正常,經宮腔鏡檢查無宮頸管、宮腔粘連;有效為術后3 個月患者月經趨于正常,經宮腔鏡檢查無宮頸管、宮腔粘連;無效為患者月經不規律,經宮腔鏡檢查可見宮頸管、宮腔粘連[3]。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圍術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住院時間。③臨床指標。分別于術前和術后3 個月采用超聲彩色多普勒診斷儀(飛利浦超聲股份有限公司,型號:EPIQ7C)檢查患者子宮內膜厚度;分別于術前和術后3 個月采用月經失血圖(PBAC)評分[4]對患者月經恢復情況以進行評估,其中PBAC 評分>100 分為經量過多,25 分≤ PBAC評分≤ 100 分為經量正常,PBAC 評分<25 分為經量過少;分別于術前和術后3 個月采集兩組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佳能醫療系統株式會社,型號:TBA-FX8)檢測血紅蛋白(Hb)水平。④性激素水平。采血方法同③,血樣室溫靜置20 min 后放置于離心機中,離心處理(轉速:2 500 r/min,時間:5 min)取血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檢測患者血清促黃體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雌二醇(E2)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 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W 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77.78% vs 95.74%),觀察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手術、住院時間均更短,術中失血量更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
2.3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與術前比,術后3 個月兩組患者子宮內膜厚度、PBAC 評分均降低,Hb 水平上升,且觀察組上述指標變化幅度均更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注:與術前比,*P<0.05。PBAC:月經失血圖;Hb:血紅蛋白。
2.4 兩組患者性激素水平比較與術前性激素指標比,術后3 個月兩組患者各項性激素指標均下降,且觀察組下降幅度均更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性激素水平比較()

表4 兩組患者性激素水平比較()
注:與術前比,*P<0.05。LH:促黃體生成素;FSH:促卵泡生成素;E2:雌二醇。
異常子宮出血是婦科常見疾病,多因排卵功能障礙、子宮內膜息肉及子宮肌瘤等因素導致,出血過多可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貧血,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臨床以止血、改善臨床癥狀、恢復月經正常為主要治療原則,臨床常用的診斷性刮宮術可達到止血效果,但由于其是處于盲視下的操作,多依賴術者的臨床經驗,主觀性太強,且盲視下操作易增加子宮穿孔、大出血等并發癥風險,臨床應用受限[5]。
近年來隨著腔鏡手術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宮腔鏡為主的微創術式在婦科應用廣泛,適用于異常子宮出血、宮腔粘連、子宮肌瘤等疾病的診治,宮腔鏡電切術能夠直觀地了解患者病變位置與程度,可準確切除患者子宮內膜組織,解除肌層內腺體等對子宮的刺激,誘導閉經,以達到止血目的,具有創傷小、預后好、并發癥少等優點[6]。通過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圍術期指標發現,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更高,手術、住院時間均更短,術中失血量更少,提示與診斷性刮宮術比,采用宮腔鏡電切術治療異常子宮出血療效更加顯著,能夠縮短患者手術、住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究其原因,宮腔鏡電切術應用電切環可有效去除機體子宮角、子宮底部位的病灶,與診斷性刮宮術比較,清除更徹底,且電切環切除的部位可迅速愈合,形成瘢痕化,相較于診斷性刮宮術,宮腔鏡電切術對患者創傷小,能夠減少手術出血量,效果確切[7]。
通過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指標結果發現,與術前比,術后3 個月兩組患者子宮內膜厚度、PBAC 評分均降低,Hb水平上升,且觀察組上述指標變化幅度均更大,提示采用宮腔鏡電切術治療異常子宮出血能夠降低患者子宮內膜厚度,改善機體Hb。究其原因,常規刮宮治療對術者經驗要求高,為了避免刮取力度過大導致子宮穿孔,在經驗式操作時力度普遍較輕微,刮除組織較薄;宮腔鏡輔助電切操作,則能精準化操作,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清除增厚內膜,且電切熱效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破壞內膜,抑制內膜增生,故治療后厚度更薄,在精準治療后,促使內膜組織正常轉化,能夠有效止血并減少經期出血,從而避免貧血,促進Hb 水平恢復[8]。
異常子宮出血與機體性激素水平關系密切,若機體性激素水平異常,會導致機體內分泌失調,引發基質中血管通透性降低,影響物質交換,使局部子宮內膜組織缺血、壞死、脫落,導致子宮出血,且性激素水平升高會導致子宮內膜增生,進而加重患者異常子宮出血癥狀[9]。通過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性激素指標發現,與術前性激素指標比,術后3 個月兩組患者各項性激素指標均下降,且觀察組下降幅度均更大,表明與診斷性刮宮術比,宮腔鏡電切術治療異常子宮出血,其血清中性激素水平恢復更好。究其原因可能為,相較于診斷性刮宮術,宮腔鏡電切術在宮腔鏡的引導下,可精準切除患者宮腔病變部位組織,通過電熱效應凝固肌層血管,抑制再生內膜的血液供應,抑制子宮內膜增生,調節機體性激素水平恢復至正常。此外,宮腔鏡電切術中未被切除的健康組織能夠維持正常的生理性內分泌功能,機體子宮內膜下肌層功能蛋白受體能夠發揮正常反饋、調節作用,維持卵巢功能,保持機體性激素水平穩定[10-11]。
綜上,與診斷性刮宮術比,采用宮腔鏡電切術治療異常子宮出血療效更加顯著,能夠縮短患者手術、住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并能夠降低患者子宮內膜厚度,改善機體Hb 水平,且其血清中性激素水平恢復更好,值得應用。